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有内鬼?比肖铁林更恶的人出现,田小贵的结局让人泪奔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2 16:19 2

摘要:绷不住了,才露出的笑容,马上被惨烈的牺牲给淹没,泪水根本止不住,打马场有多威风,江边被阻击就有多悲壮。

绷不住了,才露出的笑容,马上被惨烈的牺牲给淹没,泪水根本止不住,打马场有多威风,江边被阻击就有多悲壮。

老山东找回了高云虎与万福庆,至此,六人小组除了被关押的汤德远以外,剩下的全部归队。

比起去年冬天,老排长的队伍壮大了很多,期间,他们得到了多方的支持。

田小贵带来了人与枪,老驴子送出了三个儿子,八爷献出了枪支,小白马带着队伍加入,看着百十号人的队伍,老山东底气更足了。

而赵排长的出现,让队伍顺利找到了组织,送走田小贵后,老山东马上来到了松林镇,在那里,上演了一场生离死别。

三兄弟相拥的场景,看得人两眼泪汪汪,听到老排长一声“走”时,万福庆急不可待地响应,而高云虎却请求排长,再多给他几日。

不是高云虎不想走,是他不能辜负了大阔枝的情意,本以为,大阔枝会拦着阻着,没想到,她一抹泪水豪气放行。

离别的船渐行渐远,大阔枝的身影如烈火,燃在高云虎的胸口,人员到齐,队伍马上投入了战斗。

只是,敌我力量太过于悬殊,战斗虽给了敌人不小的打击,可与此同时,我方人员也伤亡惨重。

老山东新组建的队伍,眼见着稀少起来,好在,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一直都在。

很快,又到了皑皑白雪的冬天,除了斗争的残酷以外,环境的恶劣,也在威胁着部队。

为了减少伤亡保存实力,上级决定向苏 联撤退,可大雪封山道路实在难行,为了提高行军效率,老山东把主意打到了鬼子的马队上。

此时,大驴子兄弟的优势出来了,从小就熟悉马匹的他们,一直对鬼子抢去的马匹耿耿于怀。

一拍即合下,老山东制定了周密的部署,计划算是有惊无险,夜半,在内应的帮助下。

老山东带着部队就冲了上去,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最终,我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一行人骑在马背上的身影太威武,有了马匹,果然提高了速度,可正当一行人兴高采烈时,他们不知道,鬼子的大部队已经逼近。

迫击炮、手榴弹、机关枪,猛烈的炮火,一下子将队伍打散,老山东喊出“分散跑”后,队伍就地散开。

边打边撤,无奈敌人的火力太猛,人员与武器又悬殊巨大,在撤退的过程中,我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大驴子为了掩护两个弟弟,他倒在了亲人的面前,小驴子看着血泊中的哥哥,他泪如雨下。

三个兄弟转眼就失去了一个,而小白马也中了枪,他们一家三口与队伍跑散。

兰花儿抱着孩子,她用力拖拽着丈夫的身体,可小白马知道自己已经不行了。

他最后看了一眼妻子与孩子,笑着对兰花儿说“嫁给我不后悔吧”。

兰花儿哭着点点头,她脱下棉袄用力地撕扯着棉花,只想堵住丈夫像泉水一样涌出的鲜血。

可枪伤太严重了,最后,兰花儿眼睁睁看着丈夫离去。

丈夫走后,兰花儿抱着孩子一路往河边跑去,可鬼子一点点逼近,枪声响起,兰花儿中了枪,她知道,自己走不了了。

可她不放心襁褓里的孩子,最后,她用仅存的力气,将孩子推到了一块薄冰上。

波光粼粼的河面,母亲伸出的手与薄冰上的孩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那一刻,泪水潸然而下,太心痛了,英武的小白马,他那迷人的笑容还在眼前,他娇宠地对兰花儿说“娶了你是我的福气”,也仿佛还在耳边。

多么温馨的一家人,一转眼就被恶魔吞噬,太难受了,不知道那个薄冰上的孩子会怎样,真的不敢看下去。

小白马一家遭遇了不测,田小贵也没有跟上大部队,身为狙击手的他,为了找到最佳狙击点,被敌人的炮弹炸晕。

等田小贵醒来,队伍已经过了江,真不知道,他是如何逃出敌人包围圈的。

再看到他时,那状况真是惨到不忍目睹,破烂衣衫下只剩下了半条命,好在,他终于活着回了家。

家中的老父亲,看到儿子的惨状,他再也忍不住痛哭了起来,可这还不是最惨的,汉奸保长又一次出现。

这一次,这个狗汉奸可不是拿几根金条就息事宁人了,可恶的走狗要将田家斩尽杀绝。

为了在鬼子面前露大脸立大功,这个千刀万剐的保长,带着鬼子冲进了田家。

别看田家高门大院,可在凶残的鬼子面前,他们只能任人宰割。

可怜的田小贵,虽然被父亲藏到了柴房,可他还是被鬼子找了出来。

被抓后,田小贵受尽了折磨,那双拿枪的手被硬生生折断,真是不敢想象,这对于一个优秀的狙击手来说,是多么的痛苦与难过。

为什么老山东的队伍会如此惨烈?是出现了内鬼吗?个人认为还真不是,队伍之所以伤亡严重,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它们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与长期孤立无援的斗争处境。

众所周知,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这给抗联战士带来了近乎人类生存极限的挑战。

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平均气温低至 -30℃至 -40℃,而在极端情况下,最冷之处甚至能达到 -50℃。

严寒的环境,使得抗联战士面临着“非战斗减员”,这数量远超战斗中的伤亡。

因为在如此极端的低温下,保暖装备成为了生存的关键,可多数抗联战士,却缺乏基本的御寒衣物。

身为战士,他们没有棉衣、棉鞋,只能依靠单薄的衣衫、简陋的绑腿战斗。

而在最为恶劣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以茅草来勉强抵御刺骨的寒风,冰天雪地中,战士们的身体会迅速失温。

所以,冻伤、冻残的情况极为普遍,更有甚者,许多战士因无法抵御严寒的侵袭,直接在睡梦中或行军途中牺牲。

而冬季的大雪封山,则直接切断了抗联战士与外界的联系,这使得他们获取食物的途径,变得异常艰难。

由于无法采集野菜、野果,又常常遭到日军的破坏,为了生存,战士们不得不以树皮、草根、棉絮甚至皮带充饥。

而树皮粗糙难咽,草根苦涩无味,棉絮和皮带更是难以消化,但为了维持生命,战士们只能默默忍受。

结果,长期的饥饿,导致了战士们身体普遍虚弱,他们免疫力下降,许多人在饥饿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由于战士们长期露营在山林中,所以,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只能依靠简易的篝火来取暖。

而寒冷的夜晚,篝火的热量微不足道,战士们只能蜷缩在一起,他们互相依偎着取暖。

生存得不到保障,又需要时刻防备日军的突袭,他们的精神高度紧张。

而睡眠和休息的严重不足,又使得战士们的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这造成了战士们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会成为致命的杀手。

其次,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日军对东北抗联的“围剿”力度,远超其他的敌后战场,基本上形成了碾压式的优势。

日军在东北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其关东军峰值达 70 万人,而这些日军装备精良,配备了飞机、坦克、重炮等现代化武器,拥有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

而抗联在鼎盛时期仅 3 万余人,武器装备极为简陋,多以步枪、手榴弹为主,弹药还长期短缺。

战斗中,许多战士甚至只能使用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与敌人搏斗,所以,面对日军的现代化武器,抗联战士的武器,就显得有些不堪一击。

此外,日军为了彻底消灭抗联,他们推行了“集团部落”制度,将分散的村民,强行迁入指定区域,建立起一个个所谓的“集团部落”。

而为了彻底断了与抗联的联系,鬼子还烧毁了抗联赖以生存的村庄、粮食,切断了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渠道。

这使得抗联失去了重要的补给来源和情报支持,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同时,鬼子还在控制地实施了“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抗联活动区域进行地毯式的扫荡。

恶魔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房屋被烧毁,粮食被抢走,百姓被杀害,制造无人区的做法,让抗联战士无处藏身,陷入了绝境。

为了斩尽杀绝,鬼子还建立了严密的情报网络,他们利用伪满军警、特务等,进一步侦查抗联的动向。

而这些汉奸走狗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同胞,为日军提供抗联的情报。

与此同时,鬼子还沿山林、河流设置铁丝网、碉堡,对各抗联游击区进行分割封锁,他们构筑了一道道严密的防线,将抗联的活动范围限制在狭小的区域内。

这就使得抗联难以机动转移,而常常陷入日军的包围之中,每一次的情报泄露,都可能导致抗联部队的暴露,每一次的封锁,都让抗联的突围变得更加困难。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东北抗联是中国抗战中唯一长期在境外(东北与苏 联边境)和敌占区深处作战的武装。

这种特殊的战略处境,使得他们缺乏外部支援,从而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当时的东北被日军完全控制,从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敌占区,这造成了抗联无法与关内的八路军、新四军建立直接联系。

由于得不到兵力、武器、物资的补充,最后,他们只能依靠自身的发展和群众的秘密支援来维持战斗。

可群众的支援,又因日军的“集家并村”政策被严重削弱,还有许多群众害怕日军的报复,他们不敢公开地支持抗联,这使得抗联的生存和发展更加艰难。

在与国内其他战场隔绝的情况下,抗联就像一座孤岛,在日军的包围中独自挣扎。

1940 年后,抗联在日军反复的“围剿”下损失惨重,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剩余部队被迫分批转移至苏联境内休整。

东北境内仅留下少量游击队员坚持斗争,由于大部队离去,所以,这些游击队员面临着更加险恶的斗争环境。

而日军的搜捕更加严密,生存的压力更大,这造成了牺牲率的进一步升高,许多游击队员都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壮烈牺牲。

《归队》中十八人到最后的六人,再到最后的一人或是全部阵亡,他们的背后,是惨烈的90%多死亡率。

环境如此极端艰难,可东北抗联战士们,却坚持抗战了 14 年,这期间,他们用血肉之躯对抗着日军的钢铁洪流,以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精神,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

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堪称中国抗战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抗联战士们的热血与激情,最后致敬可歌可泣的英烈们,伟大的精神永垂不朽!

来源:听雪说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