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开播那几天,《归队》剧组微信群里气氛有点紧张。导演在群里发了句:“今晚谁还没看自己回放?”底下没几个人敢吱声。说是抗战题材,但这次不玩悬浮,炸点和细节都很实在——据说美术组光是研究1930年代的土墙就翻了十来本旧建筑杂志。
《归队》热播,倪大红袁姗姗“惯性表演”引片场争议
刚开播那几天,《归队》剧组微信群里气氛有点紧张。导演在群里发了句:“今晚谁还没看自己回放?”底下没几个人敢吱声。说是抗战题材,但这次不玩悬浮,炸点和细节都很实在——据说美术组光是研究1930年代的土墙就翻了十来本旧建筑杂志。
头两集过后,观众开始琢磨演员阵容,有人私信制片:怎么又是倪大红?他这几年戏约堆成山,“苏大强”一角之后就像被按了快进键,一年能见三回。有个老粉提起2011年他在话剧《窝头会馆》的表现,说那时候每个动作都透着生活气,现在反倒有些机械感。圈内传闻,他接戏喜欢挑“爹味重”的角色,理由很简单:不用太多情绪波动,也不用费劲琢磨小人物心理。但其实编剧最初设定的“父亲”,原型是东北某地一个抗战老兵,据道具师讲,那位老人家当年为了儿子参军,把自家唯一的驴卖掉买棉衣。
到了拍摄现场,倪老师还是那个低头搓手、眼神飘忽的套路。有一次拍女儿被绑票,他站在院子里看着远处,其实背后有人悄悄模仿他的动作,还录下来发到群里取乐,说:“这是‘苏大强2.0’。”但也不是没有变化,有场夜戏他主动要求加一句方言台词,可惜最后剪掉了——导演觉得节奏不对。据摄影助理透露,每次喊卡,他总会习惯性摸一下自己的眉毛,是从前舞台剧留下的小动作。
袁姗姗这边也挺让人琢磨,她饰演“兰花儿”,全村唯一能和土匪叫板的女性角色。早期于正力捧她时,就流行一句话:“资源给到你,不出彩也是本事。”2015年的古装《美人制造》,她因为瞪眼式表演上过娱乐周刊冷评榜,被称为“小学生朗诵腔”。后来参加综艺节目,一次误把文物当摆件拿起来抖,被博物馆工作人员批评好几句,但团队处理得快,很少流出负面新闻。
拍《归队》期间,据服化师讲,为了贴合时代感,她脸上的妆效故意做得粗糙些,可高科技填充痕迹还是藏不住。有场哭戏收工后,道具间闲聊,有人打趣说她泪点比喷雾还精准,就是脸部肌肉跟不上情绪。一名临时演员记得,她曾问导演可否用河南口音试一场,但最终还是选用普通话。“主要怕观众认不出来,”副导解释,“电视剧要照顾收视。”
实际上,这种频繁接戏,在业内早已形成一种默契:高产等于曝光度,但质量难保。《归队》幕后筹备阶段,还有段插曲——投资方曾考虑让袁泉出演女主,不过档期冲突才换成袁姗姗。这事后来被灯光师喝酒时提起,说如果真换角,也许整体氛围会更沉稳一些。而且据老报纸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同类题材电视剧平均周期半年,如今不到两个月便杀青,对演员状态确实是一种考验。
片尾聚餐的时候,有工作人员调侃,今年年底估计还能看到他们的新作首映,只是不知道届时还能不能带来新鲜感。一位资深编剧摇摇头,自言自语道:“角色要活起来,不然就是人在走流程。”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娱乐事实参考。
来源:游戏岛Awb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