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到七十多,阎王不请自己走”,这话在老北京胡同口儿经常能听见。咱们现在谁还信这个?可搁在以前,不管你是泥瓦匠还是皇帝,想长命百岁,基本是做梦。皇帝更难,别看表面风光,实际上大多数不到四十就交卷了。就连英国女王,早在中年时就安排好了将来要怎么走。这人生关口,不
康熙的最后几天:谜团、亲情和一碗参汤
“人到七十多,阎王不请自己走”,这话在老北京胡同口儿经常能听见。咱们现在谁还信这个?可搁在以前,不管你是泥瓦匠还是皇帝,想长命百岁,基本是做梦。皇帝更难,别看表面风光,实际上大多数不到四十就交卷了。就连英国女王,早在中年时就安排好了将来要怎么走。这人生关口,不分中外。说回康熙,大清朝最有能耐的那个老头,快到七十了,突然一场病把他的后半生按下了暂停键。到底是天命到了,还是人算不如天算?康熙的最后时光,真不像账本上那么简单。
康熙六十一年深秋,南苑野地里还有点热闹——老爷子带着队伍去猎。你说一个年近七旬的皇帝,这时候还有心思玩打猎,这得多硬气?可惜,人没铁打的,刚下马,风一吹,病就着了。十一月初七,他顶着一身虚汗回到畅春园,嘴上还说“透汗就没事了”,这话真是逞强。康熙是不是嘴硬?谁说不是呢。这几天他也犯嘱咐:那些官员送来的奏章,暂时别来烦朕了。
但就在此前一天,他还认真听了老四——胤禛,和隆科多汇报粮仓的事。会议还开得挺久,大家心里不免犯嘀咕,皇上这是状态挺好啊。怎么一天后,忽然回宫说不舒服?那些日子的病情,不咋有人敢细写。出了点汗,康熙就以为自己跟以前一样,抗过去就行。可到了十一月九号,他心里估计有点打鼓了——南郊祭天的活儿干不动,干脆让儿子老四替自己去。胤禛想留下,康熙偏偏不让,嘴上故作坦然,心里其实怕儿子看出虚实。
没过两天,胤禛几乎天天派人问安,换作你也着急:老父亲病了,身边全是侍卫、太监,儿子只能隔着院墙打听消息。每次回话都那句“体稍愈”,其实谁知道是好是坏?
十一月十三日天没亮,康熙突然召儿子进宫,紧要关头,全家人都赶不上,还就留了老四在身边。这一天,康熙终于没顶住,人走了,留下一堆悬而未解的事。
讲真,这病来得也太快了。官书上说是“风寒”,不就是高级点的感冒?老年人最怕的其实就是这玩意儿,一个不注意就扛不住。康熙年的日历翻到十月底,北方已经冷起来,跑外头猎着猎着,吹的风比刀子还快。年轻时他就落下毛病,经常头晕、腿肿、手抖,早在康熙四十七年其实就开始拉警报了。老天爷饶了他一回又一回,这次终于不松口。至于说他当天“汗透”,怪像咱吃退烧药那会儿,随便一身汗,但事后才知道这只是开始。
康熙是不是硬撑?绝对硬撑。这人自小顶着压力,动辄要在军营里睡觉,后宫里也不比外头暖和。到晚年,他视奏章如流水,事事亲力亲为,一向不肯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朝野。朝臣、儿子都习惯了他的硬气,却没想到这次“体稍愈”背后已经是油尽灯枯。
咱接着说说那几天的诡异安排。一般人得了病,扑床躺着不动,康熙还想着十五号祭天,安排的休养时间刚好能赶上。谁知身体真不行了,临时让老四顶上。胤禛明眼人,当然想守着皇阿玛,可康熙不让,理由是“祭天大如天”,但你说皇室有几回事比儿子陪床更重要?可能他也怕儿子看穿了危机,连累天下动乱。
然后就轮到了胤禛的“神秘行动”。康熙半夜急召,老四却直到白天才赶来。这七八个小时干啥去了?史书里模糊一笔带过,民间却早就流言满天飞。进宫三趟,每一趟都像无声的较量:君父的交托,子嗣的等待,还有那一份说不出口的秘密。大臣只让隆科多陪着,其他皇子还在外头晃。一道皇位继承的诏书,偏偏在胤禛还没到场时就宣布,意思耐人寻味。隆科多一天里变成了顾命大臣,命运在一念之间转了个弯。
其实胤禛的“即位”,从来都消不掉争议。皇位传承如同宫墙内的影子,谁都说不清楚。外人最喜欢讲“篡改遗诏”,说隆科多趁乱把接班人从老十四改成了老四,足够让人茶余饭后唠叨一生。尴尬的是,满文遗诏偏偏和汉文不同,关键点含糊,给后人留下无限猜测。康熙那一夜,除了隆科多,谁都缺席,胤禛“赶到”,实际上是“被到”。这中间的空白处,没人能填满。
更热闹的是,那天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传教士马国贤就在附近,他都说康熙临终的时候屋里哭声乱成一锅粥,一副不安的景象。至于什么“参汤事件”,民间流传是胤禛递了碗补汤,康熙喝完就不行了。八爷、十爷当场就怀疑是兄弟动了手脚。康熙死后一堆人被清理——侍卫、太监、甚至老臣,你说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雍正极力解释,觉着冤,专门写下一本书对着海内外吵。可谁心里不打鼓呢?那天房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云里雾里。
回头看看康熙最后几小时的安排,连隆科多都经历了点“生死绝境”。康熙先说让他陪葬,转天老四一来,康熙又改口,救了命。这一招,不管是不是权谋,都把隆科多用到了骨子里。顾命大臣不是谁都能做,这人后来还真帮胤禛稳住了天下。至于废太子、皇长子也都做了处置,继续圈住,但衣食无忧,还给了弘皙一个亲王身份。朝鲜使臣都见证了这画面,可见并不是家里私聊,高调到外使记得一清二楚。
康熙这样安排,不管怎么解读,明面上是留给继承人警惕:兄弟不能乱杀,子孙要厚待,天下要平稳过渡。这是老人最后的家规,也是给雍正留了张紧箍咒。不过,康熙刚走,雍正第一件事就是把父亲跟前的老太监赵昌杀了,一出手就是雷霆万钧。你说这是掩盖点啥吗?还是新皇权力更需要清理旧秘?
后来的戏剧和小说,把这几天写得跟谍战一样,比如《雍正王朝》,人情权谋,忠奸反复,康熙手里还递着“戒急用忍”的四字。当时看觉得紧张刺激,其实很多细节真真假假,里头多少是想象。真正的史实,谁也别说肯定。
曾静就是个插曲。他跑到西北劝岳钟琪造反,自称雍正毒父篡位,连太后都逼死了。雍正真是无奈,干脆用温情收买,曾静竟然被“感动”,替皇帝洗白全国宣传。好笑的是,雍正走了,乾隆就不跟老爸客气,连人带书一起收拾。世道变迁,连历史的辩护者都随风而逝。这诚意,是不是父子两代都藏着心事?
是吧,人到末路,康熙那几天到底安排了什么,是不是亲口传位胤禛,喝了参汤,还救了隆科多?老太监赵昌为何夜里遭了厄运?这点悬念,电视剧都不敢演得太真。历史就像冷宫里的老门锁,咱只能敲敲打打猜上一回,总归敲不破那层窗户纸。
最后想说的,是不是帝王驾崩也要留个谜团?也许吧。有些事情,就是要让后人留着说——让人猜,让人议,让人唏嘘。康熙那几天,在风雪夜里,给子孙留下的到底是家国,还是一团没解开的心事?可能,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哪怕宫门外千呼万唤,也只有风知道。
你觉得呢?
来源:勇敢的奶茶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