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生万物》:两部剧,三个共鸣,一种中国精神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31 00:31 2

摘要:三年后的2025年暑期,《生万物》又如清泉淌入炎夏,以深沉的土地叙事为浮躁的当下注入一抹清凉。这两部现象级作品,一部描绘北方城市的市井生活,一部书写鲁南大地的乡土情怀,共同构成了中国时代变迁的立体镜像。

一轨一城,一犁一土;一停一生,一暖一初。两部时代剧作,勾勒出中国城乡变迁的壮阔画卷,映照了普通人在大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力量。

2022年春节,疫情寒意尚未散尽时,《人世间》悄然叩击无数中国人的心房,为困顿中的人们递去一份穿透阴霾的慰藉。

三年后的2025年暑期,《生万物》又如清泉淌入炎夏,以深沉的土地叙事为浮躁的当下注入一抹清凉。这两部现象级作品,一部描绘北方城市的市井生活,一部书写鲁南大地的乡土情怀,共同构成了中国时代变迁的立体镜像。

《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以北方城市“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核心,通过网状叙事织就社会全景。

周秉义的官场沉浮,周蓉的知识分子之路,周秉昆的市井人生,牵出工人、知识分子、官员、百姓等不同群体。每个角色都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滴水,彼此交织、碰撞,折射出整个大海的波澜。

《生万物》则改编自赵德发获“人民文学奖”的《缱绻与决绝》,采用螺旋式叙事叩问文明根基。作品围绕鲁南天牛庙村的土地变迁,展现宁、封、费三姓家族在“守土”与“出走”间的复杂循环与挣扎。

这种叙事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迂回中前进,诠释“农业现代化”如何从历史困局发展为充满希望的实践。

《人世间》聚焦城市“拆与建”的辩证:旧区消失,高楼崛起,人在新旧交替中寻找身份。周秉义职业生涯末期回到家乡,致力于改造“光字片”,让父老乡亲走出贫困地区。

《生万物》展现的则是乡村 “守与离”的拉扯:有人留下耕作,有人远走谋生,土地始终沉默地矗立,成为不变的锚点。剧中封大脚等角色用一生守护土地与乡邻,晚年甚至为护堤献出生命,回归一生挚爱的土地。

两剧共同揭示了一个民族“从土地中来,向何处去”的时代叩问。无论是城市的冷暖,还是乡村的根系,都是我们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的体现。

在女性塑造上,两部剧都给予了深刻描摹。女性从不是时代的注脚,而是历史最鲜活的肌理。她们在家庭与自我、传统与现代的夹缝里生长,把苦难酿成韧性,把选择走成道路。

《人世间》中,周蓉是“理想主义的突围者”。从为爱远走贵州的青年到坚守学术的教授,她的成长藏着知识女性的自我觉醒。郑娟则是“底层韧性的化身”,被命运扔进泥泞里,却能开出最倔强的花。

《生万物》三位女性构成农耕文明转型期的“多重镜像”。绣绣是“土地的固守与革新者”;费左氏是“礼教的执行者与囚徒”;苏苏是“困境中的挣扎者”。

她们命运并置,揭开旧社会压在女性身上的“三座大山”——“清白”的名誉枷锁、“婚姻”的经济交易属性、“生育”的家族工具化。

好的作品,总能用“小符号”讲“大故事”。这些符号不是冰冷道具,而是勾连情感的触点,让观众在细节里看见自己的过去,在回忆里找到文化认同。

《人世间》里的“年夜饭”“高考录取通知书”“工厂饭盒”,是城市中国的集体记忆锚点:一碗饺子里裹着团圆渴望,一张通知书里装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期待,一个印着厂徽的饭盒盛着工人阶级荣光。

《生万物》里的“犁耙”“种子”“节气歌”,则是农耕文明的文化密码本:一把犁耙耕过千年土地,刻着“春种秋收”的循环真理;一粒种子藏着“生生不息”的信仰;一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节气歌里,装着中国人“顺天而作、逆天而行”的生存智慧。

在结局处理上,两部剧作出不同选择,却都给人以深刻思考。

《人世间》最终选择了温暖走向。周秉义和郝冬梅携手终老;周蓉开窍,助力蔡晓光;玥玥学成归来,建设家乡;周秉昆出狱后当了司机,最终和郑娟开了一家面馆。这个结局更容易让人接受,符合观众对“好人好报”的期待。

《生万物》则呈现出悲剧力量。费文典在抗日战场上英勇就义;费左氏精神崩溃,毒杀苏苏、郭贵耀后自尽;封大脚为护堤献出生命;绣绣白发苍苍回到宁家大院,在回忆中与亲人重逢。一个个熟悉的人物谢幕,让人无限唏嘘。

《人世间》在2022年春节播出,恰逢疫情寒意尚未散尽之时,它为困顿中的人们递去一份穿透阴霾的真挚慰藉。《生万物》在2025年暑期播出,则“以深沉的土地叙事,为浮躁的当下注入一抹沁人心脾的清凉”。

两部剧作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人世间》通过周家三兄妹的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在体制与市场双重压力下的奋斗与挣扎。《生万物》则通过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探讨了在现代化冲击下乡土中国的阵痛与希望。

看《人世间》,你能在周秉昆的憨厚里看见父辈影子,在周蓉的理想主义里认出知识青年的彷徨,在“光字片”的拆迁与重建里,读出一整代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

观《生万物》,你则能通过绣绣、封大脚等人物的命运,感受到农民与土地之间“把根扎进泥土里”的血脉联结。

《人世间》中,周秉义退休后带着冬梅回到兵团;《生万物》结尾,老去的绣绣独自走向田埂上的黑石,镜头掠过无边的麦浪,阳光洒满大地。

两幅画面,一样深情。无论是机器轰鸣里的人间烟火,还是麦浪翻滚下的根系乡愁,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人世虽有离乱沧桑,但只要我们敬地、亲地、诚地,生活终将报以万物。

城市与乡村,恰如支撑中国现代化的两根脊梁,共同托举着一个民族的厚重与温度。而这两部作品,正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生万物》##《人世间》##《生万物》会是年代剧的新剧王吗##《人世间》哪些细节引起观众共鸣#

来源:星光短剧一点号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