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盖章”认证!《归队》凭什么被人民网点名表扬?三大优点太硬核!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1 22:54 2

摘要:抗战大剧《归队》开播后,凭借其“真实到窒息”的质感,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好评与热泪。 然而,就在该剧热播之际,一个更重磅的“肯定”来了——央媒人民网,亲自下场,发表长文对该剧进行了深度点评!

抗战大剧《归队》开播后,凭借其“真实到窒息”的质感,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好评与热泪。 然而,就在该剧热播之际,一个更重磅的“肯定”来了——央媒人民网,亲自下场,发表长文对该剧进行了深度点评!

这篇评论,虽然只字未提演员演技,但字里行间,却从三个维度,深刻剖析了《归队》为何能“封神”,句句都说到了观众的心坎里!

第一:切入点精准,填补了历史剧的“空白”

人民网首先对该剧的切入点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它精准地切入了1938年东北抗联最困难、最绝境的时刻。 当时,日军的“归屯并户”政策,已经将东北乡村化为无人区,抗联陷入了“断粮、断援、断联络”的三重绝境。而《归队》正是聚焦于这段历史,填补了以往抗战剧对“抗联最困难时刻”的呈现空白。

剧中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就是最好的证明:

战士们分食半块饼,极度饥饿下,每人只掰一小块,却仍有剩余,体现了相互成全。

在雪地马粪中,翻找未被消化的玉米粒来充饥。

四喜断腿后,“新袜裹残肢”的强烈视觉冲击。 这些“真实到窒息”的细节,充分还原了那段历史的残酷,不仅引发观众强烈共鸣,更让人对先辈们无比崇敬。

第二:人物设定“普通化”,英雄从此有血有肉

人民网评论指出的第二大优点,是该剧将英雄“普通化”了。 《归队》没有塑造“神功护体”的超级英雄,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群普通的抗联战士。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更能让今天的观众共情,从而理解“抗联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流淌在中国人骨血里的基因。

剧中的这支抗联小队,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胡军饰演的排长老山东,幽默坚韧。

李乃文饰演的汤德远,沉稳老练。

蒋欣饰演的大阔枝,泼辣侠义。

袁姗姗饰演的花儿,细腻刚毅。 他们会痛苦,会挣扎,但最终都凭借坚韧的毅力,坚守了自己的信念。这幅生动的抗联群像画卷,才真正让教科书中的英雄,变得血肉丰满。

第三:多线叙事,拓展了战争剧的空间维度

文章还盛赞了该剧“多线并行、阶段互切”的叙事方式。 被打散的小队成员,散落在东北大地的不同角落,各自挣扎求生:

排长老山东,带领田小贵在茫茫雪原中求生。

卫生员花儿,在逃亡中融入山寨,并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

班长汤德远,在劳工营里策划并带领工友反抗。

战士高云虎和万福庆,则分别在淘金场和劳工营坚守信仰。

这种多线叙事,不仅将不同空间、不同境遇的人物串联起来,更展现了日军侵略下,从深山密林到劳工营、山寨等不同的社会侧面,极大地拓展了剧情的空间维度。

正如评论文章所说:“这些具有侠气的人物形象塑造,让该剧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具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归队》的“归队”,不仅是战士们重返队伍,更是我们对那段不屈民族精神的集体回归。这样一部有筋骨、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值得我们最高的敬意。

来源:历史追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