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中大脚娘一句乡音“知不道”,迷翻了多少离乡的人——小论“知不到”与“知不道”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1 13:11 2

摘要:最近电视剧《生万物》热播,其中大脚娘(迟蓬饰演)这一角色,实在让我分外亲切。她一句朴实的乡音 “知不道”,特像我的姥姥——我姥姥也常拉长调子说“知不道呢嗯(音nin~)”。我老家在苏鲁豫皖交界处,爱说“管不管”,不说“中不中”,也不说“行不行”,会把月亮称之为

最近电视剧《生万物》热播,其中大脚娘(迟蓬饰演)这一角色,实在让我分外亲切。她 一句朴实的乡音 “知不道”,特像我的姥姥——我姥姥也常拉长调子说“知不道呢嗯(音nin~)”。我老家在苏鲁豫皖交界处,爱说“管不管”,不说“中不中”,也不说“行不行”,会把月亮称之为月姥娘——姥娘,就是南方人口中的外婆,北方人的姥姥。本地习俗,见人纷争,或吵架,或打架,劝其和解,就会说“算了算了,都是一个姥娘的”,这里指的就是“月姥娘”——嘿,别说,虽然土,却土得浪漫。总体而言,我们这里是中原官话——淮海片区,在徐淮片与商阜片交叉地带。称 “玉米” 为 “玉蜀黍”,“红薯” 为 “红芋”,“下雨” 为 “滴点了”,“昨天” 是 “夜个”,明天是“明个”,后天是“后个”,“膝盖” 为 “胳了拜子”,属“蛇”的称为“属小龙”、属鼠称为“属水”。这些词汇与《生万物》中大脚娘说的鲁南乡音有诸多相通之处,所以听起来很是亲切。

我们这周边,也有称呼父亲为 “答/答答”(dā),或 “达/达达”(dá)的,尤其是 老一辈人。现在,年轻人中,就不再流行了,一般都是爹爹或爸爸。

1. 徐淮片(徐州 - 淮安片)

徐淮片区(徐州 - 淮安片),这是淮海片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分支,主要分布在江苏徐州全域、连云港西部(如东海、赣榆部分乡镇),以及安徽宿州、淮北等地。

词汇上:保留了大量生活化的方言词,比如称 “父亲” 为 “爹”或“俺爹”或“达”,“母亲” 为 “娘” 或 “俺娘”,“小孩” 叫 “小妮子”“小小子”,“昨天” 是 “夜儿个”,“膝盖” 为 “胳了拜子”。

2. 商阜片(商丘 - 阜阳片)

主要分布在河南商丘全域、周口东部(如沈丘、鹿邑),以及安徽阜阳、亳州等地,是淮海片区西部的重要方言分支。商阜片与徐淮片同源,但因靠近河南中部,带有更多豫方言的痕迹:

词汇上 :与徐淮片有不少共通词,比如 “啥”(什么)、“咋”(怎么),但也有独特表达,例如称 “玉米” 为 “玉蜀黍”,“红薯” 为 “红芋”,“下雨” 为 “滴点了”。

今天要谈的是方言“知不道”,到底该写作“知不到”,还是“知不道”?我认为该写作“知不到”。不仅是方言该这么写;正式白话文,也该这么写。

知道——其实是知到,知不道——其实是知不到。

类似用法:

看到——看不到,见到——见不到。

听到——听不到,闻到——闻不到。

吃到——吃不到,喝到——喝不到。

从 “词源本质” 上看,“知到、知不到” 才是更 “本真、更合逻辑” 的写法。“知道”和“知到”是两种语境,两种概念。知道,意思是知晓大道,是古代文言文的写法,实际在白话文中,常规意义上谈论知不知某件事、某个人,就应该用知到。用知道,属于“习惯用法,但是错用”。

《礼记》里 “人不学,不知道” 的 “知道”,是 “通晓天地大道、根本事理” 的意思,是带着文言厚重感的动宾结构。“知”+“道”,“道” 是实义的 “规律、道理”。

等到了“知不道”一词,就脱离了文言本义,是 “书写白话时,对文言复合词‘知道’的惯性借用、错用”,“道” 在这里本无实义,只是借了 “到” 同音的便利。

这些用法根本不是什么倒装。

也没必要把简单问题搞复杂。

在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唐宋时期,“知道” 开始从 “通晓大道” 的特定含义,慢慢泛化到 “明白一般事理”——明清小说(比如《水浒传》)里,“武松道:‘我也知道,只是路远。’”,这里的 “知道” 就完全是日常对话里 “晓得情况” 的意思了 —— 此时的 “道”,已经从实义的 “道理”,变成了附着在 “知” 后面的 “虚化后缀”,不再承担具体语义,只起到凑足音节、固定词汇的作用。

以后也就习惯写作——知道、不知道了。

具体,比如不知到(到达的到)或不知道(道理的道),两者在口语中完全无法区分,因为完全同音,但写做文字,就可以看得明白,它们是两种意思。

就字面含义而言,不知到,即智力不能抵达,指对某件事没清晰概念、不明白具体细节;不知道,更倾向于说不知晓其内里门道、不知晓其背后道理。

以上是就字面谈字面的说法。实际上,可推测,大家在日常沟通中,本来用的就是“知到”、“知不到”、“不知到”、“没知到”,都是到达的到,绝非大道的道。

从 “方言实际使用” 来看,“知不道” 是 “约定俗成的书写习惯”—— 它不是 “对” 的,只是 “用的人多”;“知不到” 是 “语义合理的写法”,但因为不符合 “书写惯性”,使用范围相对较窄。

对的、合理的,未必优胜,未必被人选择。

差的、错谬的,或许流行,或许被人喜欢。

此是人间一大奇妙现象。不局限在文字圈。

其他圈子,但凡有人运作的,或许都如是。

最后,感谢迟蓬老师的表演,特别喜欢,她真实,细腻,生动,我是五体投地,拜服。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