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耀武的名字,听上去平平无奇。可在上世纪那个风云诡谲,每一步都像踩在钢丝绳上的大时代里,他的命运却偏不肯按剧本来,一会顺,一会坎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拐着弯跌下去了。这时候你要是不知情,还真会以为这是哪家编剧硬生生写出来的桥段。不过没有虚构,这全是真的,放在历史
王耀武的名字,听上去平平无奇。可在上世纪那个风云诡谲,每一步都像踩在钢丝绳上的大时代里,他的命运却偏不肯按剧本来,一会顺,一会坎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拐着弯跌下去了。这时候你要是不知情,还真会以为这是哪家编剧硬生生写出来的桥段。不过没有虚构,这全是真的,放在历史档案里,数字、档案、照片,清清楚楚。
他1904年出生在山东泰安,家境算不上多殷实,脾性倒很执拗,谁话也不太愿听。成长的路,也并不笔直。山东,那时候很乱,琐碎的战斗、村子小规模的械斗,甚至捉襟见肘的生活,这些场景都实打实刻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小时候他常常看大人们为了几亩地争得脸红脖子粗,说到底,根上全是一个“拼”字!很快,年轻的王耀武就想明白一个理,自个儿,只有往上闯。
他就鬼使神差地,一脚踏进了黄埔军校。黄埔可不是普通的学校,1911年后能进来读书的,不光要家里有点资源,更要能豁得出去。那里汇聚着全中国最有企图的人。王耀武起步其实不高,但手脚特别麻利,平时不多说废话,排队、打饭一套流程跟做战术演习似的,老学长看到第一眼,觉得这小子将来绝对“不赖事”!
军校出来后正赶上国内局势翻了好几遍,东征、北伐,中原大战,可都不是课本、也不是老电影上两句话带过。他年纪轻轻被拉上前线,真的摧心挫骨地见识了死人堆、枪炮雨。硬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别人还想着保命,他反而越打越有门道,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战法。这种本领谁教不出来,全得靠自身悟。他不信邪,敢冒险,这才有后来当上第51师师长的资格。
话说回来,要在军界混出头就得脸皮厚、心够黑。有一说一,他刚上任那会,部队号称五千其实名不副实,武器残破,士气低落。可到了他手里,整顿得服服帖帖,战斗力慢慢冒头,正巧赶上日本鬼子打过来。要说南征北战的英勇书写,或许最该讲讲抗日那几年,王耀武是真拼命。**
有一次,他带第74军支援长沙,赶到前线时,敌人已占天时地利,友军伤亡惨重。王耀武没有趁机自保,而是带头冲锋,士兵们都被他这股狠劲感染,愣是死死咬住防线。时候过去多年,历史档案馆还保存着他当时部队的阵亡名单,那可不是简单几个数字。有人说,三李不如一王,这不是溢美,是把无数个小动作、命悬一线的抉择都加在一起换来的。没人夸他仁慈,他的果断时常带着寒意,可胜败真的就分在一线之间。
战功越多,麻烦也越多。战场上下来的老兄弟原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但整个国民党体系里,谁都不敢保证自己能永远稳在高位。王耀武做省主席那几年,山东不是个省而已,更像一张大棋盘。地盘很大,民粹、特务、地方军头,谁都盯着省城的位置,斗争特别棘手。身边除了亲信,能信任的没几个,他又不太会唱高调,经常口无遮拦,树敌一堆。不少旧同僚评价他,心直口快,胜过张自忠那个老实人,不过情势一紧就容易犯倔。
让他跌入谷底是1948年的济南战役。如果说前半辈子靠拼,用刀子捅出来的功绩撑起一锭天平,那么这场仗就是完全失控。对手已经完全摸清了山东守城的虚实,盯死了主阵地,分割包围。有人分析过济南最后沦陷的原因,提战法有人说缺支援。也有人咬着说,一点也不能怪王耀武,局势早就糜烂得收不住。他本人反倒比较坦然,被俘后一脸平静,还劝部下早点认命。
可说到底再坦然也没用,炮声一哑,军队溃散,谁还认得过去那个顶天立地的抗日名将了?王耀武成了“战犯”,收押在管理所。外人议论纷纷,有的抱不平,有的咬牙骂他无能、运气差。他先是动摇,再是沮丧,可到底还是挣扎着活下来。日复一日,不外乎读书、填写检查、复盘过往。时间一长,也许他真放下了某些锋芒,把热血吹冷,转身去琢磨另一套“活法”。
1959年,王耀武终于获得特赦,重获自由。他已经是个55岁的中年人,风雨漂泊后又被忽然解冻。其实闭押多年,朋友亲戚一个个疏远。他咬牙坚持下来,慢慢开始搜集、整理旧纸堆里的军史资料。他不是科班出身,写得不算精细,可总透着实诚,偶尔加点自己的体会,这股劲儿倒挺打动后来的人。
几十年后,外界褒贬两分。有人批他军事冒进,也有人说他做人还算厚道。事实上谁能完全说清一个人的功过?现在大多数九十年代、零零后的年轻人,能知道他名字的并不多。可要说中国军人中,谁真正扛着一支“铁军”打过绝境仗,王耀武的名字还真不容易被盖过去。
更妙的是,王耀武的后人似乎都跟医学挂钩。他结过两次婚,前妻郑宜兰为他生了七个孩子。出了名的家风严厉,可孩子们有机会就出国深造,定居海外,尤其是哥斯达黎加医界搞得风生水起。甚至有报道提到几个孩子都快不会说汉语了!唯一的女儿王鲁云则定居香港。
有人笑他,拼了半生家业竟然全在国外。其实这也正常,谁希望自己的孩子还天天跪在“碑”下做“忠烈的后代”呢?第五个儿子王志永回国祭祖,看见父亲旧照流泪。场面很安静,不像电影,不像小说。家族的荣誉、命运,最后就是这样淡淡地流向陌生的城市里了——听着枯燥?不过真实就是这样,并不惊天动地,只是缓慢无声地生长变形。
有时候在想,王耀武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百战百败,死里逃生,结果一朝成为政治俘虏,几十年后又被国家接纳。他参政议政,人前一套正经表情,可夜里翻翻军史资料未必会不掉泪。天知道他其实心里未必就彻底翻篇。那段夹缝生存的岁月,为中国近代史增添出不可复制的一笔。就像是用生命去丈量滚滚历史的尺度。
对王耀武来说,结局似乎始终模糊。他既不是战场上永远的胜者,也称不上输家。他从未真正在某一头扎营,而是经常被情势推着赶,不得不左冲右突。战争时代的命运本就没得选,轮到他身上,更像命中注定要起起伏伏。表面是大将、英雄,背地里却也逃不过那种无力感。能想象吗?
实际上他很会顺势转身,不像那些认死理的老军头,明知覆灭还死咬不放。王耀武变了,变得柔软、低调,也不太发表什么高谈阔论。会在孩子面前说笑两句,偶尔还自嘲过往的“荒唐”。可转念一想,谁的成败栽在自己,也未必全是坏事。
但真要说能做成什么“标杆”,说实话,他离想象中那种伟大还差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写进教材,也没那么多千古流芳的地位。倒是他的那股转场的力量、在夹缝中活着的耐性,留给后人,倒教人反复琢磨。如果王耀武不是那个王耀武,他也许就只是千万人群中的普通一员。
也许,历史故事从来都不分黑白,最后归谁也说不准。王耀武的传奇,就这样混杂在风尘硝烟与家长里短之间。他到底是赢家或者输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人物就那样安安静静地留在历史背后了。
王耀武的人生,像极了一场谁也说不清的赌局。赢了痛快,输了也无妨。
来源:有趣的花猫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