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奇制胜的围城打援战——电视剧《太行山上》神头岭伏击日军原型战斗

西瓜影视 欧美剧 2025-08-31 03:30 7

摘要:电视剧《太行山上》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刘伯承、邓小平和战友们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率领129师挺进太行山,深入发动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军,粉碎国民党顽军对解放区进攻的战斗历程。其中有陈赓指挥的神头岭战斗,在不适合伏击的地形下进行伏

作者:姜春玉 吴穹 单位: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

电视剧《太行山上》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刘伯承、邓小平和战友们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率领129师挺进太行山,深入发动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军,粉碎国民党顽军对解放区进攻的战斗历程。其中有陈赓指挥的神头岭战斗,在不适合伏击的地形下进行伏击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故事,让观众拍案叫绝。剧中,时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的陈赓,在发现地图标注与现实地形不符时,冷静思考、沉着谋划,运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深重打击了日寇。

抗日战争时期,为钳制日军,129师奉命延缓日军沿邯长公路向西推进的速度,以减缓国民党军队西线防御压力。根据地形态势,师长刘伯承制定了“围点打援”的作战方针,佯攻山西黎城,设伏阻击来自涉县及潞城的出援之敌。386旅负责在位于潞城与黎城之间的神头岭伏击日军。

从地图上看,神头岭两山夹一沟,是伏击的好地方,但在陈赓带人现地勘察时,发现地图标注有误,公路不是在山谷,而是在山梁,路宽且两边光秃秃,不便隐蔽。但战局紧迫,没有时间再去寻找合适的伏击点。在仔细察看周边地形地貌后,陈赓做了个十分大胆又冒险的设想,自己人都认为不能埋伏,敌军也会如此认为!只要做好隐蔽,一定能出其不意。于是,陈赓在战术上合理布置兵力,分成近、中、远三个埋伏点,近处的负责近身肉搏,中间的负责手榴弹投掷,远处的制高点负责瞄准射杀。陈赓还特别强调,这次伪装隐蔽一定要做好,不要让敌人看到一点新动过的痕迹。

3月16日4时,黎城遭到攻击后,涉县、潞城之敌随即增援。为避免潞城敌军倾巢出动,难以全歼,陈赓派出两个连,绕到潞城背后进行袭扰。9时30分,借增援之机同时运送给养的潞城援敌来到神头村,派出一支骑兵小分队至我军设伏地附近进行侦察搜索,由于设伏部队坚定沉着,伪装良好,隐蔽严密,敌军未发现异常。10时左右,敌主力完全进入设伏区,战士们先用手榴弹、机枪等打乱敌军。在敌军阵脚大乱之际,埋伏于中间及近处官兵在最短时间内扑上公路,用大刀、红缨枪与敌军进行肉搏,歼灭日军1500余人,仅百余人逃路,缴获长短枪550余支、骡马600余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给侵入晋东南的日军以沉重打击,大大提高了我军民粉碎敌“九路围攻”的信心。

兵法有云:兵者诡道,去留不定,见机而作,不得遵常。神头岭伏击战在面临伏击山梁冒险、埋伏较近惊险、仰攻不利危险的“三险”境地下,创造了引敌入袋奇谋、敌军侦而未觉奇迹、战术配合奇妙的“三奇”战局,充分展现了指挥员高超的军事谋略、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一流的指挥水平。

战争不仅是物质力量的比拼,更是智慧与策略的较量。军队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胜仗,指挥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残酷紧张的战场环境中,指挥员对统帅战略部署的领会程度、个人军事素养和指挥水平的高低以及对战场实际的创造性运用能力,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战争的胜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战争制胜观念、制胜要素、制胜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各级指挥员只有在充分掌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基础上,循“理”而动,依“理”而行,根据不同对手特点、不同装备性能探索出有效战法,在战争中才能真正做到技高一筹、赢得胜利。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1日 07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