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年《雍正王朝》横空出世,焦晃老先生第一集登场就像是要在电视机里炸开一声响雷,不是吗?镜头一转,他站在御书房,那种气场,好像随时能把对面的臣子直接吓趴下。焦晃饰演的康熙,手里把玩的不只是剧本,还有观众的三魂七魄。说演技?用不着高深的术语,看一眼便知真假。
1999年《雍正王朝》横空出世,焦晃老先生第一集登场就像是要在电视机里炸开一声响雷,不是吗?镜头一转,他站在御书房,那种气场,好像随时能把对面的臣子直接吓趴下。焦晃饰演的康熙,手里把玩的不只是剧本,还有观众的三魂七魄。说演技?用不着高深的术语,看一眼便知真假。不加力气,气度全是从骨子里冒出来的。
这就奇了,明明是表演,可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就是分不清他是在演康熙,还是康熙在用焦晃的脸。这种模糊和混淆不是靠“吹胡子瞪眼”那套吓人伎俩,而是细琢磨出来的分寸。你端着身子看他斥责臣下,句句不重,说出来却让人寒毛都立起来,这种本领,不服不行。不少演戏的,大多靠模仿那种表面的威仪,焦晃却是举手之间,帝王气自来。难怪外头都夸他“不是帝王胜似帝王”!
要说那几年康熙最被人念叨的电视剧角色,几乎绕不开焦晃。从观众到圈内同行,没谁不服。舞台下连陈道明都显得有点小心翼翼。你看《康熙王朝》的陈道明,演得确实出色,转身之间年少、中年、老成皆有分寸,可和焦晃那个“活”的康熙比起来,总还差一口气,说不清是哪。有网友说,焦晃是“入戏入骨”,陈道明是“技巧高明”。是不是夸大?其实也不尽然。
经典的东西,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成了参照物。后来出来的康熙,不管脸换成谁,总要被拉出来和焦晃比一下。演员们不服气也没用,这是标杆,甩开了就没人认。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新的康熙都沾点焦晃的影子,一举一动有似曾相识。奇怪的是,大多数人只能学来表面那点威仪,骨头里还是学不进去,“骨子里那劲”谁都在找,但真能找到那味的,也就那么两三个。
其实角色谁都能演,饱满、平衡、层次丰富,才叫“能演”。焦晃怎么做到的?就是不装。他把康熙的刚与柔、帝王气场和慈父温情都熬在一锅里,不让任何一边变成主菜,观众看起来顺滑自如,像喝了碗好汤。说到底,这本领不是一朝一夕能炼出来。后来演员里,模仿神态的不少,可里头的精气神少见。
你也许觉得焦晃有点被抬得太高——可每年出个新康熙,弹幕、论坛,总有一堆人感慨“还得是焦晃”,这个事实,就谁也掰不过来了。慢慢地,他变成“帝王教科书”(虽然不爱用这说法,但大家都这么喊),后来的戏,演员按标准演观众才服气?这标准树起来容易,推倒难。
2001年《康熙王朝》打出“少年+成年”双生花。李楠演少年康熙,陈道明接棒成年康熙,一人英气一人深沉,两者接力,像极了历史日夜交替。这种安排本来很冒险,二十岁和四十岁跨年龄,一不小心就出戏。可李楠脸上那点稚嫩和智慧的组合,真让人以为教科书上“圣祖少年”就是这么个样子。你信吗?其实李楠接这戏时快四十,戏里却活生生像个学生。陈道明一接手,不紧不慢,用细致的情感线顺接过去,整场转变无声无息。
观众买账,这才是真的新意。两个康熙无缝对接,是巧合还是导演本事?有点难说。记忆里,那年头的“电视剧帝王”都喜欢霸气、果断、气场全开,偏偏李楠演出了少年康熙的书卷气,陈道明演出了老辣皇帝的心机和无奈。这点,真佩服。多年之后,每次重提“最正宗的少年康熙”,弹幕都还在讨论李楠——“逆生长吧!”“快四十演十七岁?”一方面怪他装嫩,一方面又服他自然。
双生康熙不是一锤子买卖。这种组合,给后来历史剧留下一条可走的路:历史人物,既然有岁月变化,何不每段用不同演员再现?但,配合得好像陈李俩这样,真有点天时地利,别的人抄了去未必凑效。而且现在观众不一定吃这套,大家更挑剔了。
打住,这里得说个反转。你回头去看《康熙王朝》成了经典,真实原因更像是这些演员恰好赶上这波好剧本、好环境。真给他们强行安排在今晚的新剧里,观众可能觉得太“端”了,显得造作。是不是观念变了?
再说几句娱乐化的康熙形象。张铁林,刘恺威这些90后00后眼里的“康熙”,和前面那种一板一眼的皇帝,完全不是一个味儿。张铁林虽然家底丰厚(《还珠》《铁齿铜牙纪晓岚》都演过),但后来的套路简直高度重复,就一个表情吹胡子瞪眼,不管你是乾隆还是康熙,明明没啥危险,他表情就写着“凡人退下”。观众一开始乐,次数多了就腻了,成了段子。
最神奇的还是刘恺威那一版康熙,恨不得用狗血偶像剧的那套花活儿来包装帝王。你问现在观众,说起这个康熙,大家第一反应不是“一代英主”,而是“霸道总裁”。剧情里,他对着后宫佳丽眼里冒火花,一哭一笑全是流行剧套路,甚至连弹幕都忍不住“辣眼睛”。但剧火了,收视超高,这难道不是做剧集的人有先见?不一定,可能只是那阵风吹的,赶上了剧集娱乐化的大潮。观众看得欢喜,史学粉却痛心,“这都啥乱七八糟的康熙?!”
而笑死人不偿命的是,《康熙微服私访记》直接把皇帝玩成喜剧达人。剧情重心全在康熙当“人民公仆”,抓坏人、逗女孩儿,甚至比起朝堂之事,大家更关心皇帝一边走街串巷一边谈情说爱的“乐活日常”。观众确实乐了,历史老师气坏了——到底该不该允许历史剧这样自由“魔改”?其实问题本身就吊诡:越离谱的剧情,收视有时反而最好。
2004年以后,商业味越来越重,娱乐工业直接冲进了历史剧领域。你看各大平台数据,娱乐化剧集的点击总在飙涨。明明被吐槽像在“拆历史”,制作方却越拍越大胆。市场说了算,观众其实有点“被动适应”,从一开始的惊讶,到后来的见怪不怪,再到慢慢习惯、慢慢接受。现在没谁觉得娱乐化历史剧有什么稀罕的。
然而也得承认,这种路子确实打开了内容创作的新局面。画风变化快,有趣味、能吸粉,甚至把大量年轻观众拉进了历史题材影视圈。你说它误导,也对;你说它开拓了市场,更没错。对不对?大家心里都有杆秤,自己爱哪一款就选哪一款呗。
值得一提的是夏雨那版《康熙秘史》,他自带点市井气,不少观众说“像北京四合院出来的主”而不是皇帝。但谁注意到钟汉良那会演的纳兰性德?反倒意外地成了剧里最大黑马。这就怪有意思:不是主角也能让观众记住,说明表演还是要看“真劲”。
市场现实让编剧导演演员不得不打各种擦边球。事实好像成了悖论——越娱乐越火,越正统越难火。观众胃口养刁了,制片方只能顺势而为。可很多人就喜欢这样的矛盾,说没道理吧,其实所有剧本都是为观众服务。但这样行吗?剧本的灵魂,算是让利给市场了。
轮到这两年,罗晋在《天下长河》演康熙,网上有人笑说“表面不像,精神却像极了”。他不是靠外表取胜,演技一层层拆开,将康熙复杂的一面——能管天下大事也管小情绪、在庙堂和市井间横冲直撞——折腾出来给你看。演得细腻,角色空间大,观众很快就能找到能共情的点。看得出来,这不是追求“霸气外露”,而是更像当代观众喜欢的“真实”,有缺点、有犹豫、有温度。不像传统那种神坛上的帝王。
其实新剧组压根不怕冒风险。观众现在更讲个“信服”,你演得活就行,不能老让大家一眼认出是历史罐头。重点不是你像不像,而是你让人信不信。比如罗晋那场“治水黄河”,台词动作都很巧,除了皇帝的决断,还有眼里的惆怅、对大臣的信赖与提防——以前很少看到康熙“脆弱”的那一面。这反倒让剧集多了一点现代审美的深度。
当然也有吐槽:有观众就坚持“康熙就应该是焦晃那种威风凛凛,一点不能俗”,可是更多人已经不满足于过去那种单一气质。结果,剧集推陈出新,角色诠释也必须转变。你喜欢威严,别人偏要讲“人味”。是不是已经乱了套,说实话,真理未必总在观众手上。
可怪的是,罗晋这个“形散神不散”的康熙,反而更像我们认知中真实的那种古人。经历复杂,想法多变,本身充满矛盾,这不就是历史本身的样子?谁敢说原来的帝王就没有软肋?
好像还是那道复杂命题:新时代的历史剧,到底是更注重还原还是创新?这问题没人能答对,也没人能答错。毕竟,谁都没亲眼见过康熙,都是猜。那么同样一个角色,有人就喜欢真实,有人非要传统。没人说对,也都不全错。
23年,14版康熙——这不是哪个帝王的演绎记录,更像是中国观众从喜欢威风霸气到追求丰富多元的过程。焦晃靠“气质”、陈李二人抓“成长”、张铁林成了“人设”、罗晋用“现代思维”讲老故事。每个标签后头,都是当年观众眼里的理想型。
有时候想,可能每个年代“最正宗”的康熙都不一样。老观众喜欢“皇威十足”,后来的人找“多维情感”,时代就是这么倒腾的。有些演员和角色天生搭,有的却能用努力把自己变成角色,甚至超越形象。说穿了,这行当拼的不是脸,而是怎么看见心里头的那点火。
很多人问,未来的历史剧到底该怎么拍?其实没人规定只能有一种玩法。尊重史实,则剧本有魂;迎合市场,则内容有趣。两者互斥又互补,关键是能不能找到那个分寸。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找对方法的并不多。
历史剧的温度,不就在这波波折折里流转。对了,《雍正王朝》里那个斑驳的宫墙、焦晃的身影、罗晋那句“天下为公”的大白话,都还在观众心里打着转。不管哪版康熙,都是那个时代的标签。往后怎么变,那种兴趣和热度只要有,就永远没完没了。
来源: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