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看懂多线叙事,才明白抗联小队只是贯穿全局的“钥匙”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31 01:59 5

摘要:“原来抗联不是天天打鬼子,而是先想办法别饿死。”——看完《归队》第一感觉,就这么直白。

“原来抗联不是天天打鬼子,而是先想办法别饿死。”——看完《归队》第一感觉,就这么直白。

剧里六个被打散的抗联小兵,镜头一会儿跟着福庆被骗进矿洞,一会儿又跳到兰花儿翻山去看娘,再切到老山东在林子里跟采参人抢棒槌。

看似乱,其实像把东北那十四年的苦日子掰碎,摊在桌上让人看清楚:不是英雄史诗,是普通人怎么活。

福庆那条线最扎心。

矿主把人当肉饼,矿难死了就报“意外”,家属领不到钱。

福庆从塌方里爬出来,脸上全是黑泥,下一秒又被扔进劳工营。

营里不只有中国人,还有朝鲜族兄弟、日军逃兵,大家饿得啃皮带,日本人扔两块饼干就能让他们互咬。

这种“窝里斗”比枪炮更狠,因为饿疯了的人不讲道理。

兰花儿更惨。

她只是想回家看娘,结果连累十户乡亲被鬼子屠了。

村口老槐树下的血还没干,她跪在地上哭不出声。

剧里没给她特写眼泪,就让她干张嘴,空气里全是烧焦味。

观众一下就懂了:在连坐政策下,亲情是奢侈品。

老山东和田小贵遇到采参帮那段,像把“生存”俩字刻树皮上。

老林子里零下三十度,参帮为抢一支山参能拿斧头互砍。

老山东蹲雪地里啃冻馍,边啃边说:“咱们抗联的命,还不如这株参值钱。”听着像自嘲,其实是实话。

剧里没一个角色喊口号。

他们怕死、怕饿、怕连累家人,但最后还是往松林镇走——因为归队不是回部队,是回“人”的堆里。

就像弹幕说的:“看他们脏兮兮地凑在一起,比看大场面爆破还难受。”

最绝的是镜头语言。

冬天雪压得树枝嘎吱响,春天化雪时泥水混着血,夏天林子里蚊子嗡嗡,秋天风一吹,冻僵的尸体像破麻袋。

四季轮着折磨人,也轮着提醒:十四年就是这么一天天熬过来的。

结尾六个人终于碰头,没欢呼,先抢锅里一块土豆。

有人边吃边哭,有人直接噎住。

这时候才懂,剧名“归队”不是胜利,是“好歹还活着”。

活着,才能谈明天。

看完就一个念头:以前课本里“艰苦卓绝”四个字,太轻了。

来源:上善若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