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不少年代剧仍在扎堆描绘家长里短的情感纠葛、聚焦个体命运的小情小爱时,赵丽颖主演的《造城者》却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温州龙港“农民造城”这一鲜少被影视化的真实历史事件。这部自筹备阶段便备受瞩目的作品,未播先火的热度背后,藏着对年代剧题材的大胆突破,更承载着足以叩
当不少年代剧仍在扎堆描绘家长里短的情感纠葛、聚焦个体命运的小情小爱时,赵丽颖主演的《造城者》却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温州龙港“农民造城”这一鲜少被影视化的真实历史事件。这部自筹备阶段便备受瞩目的作品,未播先火的热度背后,藏着对年代剧题材的大胆突破,更承载着足以叩击当下观众心灵的深刻社会价值。
在题材选择上,《造城者》跳出了年代剧的“安全区”。以往许多同类型作品,常以爱情、家庭矛盾为核心驱动力,试图用狗血情节吸引眼球,却往往忽略了时代洪流下更宏大的集体记忆。而《造城者》却将叙事重心牢牢锁定在“造城”本身——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一片滩涂荒地如何在基层干部与普通群众的双手下,一步步蜕变为现代化城市。剧中没有悬浮的戏剧冲突,只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细节:为凑齐建房资金,村民们你家凑几块、我家出几袋粮的“集资建房”场景;为平整土地,大家挽起裤脚、肩扛锄头,用“以地换工”的朴素智慧解决人力短缺的困境;面对政策瓶颈时,基层干部李秋萍带着村民反复调研、多方沟通,在改革的边缘探索前行的可能。这些源自真实历史的情节,不仅让年代感扑面而来,更让观众看到了“造城”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用汗水与坚持写就的时代篇章。
这种题材突破,最终指向的是更为厚重的社会价值。当下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的青睐,本质上是对“有温度、有筋骨”的叙事渴望——他们期待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自己或父辈的影子,找到与时代对话的切口。《造城者》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切口:“农民造城”看似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事件,实则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微观缩影。剧中每一个为“造城”奔波的人,都是时代浪潮中的奋斗者:有人放弃安稳的生活投身建设,有人在质疑声中坚持理想,有人用微小的力量汇聚成改变命运的集体洪流。这种“从无到有”的奋斗精神,不仅是对改革开放初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的复刻,更能照见当下——在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的今天,这种“不服输、肯实干”的劲头,依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更难得的是,《造城者》没有将“造城”简单等同于“建房子”,而是通过这一过程,探讨了个体与时代的共生关系。李秋萍与村民们的“造城”,不仅是在物理空间上搭建城市的骨架,更是在精神层面构建共同的理想:他们渴望通过双手改变贫困的命运,渴望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这种朴素的愿望,与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高度契合。当观众看到剧中人物为了“让后代能住上楼房、能有学上”而拼尽全力时,很容易联想到自己身边为生活、为理想奋斗的日常——或许是为了家庭努力工作的普通人,或许是为了乡村发展扎根基层的工作者,或许是为了梦想不断打拼的年轻人。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造城者》的社会价值不再局限于“还原历史”,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
如今,《造城者》的未播先火,早已超越了一部剧集的热度范畴。它证明了好的年代剧,不必依赖猎奇情节,只需扎根真实的土壤,便能生长出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也让我们看到,影视作品不仅是娱乐载体,更可以成为记录时代、传递精神、引发思考的社会镜像。当《造城者》用“农民造城”的故事,将奋斗精神、集体力量、时代担当娓娓道来时,它已然不是一部普通的年代剧,而是一面映照时代、点亮价值的镜子——让我们在回望过去的奋斗时,更能读懂当下的责任,找到前行的力量。
来源:clcherish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