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跟去年冬天比,老排长的队伍壮大了不少。他们得到了不少帮助:田小贵带来了人和枪,老驴子送出了三个儿子,八爷交出了枪,小白马也带着人加入了。看着有上百号人,老山东心里更有底了。
我是个爱看电影的人,用简单、实在的话说说这段内容:
他刚笑了一下,还没来得及高兴,就马上被残酷的牺牲压垮了。眼泪止不住地流,心里特别难受。
以前在马场上多神气啊,现在在江边被伏击,却那么惨烈。真是反差太大。
老山东终于找回了高云虎和万福庆,六个人的小队,除了被关起来的汤德远,其他人都回来了。
跟去年冬天比,老排长的队伍壮大了不少。他们得到了不少帮助:田小贵带来了人和枪,老驴子送出了三个儿子,八爷交出了枪,小白马也带着人加入了。看着有上百号人,老山东心里更有底了。
赵排长出现后,队伍找到了组织。送走田小贵后,老山东立刻去了松林镇,那里发生了让人揪心的离别。
三兄弟抱在一起,看得人鼻子发酸。老排长一声“走”,万福庆马上答应了,但高云虎却求排长再给他几天时间。
高云虎不是不想走,是他不忍心辜负大阔枝的一片心意。他原以为大阔枝会拦住他,没想到她擦了擦眼泪,反而放他走了。
船慢慢远去,大阔枝的身影像一团火,深深烙在高云虎心里。人到齐了,队伍马上要投入战斗。
但敌人的力量太强,战斗虽然给敌人造成了损失,我方也伤亡很多。老山东的新队伍渐渐变少,好在核心的人还在。
很快,冬天来了,雪很大。除了战斗的危险,天气也让人难以忍受。
为了减少损失,上级决定撤退到苏联。但路被大雪封住了,很难走。为了加快速度,老山东打起了鬼子马队的主意。
大驴子兄弟从小就和马打交道,对被鬼子抢走的马一直记在心里。
他们和老山东一拍即合,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行动还算顺利。半夜,在内应的帮助下,老山东带人冲了上去,打了一场激烈的仗,最后我们赢了。
有了马,大家跑得更快,骑在马上特别有气势。可就在大家高兴的时候,鬼子的大部队已经来了。
炮弹、手榴弹、机枪一起轰过来,队伍一下子被打散了。老山东喊了一声“散开”,大家立刻四散突围。
边打边撤,但敌人的火力太强,我们的人少装备差,撤退时损失很大。
大驴子为了保护两个弟弟,倒在了亲人面前。小驴子看到哥哥躺在血泊里,伤心地哭了出来。
三兄弟一下子少了一个,小白马也中了枪。他们一家三口和队伍走散了。
兰花儿抱着孩子,拼命拉着丈夫的身体。小白马知道自己撑不住了,他最后看了妻子和孩子一眼,笑着说:“你嫁给我,不后悔吧?”
兰花儿哭着点头,她撕开棉袄,把棉花塞进丈夫伤口,想止住不断涌出的血。可是伤太重了,最终,兰花儿只能眼睁睁看着丈夫离开人世。
丈夫离开后,兰花儿抱着孩子往河边跑,但鬼子越来越近,枪声也响了。她中弹了,知道自己撑不住了。
她放心不下怀里的孩子,最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孩子推到了一块薄冰上。
河面波光闪闪,母亲伸出去的手和冰上的孩子,形成了一幅让人心痛的画面。
那一刻,我忍不住哭了,心里特别难受。那匹英俊的小白马,他笑起来的样子还在我眼前,他还对兰花儿说:“娶了你是我的福气。”声音好像还在耳边回响。
他们一家人那么温馨,转眼间就被可怕的黑暗吞噬了,真的让人揪心。那个在冰上挣扎的孩子,我都不敢继续看下去了,心里特别难过。
小白马一家遇到了危险,田小贵也没能跟上大部队。他是个狙击手,为了找一个好的射击位置,被敌人的炮弹炸晕了。
等他醒来时,队伍已经过了江,他也不清楚自己是怎么从敌人包围中逃出来的。
再见到他时,样子特别惨,衣服破得不成样子,身上伤得厉害,几乎只剩一口气。好在,他最终还是活了下来,回到了家。
家里的老父亲看到儿子的伤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哭了出来。但这还不是最糟的,那个汉奸保长又出现了。
这次,他不再只是拿几根金条就想摆平事情。这个可恶的走狗,决心要把田家彻底铲除。
为了在鬼子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这个该死的保长带着鬼子冲进了田家。
别看田家以前住的是大房子,可遇到鬼子时,也一样毫无办法,只能任人欺负。
田小贵虽然被父亲藏在柴房里,但还是被鬼子找到了。被抓之后,他受尽了折磨,那双曾经能精准开枪的手,被硬生生折断了。换成谁,都会痛得受不了,更别说是个优秀的狙击手了。
为什么老山东的队伍损失这么重?有人说是因为有内鬼。我觉得不是这样。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环境太恶劣,二是敌我力量差距太大,三是长期没人支援,大家一直在孤军奋战。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天特别漫长,气温常常降到零下30到40摄氏度,有时甚至更低。这种严寒对东北抗日联军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他们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被冻伤、冻死的人数很多。因为当时战士们穿得很少,没有棉衣、棉鞋,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和简单的绑腿。在最冷的时候,他们只能用茅草来挡风,身体很快就会失去热量,非常危险。
冻伤和冻伤致残的情况非常常见,有些战士甚至在睡觉或行军途中被严寒夺去了生命。
冬天的大雪常常封山,让抗联战士与外界完全断了联系,食物变得极其难找。
他们不能采摘野菜和野果,还经常被日军破坏资源。为了活下去,战士们只能吃树皮、草根、棉絮,甚至是皮带。
这些食物又硬又苦,很难下咽,也很难消化,但为了活着,他们只能咬牙坚持。
长期饥饿让战士们身体越来越差,免疫力下降,很多人在饥饿和疾病中死去。
他们常年在山里露营,没有固定的住处,只能点起小火堆取暖。可寒冷的夜里,这点火光根本不够暖和,大家只能挤在一起,互相靠着取暖。
他们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生存都成问题,还得随时警惕日军的突袭,精神一直紧绷着。长期缺乏睡眠和休息,让战士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免疫力下降,很容易生病,而一旦生病,往往就可能丢掉性命。
另外,敌我力量差距太大。日军对东北抗联的围剿非常猛烈,远比其他战场更残酷,几乎压着打。日军在东北有70多万兵力,装备精良,有飞机、坦克、大炮,火力强、机动快。而抗联最多时只有3万多人,武器落后,大多是步枪和手榴弹,弹药还经常不够。战斗中,有些战士甚至只能用大刀、长矛和敌人拼杀,面对日军的现代化武器,实在难以招架。
日军为了消灭抗联,实行了“集团部落”政策,把分散的村民强制迁到指定的地方,建立一个个“集团部落”。
他们还烧毁村庄、抢走粮食,切断抗联和百姓的联系。这使得抗联失去了补给和情报来源,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同时,日军在控制区推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对抗联活动区域进行大规模扫荡。
到处都是废墟,房屋被烧,粮食被抢,百姓被害,整个地区变成无人区。抗联战士无处藏身,陷入绝境。
为了彻底消灭抗联,日军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情报系统,他们利用伪满军警和特务,不断搜寻抗联的踪迹。
这些汉奸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同胞,向日军提供抗联的情报。
同时,日军还在山林和河流边设置了铁丝网和碉堡,把抗联的活动区域分割开来,形成一道道封锁线。这样一来,抗联很难自由转移,经常被日军包围。每次情报泄露,都可能让部队暴露;每次封锁,都让突围更难。
最重要的是,东北抗联是全国抗战中唯一长期在境外(靠近苏联)和敌占区深处作战的部队。
这种特殊的处境,让他们几乎没有外部支援,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当时东北完全被日军控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敌占区,抗联无法和关内的八路军、新四军联系。
因为没有兵力、武器和物资的补充,他们只能靠自己和群众的暗中支持坚持战斗。
但群众的支持也因为日军的“集家并村”政策而大打折扣,很多人害怕遭到报复,不敢公开帮助抗联,这让他们的生存更加艰难。
在东北,抗联像一座被孤立的岛屿,被日军重重包围,独自坚持斗争。
1940年后,抗联在日军一次次“围剿”中损失严重,为了保存实力,剩下的战士分批撤到苏联境内休整。
留在东北的只有少数游击队员,他们面对的环境更加艰难。
敌人搜捕更严,生存压力更大,牺牲也越来越多。很多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归队》里,从18人到最后只剩6人,再到最后一个人或全部牺牲,背后是超过90%的死亡率。
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整整14年。他们用血肉之躯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军,靠着坚定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守护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他们的故事令人敬佩,是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回望这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抗联战士的英勇与热情。向那些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致敬,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来源:叶子电影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