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堡还在审判每个人的灵魂丨Weekly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31 20:37 1

摘要:过去,这里是一年一度的纳粹党代会举办之地,希特勒也正是在此颁布了史上最骇人听闻、灭绝人性的《纽伦堡法案》。如今,这里是审判纳粹主要战犯的地方,美、英、法、苏四国组成国际军事法庭,将对一个罪恶政权的军政高层进行法律追责。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来自世界各地的25

新书

《作家城堡》

一部铅字写就的战后知识分子心灵史、罪责忏悔录

纽伦堡,德国命运之地。

过去,这里是一年一度的纳粹党代会举办之地,希特勒也正是在此颁布了史上最骇人听闻、灭绝人性的《纽伦堡法案》。如今,这里是审判纳粹主要战犯的地方,美、英、法、苏四国组成国际军事法庭,将对一个罪恶政权的军政高层进行法律追责。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来自世界各地的250名记者、11位摄影和摄像师齐聚由被没收的城堡改建而成的记者营,当时仅存的可同时容纳如此多人的完好之地。这里既是他们的住处也是他们的工作场所;他们住在十人间,地震仪般捕捉着重塑战后新世界的脉动。几公里外,就是关押着的世界级头号战犯。

本书讲述了这些记者、作家们的故事。当他们凝视历史的深渊、思考罪责和正义时,他们的写作方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作家城堡》还原了他们遇到的极端状况,展现了人类面对暴力、创伤的方式,以及参与审判如何影响了他们日后的生活。

作者: [德] 乌韦·诺伊玛尔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纽伦堡1946,深渊旁的聚会

译者: 柳雨薇

本书是空前绝后的世纪盛会,前所未有的记者阵容。来自世界各地的250名记者、11位摄影和摄像师齐聚一堂,他们中有——大名鼎鼎的曼氏家族姐弟,以“华沙之跪”震惊世人的西德总理,东德史塔西情报局局长,20世纪首位公共知识分子,首位女性战地记者,《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当时的他们籍籍无名,后来的他们享誉全球……

新片

《归队》重磅开播

小人物群像折射战争年代众生百态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出品,无止境文化联合出品并承制,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而创作的热血归途群像剧《归队》于8月25日起在CCTV-8黄金强档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电视剧《归队》由擅长书写“平民史诗”的著名剧作家高满堂携李立、汝盛、李洲编剧,知名导演臧溪川、赵阳执导,胡军、李乃文、陈靖可、袁姗姗、任彬、宋家腾领衔主演,蒋欣特别出演,林永健等特邀主演,倪大红、刘佩琦、艾丽娅、李洪涛等友情出演,李俊贤等主演,俞宁辉担任摄影指导,王力刚担任美术指导,陈敏正担任造型指导,韩红担任音乐总监制。

《归队》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情感,生动的人物,匠心的制作为观众全景式讲述了悲壮的东北抗联故事,动情、深情、燃情。在国家危亡之际,铮铮铁骨的中华儿女为国家舍身忘死,奋勇杀敌,在流血流泪中共同构成了一幅可歌可泣的东北英雄赞歌。本剧细腻地描绘出战争沉重且真实的一面,英雄的勇敢并非源于天生的无畏,而是小人物历经战火后完成的灵魂蜕变。英雄来自人民,平凡铸就伟大。

品牌

五云间蹊园

开启浪漫美学生活新境界

浪漫美学生活品牌五云间(WuYunJian)历时近一年打造的复合式美学生活空间——蹊园正式启幕。同步开幕的《蹊径》织造美学艺术展以空间为卷、工艺为笔,铺陈一场跨越宋清的艺术对话:从宋代《草虫花蝶图卷》的灵趣,到清代软烟罗的风雅,再到非遗宋锦与盘金绣的当代新生,完整构建五云间“浪漫美学体系”。此次蹊园空间落成与特展启幕,标志着品牌正式完成从高端服饰定制向一站式浪漫美学生活品牌的蝶变。

品牌创始人西小姐带领团队打造了一座25亩的自然花园和2000㎡美学综合体,是品牌升级后呈现浪漫美学生活的核心载体。蹊园打破空间壁垒,以幽寻径将“美”浸润于日常。“无径之林,常有情趣;无人之岸,几多惊喜。”五云间品牌创始人西小姐以拜伦诗句诠释蹊园初心。一幅宋画亦是一座心象山水,一件华服可扩展至一方生活天地,五云间始终秉持“不做生活的装饰者,做自己的策展人”的理念。

品牌以“五云”象征超越精神,在25亩占地的蹊园中,将文化、艺术与自然深耕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带走的日常仪式,邀请每一位“有缘人”于此寻得独属的心灵蹊径,在晨昏四时中重塑与天地的灵犀链接。、

活动

告别与新生

《人工少女》上海分享会

8月15日至17日,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龚万辉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嘉宾来到上海,携长篇新作《人工少女》参与了多场活动,与马华文学前辈戴小华、青年作家王占黑等对谈,就作品的创作历程、文学技法乃至马华文学的现状和未来,与读者们深度交流。

王占黑谈道,《人工少女》通过十二个房间对应钟表的刻度,同时书写时间与空间,打碎故事固有的形状,读者可以在任一章节开始阅读。小说中存在大量千禧年前后的青少年亚文化符号,召唤相同世代的集体记忆,又写到了这种集体记忆被新一代人改造之后的失落。对于《人工少女》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龚万辉并不避讳。他说,在他成长的年代,日本动漫、游戏、港台影视剧以及各种电视节目,提供了芜杂而多元的信息和审美。

龚万辉出生在马来西亚柔佛州的一个小镇,18岁时离开家乡,先后前往吉隆坡、台北攻读美术,在这期间,他大量阅读马尔克斯、昆德拉、骆以军、袁哲生等人的小说,并在BBS上发表作品,与其他写作者切磋技艺。作为美术学习者,图像的思维深刻影响了他的写作,“我非常注重对画面的描绘,雷尼·玛格里特等超现实主义画家也加深了我对幻想世界的兴趣”。在为《人工少女》绘制的内文插画中,有一幅就致敬了达利的名作《永恒的记忆》。

在马来西亚,从事中文写作并不容易。龚万辉介绍,华语文学不是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学”,其地位相当于“民间文学”,几乎得不到官方的扶持,他就曾长时间“以画养文”。但对于马华文学的未来,龚万辉并不悲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面对的具体的问题,尽力去写就好。”在他看来,“蕉风椰雨”曾是马华文学最重要的特征,而在他成长的年代,雨林渐渐消失,电视变得更为重要。他更熟悉城镇的生活,而新一代的作者会有他们更熟悉的生活,当他们再去回望历史,必然带着新的角度。《人工少女》也写雨林、马共,但并不是“实写”,更不是“解构”,而是与前辈们进行文学史的“对话”。

品牌

高途公益基金会携手北师大

助力乡村教师发展新尝试

8月25日,北京高途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一节好课的诞生”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2个省份及地区,41所乡村学校的50名种子教师齐聚一堂,开启为期四天的首场培训学习。

该项目为期三年,旨在通过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项目团队在前期调研中深入分析了乡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创新引入理解型学习理念和高层知识生成器概念,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乡村儿童的学习需求。项目将通过理解型学习工作坊、日常教研辅导、引领者培养、课例观摩分享会及重点学校教学跟岗等五项举措,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

作为首都文化教育领域的新兴公益力量,北京高途公益基金会自2025年2月成立以来,始终关注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致力于推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基金会已与北师大教育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姚基金等多家基金会展开合作,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公益项目矩阵。未来,基金会将继续立足国家教育公益阵地,为中国教育的更好未来贡献力量。

“一节好课的诞生”项目的实施,不仅是对《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积极响应,更是通过实际行动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项目的成功模式将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文 编辑 韩哈哈

资料由各品牌方提供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史依弘 与京剧的百年对谈

王芊懿&王柳懿 “她”漾精彩

李娜 刚柔并济 逐冠人生张雨霏 蝶变之后

王羽佳:探索不止 恒动不息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新 刊

「 2025年8月28日 景军 」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