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从《生万物》看影视改编的启示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1 11:51 2

摘要:在当前影视行业IP改编同质化、流量依赖症凸显的生态下,根据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取得巨大成功,不仅验证了“内容为王”的底层逻辑,更从原著价值挖掘、作者公信力转化、评论生态构建、改编伦理坚守、地域IP开发等维度,为当下文艺创作提供了具

在当前影视行业IP改编同质化、流量依赖症凸显的生态下,根据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取得巨大成功,不仅验证了“内容为王”的底层逻辑,更从原著价值挖掘、作者公信力转化、评论生态构建、改编伦理坚守、地域IP开发等维度,为当下文艺创作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启示,折射出经典文本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与跨界传播的深层规律。

经典原著:IP改编的“叙事母题与人性基石”

IP改编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IP的热度”,而是原著文本所承载的叙事母题厚度与人性探索深度——这是《生万物》成功的首要前提。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创作于30年前,彼时的社会语境与当下虽有差异,但作品扎根齐鲁大地,以普通个体的“缱绻人情”与“决绝命运”为核心,书写了地域文化滋养下的人性挣扎、家族变迁与时代阵痛,其触及的“生存与尊严”“传统与现代”“情感与责任”等母题,是超越时代的“人类共通经验”。

这种“抗衰性”恰是经典文学的本质特征。相较于当下快餐式IP依赖“强情节”“猎奇设定”吸引眼球,《缱绻与决绝》的价值在于“生活肌理的真实性”与“人性光谱的复杂性”:书中对山东乡村民俗的细腻描摹,对人物内心褶皱的深度刻画,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可落地、可共情”的叙事骨架。30年的时光未让其褪色,反而因岁月沉淀更显厚重——就像文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其改编价值从不依赖短期热度,而在于“每一代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公信力:文学符号资本的跨界赋能

《生万物》热播后,媒体关注的焦点逐步向原著作者赵德发倾斜,形成“追根性讨论”——这种现象并非单纯的“作者情怀”,而是文学场域积累的“符号资本”向影视领域的跨界赋能,是作者“文品与人品”共同构建的公信力转化。

从文艺社会学视角看,赵德发的“公信力”源于其数十年的“在地性深耕”:作为山东本土作家,他始终以齐鲁文化为创作根系,从《缱绻与决绝》到后续作品,持续书写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悲欢,拒绝“悬浮式写作”,形成了“真诚、厚重、接地气”的文学标签。这种标签并非营销话术,而是通过数十部作品、无数次田野调查(如深入乡村采风、与农民座谈)积累的“读者信任”——在文学场域中,“赵德发”已成为“齐鲁叙事代言人”“现实主义文学坚守者”的符号,其名字本身就意味着“对生活的敬畏、对文学的忠诚”。

当《生万物》与这一符号绑定,观众的“追根行为”本质是对“文学真实性”的信赖:他们相信,由赵德发原著改编的作品,不会背离生活逻辑,不会消解地域文化的内核。这种公信力的转化,比任何流量明星的加持都更具穿透力——它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文学性背书”,降低了观众的“信任成本”,甚至推动“非影视受众”转化为剧集观众。

评论双轨制:大众传播与学术阐释的生态共振

《生万物》的传播过程中,影视评论与文学评论呈现出鲜明的“双轨并行”特征,即“大众阐释场域”负责破圈,“学术阐释场域”负责扎根,两者共同构成作品的“传播深度与广度”。

从传播特性看,影视评论属于“大众阐释场域”:它以社交媒体、短视频、新闻报道为载体,形式鲜活、传播迅速,像“野火式扩散”,快速点燃公众讨论,实现“破圈传播”。这种评论无需严谨的学术框架,却能抓住作品与大众生活的连接点,让《生万物》从“文艺作品”变为“公共话题”。

而文学评论则属于“学术阐释场域”:它以学术期刊、评论集、研讨会为平台,通过文本细读、主题学分析、叙事学研究,为作品建构“思想深度”与“文学定位”。两者并非“高低之分”,而是“功能互补”:没有大众评论的“破圈”,经典IP可能永远停留在文学圈层;没有文学评论的“扎根”,影视改编可能沦为“娱乐化消费品”,失去长远价值。

改编伦理:坚守原著精神内核的“再激活”

经典IP的“再激活”,绝非“推倒重来”的猎奇,而是“守正创新”的改编伦理——《生万物》对《缱绻与决绝》的改编,核心在于完整保留原著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因”,再以现代影视语言进行“适应性转化”,这是其避免“魔改”争议的关键。

所谓“精神内核”,即《缱绻与决绝》中“缱绻的人情之暖”与“决绝的命运之重”的辩证关系:原著中主角面对家族困境时的挣扎、对乡土的眷恋与背离,以及齐鲁文化中“仁义”与“实用”的冲突,这些核心矛盾在《生万物》中被完整继承。而“文化基因”则体现为地域符号的保留:剧中的山东方言、鲁菜饮食、乡村节庆、民间技艺(如木雕、剪纸),均来自原著对齐鲁大地的描摹,成为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地域标签”。

在流量至上、浮躁喧嚣的文艺市场中,《生万物》的启示尤为珍贵:它证明,文艺作品的“长久生命力”,从不依赖短期热度或猎奇噱头,而在于对原创的尊重、对生活的扎根、对人性的敬畏。(文/李恒昌)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