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守着电视等《神探狄仁杰》,一集不落;后来补《大宋提刑官》,却总忍不住快进。
小时候守着电视等《神探狄仁杰》,一集不落;后来补《大宋提刑官》,却总忍不住快进。
不是宋慈不好,是狄仁杰太“带感”。
差别在哪儿?一句话:狄仁杰破案像在下一盘大棋,宋慈更像在写实验报告。
狄仁杰出场就带政治buff。
案子还没破,朝堂先炸锅,武三思、张柬之轮番搅局,观众一边猜凶手一边猜谁要掉乌纱。
紧张感像追剧版狼人杀。
宋慈那头,尸体一摆,工具一亮,咔咔解剖,逻辑漂亮,却少了“人味儿”。
他几乎不跟同僚撕,也不跟上级斗,连感情线都省。
看完只记得“烧骨头辨死因”,记不住他本人的喜怒哀乐。
再直观一点:狄仁杰身边有元芳,一句“大人真乃神人也”成了全民梗;宋慈的助手存在感稀薄,观众连名字都喊不出。
配角没火花,主角再高能也孤单。
制作上也差口气。
《神探》的配乐一响,鸡皮疙瘩先起立;《大宋》的色调灰扑扑,像没开滤镜的纪录片。
不是考据党,很难坚持四十集。
说到底,观众要的不只是“案子怎么破”,还想看“人怎么活”。
狄仁杰在权力夹缝里闪转腾挪,像职场升级打怪;宋慈更像技术骨干,专业满分,故事零分。
所以不是宋慈输在专业,是输在“戏”。技术流再好,缺了人性这味药,剧就淡。
来源:草原上驰骋的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