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迎来大结局,但跟原著比改动太大,封腻味根本不是汉奸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4 21:42 1

摘要:谁能想到,《生万物》这部近几年难得一见的年代剧精品,最后居然给了观众一个“假大团圆”?

谁能想到,《生万物》这部近几年难得一见的年代剧精品,最后居然给了观众一个“假大团圆”?

表面上皆大欢喜,实际上却暗流汹涌:有人牺牲、有人疯魔、有人被毒杀,笑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

对比原著,那种赤裸的人性丑恶被柔化了,剧版却更愿意相信——乱世里,哪怕绝望,也要留一丝人性的温度。

可是,这样的改动,到底是治愈还是虚伪?

观众心里各有答案。

费文典的结局,算是整部剧里最大的一次“洗白”。

前半段他软弱无力,观众骂他窝囊:辜负绣绣,又辜负苏苏。

可到了后期,编剧突然给他开了挂。

大荒之年,他带人冲开粮仓,冒着风险救了乡亲;还劝解费左氏,让她放下心里的枷锁;最后更是毅然投身抗日,壮烈牺牲。

烈士的身份,让他瞬间高大了起来。

观众眼泪哗哗掉,直呼“编剧太会立人设”。

可反观原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他当上厂长、民政局副局长,抛弃苏苏另娶新人,最后还和苏苏合葬。

冷漠、现实、算计,这才是文字里的费文典。

剧版硬生生把他从“软弱人性”拔高成“牺牲的光”。

费左氏,是大结局里最让人震撼的存在。

秦海璐演得太狠,一场精神彻底崩塌的戏,让人看得头皮发麻。

原著里,她的悲剧起因是被郭龟腰侵犯,羞辱到极点,最后毒杀苏苏和郭龟腰,再自尽。

可是剧里,这个部分被改掉,换成了另一种压垮。

费文典牺牲前写来一封信,感谢她的付出,还劝她“放下枷锁”。

偏偏这封信,成了她的催命符。

费家败落,精神支柱全没,她彻底疯了。

开始认错小孩,赶走苏苏,最后在一碗毒汤里,把苏苏和郭龟腰送走,也带走自己。

观众直呼:“没想到,竟然是她来收尾!”这种自我毁灭,是时代和家族双重枷锁的压缩版。

她的一生,就是“守门人”,最后把自己守成了孤魂。

比起原著的受辱报复,剧版更狠:那是没有外伤的自我塌陷。

苏苏和郭龟腰

要说最让人心碎的,非苏苏和郭龟腰莫属。

原著里,郭龟腰是个又老又丑的痞子,靠诱骗让苏苏上钩。

苏苏因为寂寞、无力抗争,才和他在一起,怎么看都是个充满灰暗的设定。

可剧里大反转:郭龟腰被塑造成了大好人,经常帮村民,两人是真心相爱。

风雨里携手,苦难里相伴,甚至还有了孩子。

观众都以为这对苦命鸳鸯能苦尽甘来,结果偏偏死在费左氏的毒汤里。

刚刚点燃的希望,被一碗毒药浇灭,残酷到窒息。

苏苏一生拼命想挣脱旧枷锁,好不容易尝到新生的滋味,却还是被旧势力的人手刃。

观众哭着刷弹幕:“她太可怜了”“为什么不能留一点点幸福?”

这种落差,让人心脏骤停。

编剧用最残忍的方式告诉你:在那个年代,幸福脆弱得不堪一击。

铁头

铁头在剧版里,几乎是“起死回生”的人物。

原著里的他,虽然也成了村长,却一步步滑向人性阴暗:侵犯傻桃,背叛银子,甚至害死银子。

读者看到最后,只有失望。

可剧版不一样。铁头依旧是农民主心骨,但编剧给他加了转折——他成长了。

没了原著那些黑化的劣迹,他变得更像是一个带领大家走向新生活的骨干。

观众感慨:“这才是铁头该有的样子。”

他不再是欲望的奴隶,而是时代的产物,代表了人性“还能被拯救”的一面。

这个改编,很多人拍手叫好。

因为铁头要是照原著那样黑下去,全剧就是一片阴霾;但编剧选择给他一条光明之路。

算是给观众,也给角色本人,一次救赎。

封腻味这一条线,算是剧版对原著的最大“改写”。

书里,他和铁头本是农会骨干,借土改疯狂报复,打死宁学祥,还霸占女人,最后成了权力工具。

可是剧里,他被彻底黑化成汉奸。

第一次回村时,他出手阔绰、大口啃烧鸡,看似风光,其实满身破绽。

绑架苏苏、刺杀宁可金,行迹败露;后来更重演他父亲封四的恶行——抓小孩逼供。

观众气得直骂“比他爹还坏”。

结局也呼应得漂亮:宁可金带援军击溃他,亲弟弟封没味揭发藏身地,最终落网。

父子二代,同样败在人民手中。

相比原著的“阶级斗争走火入魔”,剧版更强调民族大义的审判。

有人说这是“硬改”,但这种黑化,也让观众解气——起码在大结局里,恶人得到了报应。

宁可金成大英雄

宁可金这个角色,电视剧几乎是全盘洗白。

他从被袭击的逃亡者,成长为抗日英雄。

带领援军赶到,击退日军,抓住封腻味,这一连串操作,让他摇身一变成了村子的保护神。

原著却没这么光鲜:他好赌、好打老婆,父死后黑化,甚至活埋了15个贫农,最后随国民党败退台湾。

可以说,原著里的宁可金,是一个典型的被时代吞噬的小人物。

剧版则完全不同,把他塑造成了大英雄,血性、果敢,护村子、打鬼子,堪称“全村的顶梁柱”。

这改动一出,不少观众直呼“编剧真是太偏爱他了”。

但也有人觉得,这种正能量的改编,虽然少了原著的残酷,却更符合大众期待。

毕竟,在烽火年代,我们需要这样的英雄。

要说最有争议的结局,非绣绣父女莫属。

观众对这一段,简直吵翻天。
绣绣的一生,都是阴影。

她曾被绑架,可亲爹宁学祥舍不得赎金,冷眼旁观;反倒是外人封大脚拼命救她。

这事让她对父亲心存怨恨,几乎一辈子都不愿再回宁家。

原著里,这个裂痕直到宁学祥被乱棍打死,都没有修复。

绣绣冷冷甩下一句“罪有应得”,彻底断裂。
可剧版却来了个大转弯。

抗日那几年,宁学祥有所收敛,绣绣为了烧麦抗日,也不得不和父亲再次交集。两人一起经历生死,在日军屠刀下,她终于放下心结,父女拥抱和解。

看哭一片观众,但也招来另一半观众的反对——有人骂“这是强行洗白”,有人说“血缘就是血缘,不管怎样还是父亲”。

这种对立,本身就是编剧想要的效果。

因为在原著里,这一对的结局是冷酷的断裂,剧版却选择了温情的修补。

一个是现实的残忍,一个是理想的希望。

你说哪个更对?没有标准答案。但这份争议,正是大结局最后留给观众的“钩子”。

就这样,《生万物》收官了。有人说,这是近几年难得的年代剧精品;也有人骂,编剧改得太“阳光”。

原著的人性丑恶,被冲淡成了一点点善意的微光。

是“安慰剂”,还是“背叛”?观众各有答案。

来源:小儛电影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