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3日深夜,何晟铭开了一场近一小时的直播,和网友聊得热闹,在线观众峰值超过16万人次。他既亲切又直率,既回忆合作往事,也把自己的近况和决定讲得明明白白:最近不拍电视剧了。他说得干脆利落——“心态才28岁,但生理年纪已经50岁,很多角色都开始找你演爹、演舅舅
8月23日深夜,何晟铭开了一场近一小时的直播,和网友聊得热闹,在线观众峰值超过16万人次。他既亲切又直率,既回忆合作往事,也把自己的近况和决定讲得明明白白:最近不拍电视剧了。他说得干脆利落——“心态才28岁,但生理年纪已经50岁,很多角色都开始找你演爹、演舅舅、演叔叔。我觉得去演叔叔、演爹是一种屈辱,所以我选择离开电视圈。”这番话像炸开了锅,直播间里他还当场呼唤老搭档、知名编剧制片人于正,现场摆出一副“等你来合作”的模样,可对方没有出现互动。何晟铭也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拍于老师的戏,他不排斥回归。情绪与现实无奈交织,很快在圈里圈外掀起了热议。
说到何晟铭,大多数观众并不陌生。1975年出生的他,凭《宫锁心玉》的四阿哥胤禛、《美人心计》的周亚夫等角色,早已在观众心里留下成熟稳重、带着古典气质的形象。他和于正的合作曾是口碑与流量兼顾的“安全牌”,所以这句“不拍电视剧了”既让人惋惜,也把行业里关于年龄、角色与尊严的问题拎进了台面。
情感层面上,很多人能理解他的感受。心里还怀着当年冲着主角去追梦的热忱,镜子里却越来越常见“叔叔”“父亲”的标签,那种落差确实难受。中年演员在职业选择上通常会面临两种拉扯:一是接受“服老”的角色路线,做稳稳的角色演员;二是坚持形象,往舞台、综艺或幕后转型。何晟铭把不甘心说出来,不做溢美也不自怨自艾,这种直白本身就有力量。直播里一句“不搞了”,既像一时愤慨,也像一种公开的告别仪式,让观众看见了他的底线。
从行业角度看,电视剧市场既现实又残酷。收视、流量、年轻化审美在挤压中年演员的戏路。但问题不在于“父亲”或“叔叔”这类角色本身低贱,而在于演员是否被尊重、是否有选择的空间。优秀的中年演员完全能把这些角色演出层次与魅力,成为口碑担当;当演员被逼去演与自我认同严重不符的角色,心理反差自然会变成公开言辞。何晟铭的直言,某种程度上是在对抗他所感受到的不公平分配。
关于他当场喊于正那一幕,耐人寻味。他的呼唤既是对过去合作的怀念,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试探。于正没回,外界会有各种解读——忙、回避、或只是没看到。但公开喊话说明他并没彻底关上回归的门。圈里常说演员和制作人之间有缘分,哪次合适的戏就可能让老搭档再聚首;观众对“老组合”有情怀值,一部适合的作品可能迅速点燃关注。
直播弹幕和评论区呈现出典型的分化:有人替他喊冤,觉得演员也应有尊严;有人认为职业就是要接受角色的流转,要专业;还有一拨更关心市场结构,认为IP和年轻流量主导确实压缩了中年演员空间。但也有人指出,一旦精品内容回归,老戏骨的价值会被重新强调。几种声音并存,既有情绪,也有冷静的市场分析。
接下来他还有哪些路可走?几点看法供参考:
1· 精挑细选:转向网络剧或小众精品剧,挑合适的男性主角或复杂反派,靠口碑慢慢重塑定位。
2· 多元化发展:舞台、综艺、电影或音乐都是舞台——他本就是歌手,可以减少对电视剧的依赖,寻找新的观众群。
3· 幕后转型:参与制片、导演或当制作人,用经验把控作品品质,不让自己随便被标签化。
4· 情怀牌合作:和熟悉的导演、编剧再联手,利用观众的怀旧情绪作为回归的跳板。
直播后,网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有人说“演戏也是工作,你得接受变老”,也有人回怼“尊严比作品名气重要”,还有人把话题拉到市场层面:“现在谁敢拍中年剧?投资人眼里都是流量小鲜肉。”这些真实的评论把讨论拉回到现实的市场与情感两端。
最后给大家几个互动问题:你怎么看何晟铭“不拍电视剧”的表态?这是尊重演员自我边界,还是职业化应当接受角色流转?如果是你,你更希望他怎么回到公众视野——重出荧屏、转战舞台,还是做幕后?欢迎在评论里说出你的看法。
无论如何,这场直播不仅是一个演员的个人宣言,更像一面镜子,照出当下娱乐产业关于年龄、形象与尊严的微妙关系。希望每位演员都能在浮躁的市场里,既被需要也被尊重。
来源:末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