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晚上,电视里又在放《生万物》。田埂边上,封大脚蹲着,手指沾了泥巴。有人说,这画面像极了小时候爷爷领着自己下地时的样子。很多人看到这里,眼眶就湿了。有人想起那句老话:“土是根,丢了土就丢了魂。”这剧一出来,很多人都熬夜追着看,不知不觉就哭了。背后藏着赵德发的
那天晚上,电视里又在放《生万物》。田埂边上,封大脚蹲着,手指沾了泥巴。有人说,这画面像极了小时候爷爷领着自己下地时的样子。很多人看到这里,眼眶就湿了。有人想起那句老话:“土是根,丢了土就丢了魂。”这剧一出来,很多人都熬夜追着看,不知不觉就哭了。背后藏着赵德发的故事。
他写这个故事,已经等了快三十年。1995年,他的小说《缱绻与决绝》刚出来,拿了个奖。有人想拍成电视剧。可赵德发一直不愿意。他怕改出来,没了“土味”。有的导演想把封大脚写成大英雄,有的想把田里的小事删掉。他都说不行。那些小细节,是农民和土地打交道的规矩。没有了,就不是那个味道。
直到后来,有人带着一大堆笔记来找他,说去他老家采风,和老人们聊了半个月。还把村里人说话的语气都记下来了。杨幂也说要去村里住一阵,跟着大娘学做鞋,学烧柴火。剧组开拍的时候,演员们光着脚下田地。赵德发去片场看了几次,觉得等了这么久,终于值了。
有的人刷短视频,会看到各种《生万物》的二创。有年轻人用山东话配音,有人做成表情包,配上“俺知不道”。还有外国网友学着说“俺是山东人”。赵德发的孙女才十岁,看了剧,说剧里的话像奶奶说的。方言成了他们家的纽带。
“俺”这个字,不只是“我”,还带着亲近的意思。
赵德发觉得,每个人看剧的感受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绣绣傻,有的人觉得她很能扛。这就像地里的庄稼,有人喜欢麦子,有人喜欢玉米。方言里的“俺知不道”,不是“我不知道”,是庄稼人说话的实在。观众一听,就知道这是身边的事。
有些人说剧里把地主美化了。赵德发没有反驳。他讲了自己去鲁南采风时的事。一个老管家说,灾年的时候,地主半夜给佃户送粮食。也有佃户偷地主的粮食给孩子治病。他说,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地里的苗,有的长得好,有的长得不好,但都是土养出来的。
“文学不是贴标签。”
剧里的宁学祥很固执地爱土地,但也会偷偷掉泪。封大脚护着自家的地,也会帮邻居收麦子。地主不全是坏人,佃户也不是都好人。如果都写成一个样子,那不是历史,是童话。赵德发希望,观众能看到,时代会变,但人心里那点温度不会变。
封大脚的原型,是个老农民。那人一辈子守着几亩地,土地入社的时候,哭了好多夜。每次路过自己原来的地,都要蹲下来摸一摸。临终前,手里还抓着一把土,说“把我埋在……自家地里”。赵德发听了这个故事,一夜没睡。
剧里有一段,封大脚把流产的孩子埋在地里。很多人看到这里哭了。赵德发说,农民觉得,土能生庄稼,也能养人。孩子和土地,都是生命。把孩子埋在土里,是想让他不孤单。演员演得很真,赵德发每次看到都红了眼眶。
现在,村里的土地庙还在,但很少有人去拜。年轻人进城了,很多人分不清麦苗和韭菜。可是看了剧,有孩子问妈妈,米是不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赵德发觉得,这就够了。
“记得土能生万物,记得爷爷田里流汗,记得我们从土里来。”
如果以后要写新的故事,他想写土地流转。农民把地交给合作社,自己去打工,年底还能拿分红。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只是跟人的关系变了。他说,只要记得土地,土地就有力量。封大脚说过,“土不亏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粮;你记得它,它也记得你。
除了写土地,赵德发还写过大海。他觉得,土是守,海是闯。现在国家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这些都是好故事。他正准备再写一本海的小说。不管是土还是海,都是中国人的根。守得住根,才能走得远。
赵德发摸着自己的书稿,说写了一辈子的土地,其实写的是中国人的日子。不管人走多远,只要想起田埂上的风、泥土的香,就知道自己从哪来。这就是土地给人的感觉。《生万物》能火起来,是因为把这份感觉讲给了更多人听。
来源:极速星球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