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红高粱》,再看《生万物》,只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30 17:42 1

摘要:可该说不说,同样是农村年代剧,将《红高粱》和《生万物》放在一起,高下立见……

《生万物》可以说是暑期档中,相当火爆的电视剧了。

迟蓬凭借这一作品翻红,杨幂更是因为这部剧让大家对她改观。

可该说不说,同样是农村年代剧,将《红高粱》和《生万物》放在一起,高下立见……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生万物》刚开播时,很多人都觉得它会成为年度黑马。

播出前,杨幂在雪地里身穿红衣落泪的片段就已经刷屏网络。

再加上“剧组租两百亩地种庄稼”的热搜,确实拉满了观众的期待值。

可谁能想到,等大结局一播,口碑直接翻了车,豆瓣评分从7.5骤然掉到7.2。

评论区里满是说它高开低走、可惜了好制作的声音。

明明制作这么用心,怎么最后就成了这样?

看得出杨幂这次是真想转型,她一改往日偶像剧中的精致形象,穿着粗布衣服、素面朝天,扮演地主家的女儿绣绣。

尤其是那场雪中哭戏,红衣白雪,眼泪像冰碴似的往下掉,眼神倔强又脆弱,很多人都感叹:她这次是真的会演戏了。

不光演员肯拼,剧组也舍得下本钱。

现在不少剧组拍剧都靠绿幕抠图,拿假景假树糊弄观众,但《生万物》偏不这样。

剧组特意跑到山东临沂、日照,还去了吉林白山,就为了拍出最真实的农村模样。

他们甚至真租了两百亩地,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都拍了下来。

镜头里翻土的动作、金黄的麦浪、农忙时滴下的汗水,全是实打实的真场景。

不少观众都被这份诚意打动,纷纷表示“就冲这个也得给五星”。

但这些好感并没撑到大结局,而在剧中,争议最大的是银子这个角色。

身为佃户的女儿,她嫁进地主家不但没受气,反而动不动甩脸色、翻白眼,还敢拿粮食接济娘家。

弹幕里很多人夸她“飒”,可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的佃户根本不敢这样对待地主。

原著中的银子本是个悲剧角色,被家人半卖半嫁换地瓜干,在婆家受尽委屈,娘家还嫌她捞得不够。

剧里却把她改成了“逆袭爽文女主”,也难怪被批篡改历史、误导年轻人。

主角线的崩塌也很明显,绣绣自己饿得面黄肌瘦,却整天不是给张家送粮,就是帮李家劝和,简直像个“菩萨”下乡。

封大脚也一样,自己都吃不饱,还拼命救济别人。

观众忍不住吐槽:这哪是底层农民挣扎求生,分明是慈善现场直播。

更可惜的是,这部剧的核心主题“土地”完全成了背景板。

《生万物》这名字,本来出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想讲的是人和土地之间的深厚联系。

开头几集还在拍农民耕种的辛苦、靠土地吃饭的日子,可越往后越偏,镜头里全是绣绣和封大脚之间腻腻歪歪的感情戏。

大结局里,绣绣那段走马灯式的回忆,虽然煽情,却内容空洞,完全是烂尾剧的标准套路。

就连原著作者赵德发都委婉地表示,剧版呈现的内容,和他原本写的土地与家族相关的主题不太一样。

我们常说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放在《生万物》和《红高粱》之间,再贴切不过。

时隔十一年,《红高粱》依然被许多观众视为年代剧的标杆,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分量,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先从剧情逻辑看,《红高粱》的故事根基扎实,九儿和余占鳌的感情不是飘在半空,而是深扎进那个动荡的年代。

那时候土匪横行、日军入侵,百姓流离失所、受尽欺压。

他们之间的情感,起初只是男女之爱,但随着家国危局逼近,逐渐融进了大时代的洪流。

不再局限于小情小爱,更多了一份共同担当的厚重。

反观《生万物》,主角们仿佛活在一个透明的罩子里,始终与真实历史隔了一层。

即便偶尔出现灾荒或战争的台词,也像是临时贴上去的标签,从未真正融入主线。

感情戏也显得轻飘,明明背景艰苦,却总缺了那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沉实感,让人隔靴搔痒。

再说人物塑造,《红高粱》的角色之所以真实,恰恰是因为他们并不完美。

九儿机智果决,却也有脾气、有狠劲。

余占鳌粗莽冲动,经常因为意气用事而吃亏,但在大义面前,他却从不含糊,重情也重义。

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细腻描写,让他们像从历史中走出来的人,而不只是编剧手中的纸片。

而《生万物》中的一些角色,却更像是刻意打磨出来的完美模板。

比如那位佃户的女儿,身份本是底层,行为却突兀得像现代穿越,一味强调逆袭套路。

地主家的小姐也越来越圣人化,一味委屈忍让,偏离了历史现实。

这些角色的行为逻辑与时代背景脱节,更像为了制造冲突而设计,反而显得单薄虚假。

最关键的还是主题的把握。

《红高粱》里的高粱酒不止是一件道具,它是老百姓活命的依托,是九儿和余占鳌情感的见证,更隐喻着中国人不肯低头的血性。

结局那场大火,烧的是酒,也是一个时代中国人不屈的魂。

全剧始终紧扣这一核心,剧情和人物都未曾偏离。

而《生万物》开局以“土地”为引,本想讲人与地的依存、农耕的艰辛。

可越到后来,土地渐渐退成模糊背景,主线被零碎情节打散,最终主题没能说透,实在有些可惜。

年代剧不只是旧衣

说到底,我们想看到的年代剧,光靠“真种地”是远远不够的。

好的年代剧,既要有“面子”,更不能缺了“里子”。

像《生万物》这样真正租下两百亩地、实拍播种收割,诚意确实难得。

但若只有场景的真实,却缺少历史的厚度和主题的贯穿,再好的外壳也撑不起一整部戏的灵魂。

它得真正扎进那个时代,不是随便找个老村子做背景、让现代人穿上粗布衣服谈个恋爱就叫年代剧。

真正的年代感,得让角色活出当时的艰难。

就像《红高粱》中的九儿,深陷家族纷争;余占鳌周旋于土匪和日军之间。

每个人都身不由己,被推着走在命运的浪尖上。

有无奈、有抗争,这样的故事才真实,才让人共鸣。

更重要的是,它得对得起真实的人性。

在那个吃饱饭都艰难的年代,普通百姓不太可能终日为别人的麻烦奔波,更不会动不动就爱心泛滥。

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佃户的女儿也根本不可能把地主随意拿捏。

为了戏剧效果就美化历史,把苦调改成甜味、将苦难轻描淡写,那不是温暖,是失真。

观众觉得假,正是因为剧情背离了人最根本的生存逻辑。

十一年过去了,很多人仍记得《红高粱》里九儿走向火海时那片血红的高粱地,记得故事中粗粝而坚韧的生命力。

而《生万物》播完之后,除了“剧组种了两百亩地”的热搜和结局时烂尾的争议,还有什么真正留在观众心里?

观众并不是苛刻,只是仍然期待看到更多尊重历史、扎根时代的作品。

而不是披着一层年代外衣,内里却仍是悬浮理想的现代童话。

毕竟,真正的年代剧,从来不只是把风景和衣服变旧那么简单。

结语

我们对年代剧的苛刻,本质是对“尊重时代”的期待,不是让演员穿粗布演童话,而是让故事承载起一个时代的重量与温度。唯有守住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性的坦诚,才能拍出真正留得下、传得开的好作品,这才是年代剧该有的创作初心。

参考文献:

1.千龙网:《《生万物》导演刘家成:拍“不卖惨”的农村年代剧》2025-08-29

2.腾讯娱乐:《《红高粱》周迅十年回归精彩演绎重塑我奶奶》2014-10-28

3.大众日报:《从《生万物》看乡土题材电视剧的“北方基因”》2025-08-27

来源:吃瓜少女孙答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