摘要:“你摆管他”“真不孬”“拉呱儿”“一等”“你说莫”“胡咧咧”……这些地道又接地气的山东方言,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让屏幕前的观众瞬间被这种陌生的熟悉感击中,越听越上头。这部剧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对山东方言文化的兴趣大门。
最近电视剧《生万物》热播,该剧在山东临沂取景拍摄,网友纷纷表示被剧里的“俺知不道”洗脑了,全网都在学山东人说话。
“你摆管他”“真不孬”“拉呱儿”“一等”“你说莫”“胡咧咧”……这些地道又接地气的山东方言,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让屏幕前的观众瞬间被这种陌生的熟悉感击中,越听越上头。这部剧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对山东方言文化的兴趣大门。
为什么山东方言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山东方言一跃成为“顶流”,又为方言传承带来了哪些新契机?
一
《生万物》的方言走红,不是刻意堆砌的“语言梗”,而是把方言揉进了剧情的细节里,融入了当时的生活中,观众透过方言看到的是鲜活的人与事。
电视剧一开场便让人印象深刻:秀秀待嫁闺中,封四送来喜饼,绣绣爹宁学祥觉得喜饼分量不对,拆开包袱里面竟有一块石砖,他脸拉得老长“噢哟噢哟,封四啊,你甩妖翘耍到俺脸上来了。”台词中的“噢哟”“妖翘”“俺”,都是山东方言中常见的词汇,一下把宁学祥的不满,以及戏谑的语气,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宁绣绣嫁到封家,其哥哥宁可金担心妹妹受欺负,去封家看望绣绣,绣绣让哥哥放心,并对哥哥说“把日子活好,是俺最大的奔头”,一个“奔头”不仅体现出绣绣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让哥哥明白了自己的心意,更感染了无数观众,谁不想有个好“奔头”。“奔头”在山东话里是顶顶金贵的两个字,它不是画饼充饥的指望,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盼头和希望,是充满奋斗的动力与信心。
除了这些,剧中还有“麻爪”(不知所措)、“办饭”(做饭)、“饿毁了”(饿坏了)等方言表达,这些接地气的方言为剧集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好像真的站在临沂的村口,听着村民们拉家常,这种“不违和”让方言真正“活”了起来。
二
山东方言能引发共鸣,不仅因为“接地气”,更因为每一个词汇背后,都藏着齐鲁文化的基因和情感记忆。
先说说山东方言好理解。普通话并非凭空创造,而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而山东方言,尤其是鲁中、鲁西的冀鲁官话区,本身就属于“北方话”的核心分支,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和普通话相似度很高,外地人即使不会说,也能猜个差不多。像是“得劲儿”(舒服)、“别佛了”(别说了)、“演道”(演戏、装模作样),即使没听过,结合语境也能瞬间理解。
再说说山东方言里的“烟火气”。很多方言词汇,都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比如“冻得慌”(冷),“慌”是难受的意思,把冷到不舒服的感觉说透了;“拾掇”(收拾),不管是拾掇屋子,还是拾掇庄稼,都带着动手的麻利劲儿。这些词汇,没有华丽的修辞,却把吃饭、穿衣、干活这些日常小事,说得生动又亲切,也体现了山东人质朴实在、直爽坦率的脾气性格。
更有意思的是,山东作为孔孟故里,古代的文化中心,方言里还保留着很多古汉语词汇,像是打开了一本“活的古籍”。比如山东人常说“忒”,有“太、过于”的意思,元·关汉卿《窦娥冤》中便有“后嫁婆婆忒心偏”,这里的“忒”就是这个意思。
当年轻人跟着《生万物》学山东方言,其实是在不经意间,触摸到了千年文化的脉络——原来我们的老祖宗,也是这样说话、这样生活的。
三
《生万物》带火山东方言后,有个话题引发了讨论: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方言吗?
方言是我们情感的“根”。对于在外打拼的人来说,方言是乡愁的开关。就像山东人在外地,听到一句“老乡,你也是山东的?”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方言问候,也能瞬间拉近距离。方言并非只是故乡老一辈人的“土话”,它是连接故土的重要纽带,藏着我们对家乡的记忆。
方言还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方言就是“活”的文化,比如山东的吕剧,只有用山东方言唱,才能唱出“李二嫂改嫁”的辛酸与泼辣;山东的快书,要是换成普通话,就没了“武松打虎”的豪爽劲儿。
不止山东方言,中国地大物博,有七大方言区,每一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四川话的活泼、广东话的婉转、上海话的细腻、东北话的豪爽……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当我们听到一种方言,就会想起那个地方的风景、美食、人情。这些方言,就像一块块“拼图”,拼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生万物》的热播,为方言保护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要让它走进生活、走进大众视野。当下,方言文化正以新的姿态活跃在大众视野,成为了解各地文化的窗口。在互联网上,重庆话、河南话、贵州话、山东话、广西话等方言的段子大量地涌入了影视作品、短视频创作,不经意间,每个人都成了家乡文化的代言人。这是对地方特色和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然,保护方言,不是要排斥普通话,而是要让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共生——在工作、学习中用普通话交流,方便高效;在家人团聚、朋友聊天时说方言,温暖亲切。这样,我们既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又不会忘记自己的来时路。
《生万物》的热度总会过去,但“俺知不道”带来的影响,或许才刚刚开始。它让更多人看到了方言的魅力,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乡音,让更多人明白:每一种方言,都值得被尊重、被传承。(来源:济南宣传)
来源:影之时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