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人物塑造有何亮点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30 15:48 2

摘要:土地是人类永恒的依托,而人则是土地最美的风景。近期收官的年代表剧《生万物》以其细腻真实的人物塑造引发观剧热潮,收视率高达4.94%,平台播放量近10亿,成为年度“爆款”剧集之一。

土地是人类永恒的依托,而人则是土地最美的风景。近期收官的年代表剧《生万物》以其细腻真实的人物塑造引发观剧热潮,收视率高达4.94%,平台播放量近10亿,成为年度“爆款”剧集之一。

《生万物》改编自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由刘家成执导,倪大红、林永健、迟蓬、秦海璐、杨幂、欧豪、蓝盈莹等老中青三代演员联袂演绎。该剧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鲁南农村地区宁、封、费三家两代人的故事,呈现出一幅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农业社会图景。

这部剧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摆脱了传统非黑即白的角色塑造方式,让人物在历史洪流中展现出多面的复杂人性。

01 打破二元对立,呈现人性灰度

《生万物》最引人瞩目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勇敢地撕掉了传统历史叙事中那些简单二元对立的标签。

地主宁学祥(倪大红饰)紧攥地契却置身陷匪窝的女儿于不顾的做法,成为撬动不少观众思考的支点。这个镜头揭开的,远非只是一个父亲的伦理困境,更触及了历史题材创作的核心命题。

宁学祥的吝啬自私令人侧目,但当镜头捕捉到他深夜独自摩挲地契时流露出的那份发自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观众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恶霸地主”,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异化、被束缚的复杂个体。

02 女性角色的多重塑造,从压迫到觉醒

秦海璐饰演的费左氏也是如此,作为封建家长制的人格化身,她在压迫儿媳时强势狠辣,但其个人独处时的内心迷茫,又生动揭示了礼教对人性的双重枷锁——她既是施压者,也是被缚者。

杨幂饰演的宁绣绣则展现了一个女性的觉醒历程。从富家千金到乡村女性的身份转变,构成全剧最完整的人物弧光。被土匪绑架时撕毁嫁妆的反抗,与封大脚结婚时“我要自己走”的宣言,标志其主体意识的觉醒。

编剧王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生万物》的核心是‘真实的人’。”她为所有角色撰写了详尽的人物小传,从主角宁绣绣、封大脚到配角费左氏,均精准设计语言习惯、行为逻辑。

03 配角光彩夺目,丰富剧情维度

在《生万物》中,配角不再是简单的陪衬,而是情感的宣泄者和精神的引导者。他们的存在,使得整部剧的深度与厚度得以提升,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共鸣与思考。

林永健所饰演的封二,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民,身上肩负的责任感和对土地的热爱让人印象深刻。每当他在田间劳作,双手沾满泥土时,仿佛不只是简单的耕作,而是与大地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联系。

迟蓬饰演的大脚娘则是另一个值得细致品味的角色。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婆婆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充满爱的农村母亲。她对绣绣的爱护与支持,体现出了一种女性独有的力量。

赵炜轩饰演的成年“没味儿”一角,以其坎坷的身世、复杂的心理转变和最终的光明抉择,成为剧中极具感染力的角色之一。赵炜轩精准地把握了角色身上的双重性与成长感。

04 土地情结与人性交织,塑造立体形象

《生万物》严守“土地伦理”这一叙事中心,一切主要矛盾、主要情节都是由此展开。剧中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已经远不是简单的生存依赖,而是一种关乎生命本体意义的,甚至超越亲情的伦理信仰。

剧中反复出现的土地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宁学祥为保土地放弃赎回女儿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土地如何异化为吞噬亲情的怪物。

这种异化在宁绣绣被迫下田劳作时达到顶峰——她最初将泥土视为“脏东西”,却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逐渐领悟其生命力。

剧中“麦浪翻滚”的镜头语言,既是对农耕文明的礼赞,也暗喻着土地作为精神原乡的救赎力量。欧豪饰演的封大脚是“土地之子”的具象化存在。他救绣绣时“土地会保佑好人”的台词,揭示出传统农民“天人合一”的朴素信仰。

05 方言土语与细节刻画,增强人物真实感

为还原齐鲁大地的真实肌理,编剧王贺对方言与民俗近乎苛求,剧本中“我”皆改为“俺”,加入“拉呱”“耍妖翘”等俚语。拍摄前再精调台词,将“不知道”改为“知不道”,“做什么”改为“奏么”。

剧中贯穿二十四节气,春耕秋收、围炉夜话等场景,让土地精神渗透至每一帧画面。“观众弹幕‘想回家种地’,正是血脉中的土地情结被唤醒[citation:8。”

对风土人情的描绘也极为细腻,“试春气”“踅谷仓”“打春牛”等农事活动,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为观众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氛围,使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跃然眼前。

---

观众在跟随剧情发展,感受角色之间的微妙关系时,也逐渐体会到生活的复杂与多样。

当片尾字幕升起,最后一幕是航拍:春天又一次到来,返青的麦苗拼出巨大的“生”字,随后镜头升高,字消散成无垠绿海。观众忽然意识到,所谓“生万物”,并非土地恩赐,而是人把自己种进土里,再长一次。

剧中人没有胜利,只有继续;观众没有答案,只有回声。这恰是《生万物》最动人的地方——它不提供田园牧歌,也不贩卖都市焦虑,它只把“生长”本身摊在阳光下,让我们看见:每一次弯腰播种,都是对时间的温柔抵抗;每一次抬头望天,都是对命运的谦卑致意。

来源:旅途音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