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报上的“东方美学巅峰”“史诗级制作”说得天花乱坠,正片里却满是逻辑混乱的剧情和粗糙的特效。
我上周点开一部预热了三个月的古装剧,看了两集就关掉了。
海报上的“东方美学巅峰”“史诗级制作”说得天花乱坠,正片里却满是逻辑混乱的剧情和粗糙的特效。
这剧就像那些过度包装的月饼礼盒,盒子精美,拆开却没什么能吃的东西。
现在的国产剧,宣发早就不是拍完后的“锦上添花”,而是从项目刚立项就扎进来的“主角”。剧组不再像过去那样悄悄拍戏,而是一上来就搞“概念预售”。
《凡人修仙传》官宣时喊出“东方修仙宇宙”,《锦绣长歌》刚启动就用“顶流主演+非遗道具”的噱头刷了三个热搜。
这些操作根本不是告诉大家“我们要拍戏了”,而是想提前把“必爆”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让观众先入为主觉得“这是部好剧”。
这种做法看似聪明,实则是把宝全押在营销上,反而容易忽略内容打磨。
等到开机,路透又成了新的造势手段。
过去剧组防路透像防贼,怕造型、剧情提前泄露;现在不一样了,不少剧组会有意无意放出物料。
《这一秒过火》拍的时候,男女主的对戏片段天天上抖音热搜,网友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嗑CP、剪同人视频。
本来想这剧开播肯定能火,结果正片一出来,人设崩塌、剧情拖沓,之前攒的好感全没了。
这种“路透养热度”的玩法,本质是和代拍、粉丝站形成了默契,可受众的期待被反复点燃又浇灭,慢慢就不相信这些预热了。
宣发把期待值拉满,正片却往往接不住。
有部叫《剑起江湖》的剧,路透里的武打镜头干净利落,预告里的实景拍摄也很有质感,结果开播后全是慢动作和替身镜头,剧情更是漏洞百出。
老实讲,现在的预告片就是“高光拼接”,把全剧最精彩的十几个镜头剪在一起,剩下的全是注水内容。
观众带着“年度爆款”的期待点开,看到的却是凑数的剧情,不失望才怪。
更无奈的是,这种营销套路还在逼着整个行业“走捷径”。
平台要看数据,播个三四集如果收视率不行,立马就减推荐、撤资源;编剧们不敢再写长线故事,只能在前几分钟就塞“爽点”“泪点”,好让片段能在短视频平台传播。
去年我追过一部都市剧,前两集节奏飞快,后面却越拍越散,后来才知道,编剧是为了迎合短视频传播,硬生生把完整剧情拆成了一个个独立片段。
如此看来,市面上那么多“仙侠甜宠”“职场玛丽苏”的同质化剧,不是创作者没想法,是快节奏的营销逻辑不给他们慢下来的机会。
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全没好处。平台能靠前期热度快速招商,制作方回笼资金也快,观众也总能看到新剧。
但问题在于,长期这么搞,真正能留下来的好剧越来越少。
去年的《狂飙》就很说明问题,它没搞什么提前路透、概念炒作,安安静静拍完播出,靠扎实的剧情和演技火了起来。
这说明受众最终认的还是内容,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
国产剧变成“月饼礼盒”,不是某一方的问题,剧方想靠营销赌爆款,平台追求数据周转快,观众也习惯了被短视频里的“名场面”吸引。
但要想行业能长久,光靠包装是行不通的,很显然,只有把重心放回剧本打磨、演员打磨上,让内容配得上宣传,才能让观众真正买账。
毕竟,没人会一直为漂亮的盒子买单,大家想要的,从来都是里面实实在在的“好月饼”。
来源:喵喵大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