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于土地呼吸间见万物生长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2 11:40 1

摘要:电视剧《生万物》以“土地”为核心叙事载体,借地主女儿宁绣绣从被父亲弃救、嫁与庄稼汉封大脚,到与父抗争又和解的人生轨迹,串联起近代中国乡村的时代变迁。其魅力远不止于呈现“人与土地生死相依”的表层情感,更在于如剥茧抽丝般深入土地的魂魄,挖掘出其背后承载的精神韧性、

转自 落书读写

电视剧《生万物》以“土地”为核心叙事载体,借地主女儿宁绣绣从被父亲弃救、嫁与庄稼汉封大脚,到与父抗争又和解的人生轨迹,串联起近代中国乡村的时代变迁。其魅力远不止于呈现“人与土地生死相依”的表层情感,更在于如剥茧抽丝般深入土地的魂魄,挖掘出其背后承载的精神韧性、思想觉醒与文化根脉——这些“看不见的孕育”,既是剧集打动观众的情感内核,更是其超越普通年代剧的深度所在。

土地孕育的,是绝境中向阳而生的坚韧品格。宁绣绣的蜕变,始终与土地的“磨砺”形成深刻共振:初嫁封大脚时,她身着绸缎、手无缚鸡之力,连锄头都握不稳便磨破了掌心,却在日复一日的春耕秋收中,褪去了“怕晒黑、怕吃苦”的地主小姐娇气,变成了能扛着锄头走三里地、能在田埂上啃着干粮规划农事的“庄稼人”。面对土匪劫掠粮囤,她没有躲在屋里发抖,而是和封大脚一起,带领乡亲们在村口筑起土堡、手持农具抵御;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时,她顶着烈日四处寻找水源,甚至带头挖开自家祖宅的老井,将救命水引向全村的田地——她对土地的情感,从最初的“被迫接纳”,逐渐转化为“生死与共”的依赖,更升华为对抗苦难的勇气。

封大脚、老村长等农民形象则更具代表性,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把土地当作“命根子”:哪怕遭遇蝗灾颗粒无收,老村长也会在秋收后带着年轻人深耕土地,说“地不荒,人心就不慌”;封大脚在战场上受伤回家,第一时间不是躺卧休养,而是拄着拐杖走到田边,摸一摸干裂的泥土才放下心来。剧中有个细节尤为动人:宁绣绣在收割后的田埂上捡到一粒掉落的谷种,不顾指尖沾泥,小心翼翼地将它埋进土里,还特意用石块做了标记。这颗“不肯被放弃的种子”,恰是土地孕育的坚韧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土地教会人们,只要不放弃希望,哪怕只有一粒种子,也能在来年长出新的生机。

土地孕育的,是打破桎梏的思想觉醒。剧集巧妙地将“土地革命”与“人的解放”编织在一起,让土地成为撬动思想变革的关键支点。最初,宁绣绣对土地的认知仅停留在“能种出粮食、能吃饱饭”的层面,直到共产党人杜春林来到村里,带来“耕者有其田”的理念,她才逐渐明白:土地不仅是维持生存的生产资料,更是关乎“人是否有尊严、是否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根本。杜春林告诉她“土地不该只属于地主,该属于每一个亲手耕种它的人”,这句话如惊雷般打破了她固有的认知。

此后,宁绣绣开始主动学习革命思想,她在自家院子里办起扫盲班,教村里的妇女识字、读进步书籍;面对“女人不能下田干重活”的封建非议,她带头挽起裤脚走进水田,还组织妇女们成立“互助组”,一起播种、收割。当女性的双手握住锄头,她们打破的不仅是旧俗的束缚,更是“只能依附男性生存”的思想枷锁——有位大婶曾对宁绣绣说“我这辈子就是做饭、带娃的命”,可在参与耕种后,她捧着自己种出的粮食,第一次感受到“靠自己也能活下去”的底气。

宁绣绣与父亲宁学祥的对抗,本质上也是两种土地观的激烈碰撞:父亲将土地视为“宁家的私产”,认为“土地就该传给儿子,外人不能碰”,甚至为了保住土地,不惜勾结地方势力;而宁绣绣则坚信土地是“全村人的根”,该让每一个乡亲都有地种、有饭吃。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土地孕育的思想觉醒最鲜明的体现。最终“分田到户”的场景令人动容:村民们拿着写有自己名字的地契,在田埂上欢呼雀跃,有人甚至跪地亲吻泥土——这不仅是政策的落地,更是千万农民“从土地的附庸,变成土地的主人”的精神蜕变,是思想觉醒后真正的“解放”。

土地孕育的,是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生万物》没有刻意堆砌农耕文化符号,却让文明的基因自然融入剧情的每一个细节,于无声处传递着土地承载的记忆与智慧。春耕时节,老村长会带着村民们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念诵“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这看似朴素的话语,是祖辈们在长期耕种中总结的生存智慧,是土地赋予乡村的“时间密码”;丰收时节,乡亲们会围坐在打谷场上,唱起悠扬的吕剧,曲调里满是对土地的感恩、对丰收的喜悦,歌声飘在田埂上,成为最动人的乡土乐章。

就连剧中的老物件,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涵:宁家祖宅里的老井,水质清冽,滋养了宁家三代人,村民们都说“这口井连着土地的灵气”;封家传了三代的犁耙,木柄被磨得光滑发亮,每一道纹路都记录着耕种的岁月,封大脚说“这犁耙见过我爷爷、我爹种地,现在又陪着我,它比啥都金贵”。这些物件不是冰冷的道具,而是土地文化的“载体”,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剧集更通过“土地记忆”深化文化传承的主题:宁绣绣曾不解父亲为何总对着村头一块荒地发呆,直到父亲病重时才告诉她,那是爷爷当年在饥荒年月开垦的“救命田”,靠着这块地,宁家才熬过了最难的日子。这片看似普通的荒地,不仅养育了一代人,更记录着家族的苦难与荣光,是父亲心中最珍贵的记忆。后来,宁绣绣在这片荒地上种满了果树,还经常带着女儿来这里,教她辨认果树的品种,给她讲爷爷开垦荒地的故事。当女儿的小手抚摸着树干,宁绣绣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家族记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根脉的传承——土地的意义,早已超越“谋生”的层面,成为连接祖辈与后代的精神纽带,让农耕文明的价值观代代延续。

《生万物》的“生”,从来不止是草木在土地上的生长、粮食在土地上的成熟,更是精神、思想与文化在土地滋养下的生生不息。剧集用宁绣绣的一生,用乡村的变迁告诉我们:土地从不是冰冷的泥土,它是有温度、有记忆、有力量的——它藏着中华民族“不畏苦难、向阳而生”的品格,藏着时代变革中“打破桎梏、追求解放”的觉醒,更藏着“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当“耕者有其田”的愿景最终实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民脸上的笑容,更是土地所孕育的精神力量,在时代浪潮中永远鲜活,永远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