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剑来》中,崔瀺与文圣(老秀才)的师徒关系是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也是理解崔瀺角色复杂性的关键。这一关系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历史上李斯与荀子的师徒关系,但又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深化。
在《剑来》中,崔瀺与文圣(老秀才)的师徒关系是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也是理解崔瀺角色复杂性的关键。这一关系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历史上李斯与荀子的师徒关系,但又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深化。
1. 叛出师门的思想分歧
崔瀺作为文圣的首徒,原本应当继承和发扬文圣的学问,但他最终选择了叛出师门,走上了事功学说的道路。这一情节设置与历史有着明显的呼应:李斯虽然是荀子的学生,但他并没有继承和发展荀子的儒家思想,而是转向了法家实践。
文圣(老秀才)的原型是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但其目的是通过教化使人向善。崔瀺(李斯原型)虽然接受了性恶论的前提,但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既然人性本恶,那么就需要通过外部强制而非内部教化来进行约束,这就需要建立强大的制度和严酷的法律。
在《剑来》中,这种思想分歧被演绎为儒家内部的"三四之争",即文圣(性恶论)与亚圣(性善论)之间的学术争论。崔瀺的叛出师门既是学术路线的选择,也是对师门困境的一种回应。正如历史上李斯虽师从荀子却走向法家一样,崔瀺也发展出了自己的事功学说,与文圣的正统儒家思想分道扬镳。
2. 同门相争的悲剧命运
崔瀺与齐静春(韩非子原型)的关系是《剑来》中另一重重要的师徒戏剧,历史上,李斯与韩非子同为荀子学生,但李斯却涉嫌陷害韩非,导致其死于狱中。
在《剑来》中,这一历史典故被艺术化为崔瀺与齐静春之间的复杂关系。崔瀺"试图断绝其师弟齐静春的文脉",表面上是在争斗,实则是在演戏布局。这种复杂的关系设置既呼应了历史,又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角色的深度。
同门相争的悲剧性不仅体现在崔瀺与齐静春之间,也体现在崔瀺与整个文圣一脉的关系中。崔瀺叛出师门后,与师弟左右、刘十六、陈平安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复杂的师门关系网络,使得崔瀺的角色更加丰满和真实!
来源:国漫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