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尚公主》还没播,就凭一张海报“炸”了评论区——不是孟子义、李昀锐这对“二搭CP”不够吸睛,而是孟子义头上那朵簪花太扎眼!有人调侃“这花怕不是自带C位滤镜?”,也有人较真“唐朝姑娘真会戴这么大的花出门?”。一朵花而已,为啥能让观众吵起来?背后藏的其实是古装剧“
《尚公主》还没播,就凭一张海报“炸”了评论区——不是孟子义、李昀锐这对“二搭CP”不够吸睛,而是孟子义头上那朵簪花太扎眼!有人调侃“这花怕不是自带C位滤镜?”,也有人较真“唐朝姑娘真会戴这么大的花出门?”。一朵花而已,为啥能让观众吵起来?背后藏的其实是古装剧“唐风造型”的老问题:到底是还原历史,还是只顾着“视觉夸张”?
按理说,孟子义五官明艳,本是唐风造型的“天选之人”,之前她在《九重紫》里的明制造型清清爽爽,圈了不少“造型粉”。可这次《尚公主》的海报一曝光,大家的注意力全被那朵花勾走了——花瓣舒展、体量硕大,直接占了发髻一半空间,远看总觉得“头重脚轻”,连带着两人的CP感都被冲淡了。有观众直言:“光顾着看花了,压根没心思品他俩的互动。”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吐槽”还引来了不少“历史党”较真:唐代女性真的会戴这么大的花吗?翻遍史料就会发现,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我们常以为唐风发饰“越大越华丽”,多半是受了《簪花仕女图》的影响——但学者沈从文早有推测,这幅画可能掺了宋人的审美,未必是晚唐五代的“原汁原味”。即便画里仕女戴花,也只是点缀在发髻旁,没到“覆盖半个头”的程度。再看同期的壁画、宫乐图、礼佛图,那时姑娘的发饰讲究“错落有致”:要么是小花配簪钗,要么是搭着金属冠、玉梳,鲜少出现“单一大花独占发髻”的情况。说白了,海报里这朵花,更像影视圈的“约定俗成”,而非真的历史复原。
这种“约定俗成”其实早有渊源。早年拍唐代剧,剧组总爱借鉴《簪花仕女图》的意象,慢慢就形成了“要唐味,先放大花”的刻板印象。花越做越大,造型越走越偏,到后来甚至成了“符号”——仿佛没有这朵大花,就不算“正宗唐风”。可偏偏是这种“符号化”,最容易破坏造型的协调感。
真正让人记住的古装造型,从来不是“堆元素”。就像那些被夸“神还原”的剧,唐代发型虽高,但饰物讲究“繁简有度”:一支玉簪、几朵小花、几片梳齿,看似简单,却透着古典审美里的含蓄。反观有些造型,为了追求“华丽”,把大花、珠串、金饰全往头上堆,结果变成“衣妆压人”,观众记不住角色,只记得“那个满头珠宝的人”。
这次《尚公主》的争议,也不全是“挑刺”。观众在意的不是“花大不大”,而是“用不用心”——服饰妆发本就是剧情的一部分,比如一朵贴合时代的小花,能帮观众快速代入“晚唐背景”;可一朵突兀的大花,只会让人出戏:“这姑娘戴这么重的花,不觉得累吗?”
有人说“影视造型不用太较真,好看就行”,但“好看”的前提,得是“不违和”。就像孟子义这次的造型,若把大花换成几簇小花,搭配一支唐风银簪,既保留了华丽感,又不会抢了演员的风头,CP感说不定还能更足。毕竟大家看剧,是想跟着角色走进故事,而不是盯着一朵花“出戏”。
说到底,观众对这朵花的吐槽,藏的是对“用心作品”的期待——不是要求剧组像做学术一样考据,但至少别用“想当然”的符号敷衍。希望《尚公主》后续能调整造型细节,别让一朵花,耽误了两位主演的“二搭好口碑”。
来源:小飞侠来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