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经意间刷到《乡村爱情》第一部,耳边响起悠悠的片头音乐《老地方》,屏幕里谢广坤赶着驴车走过村头小河,车轱辘溅起细碎的水花——这一幕忽然勾连起我对“景物描写”的认知转变。
不经意间刷到《乡村爱情》第一部,耳边响起悠悠的片头音乐《老地方》,屏幕里谢广坤赶着驴车走过村头小河,车轱辘溅起细碎的水花——这一幕忽然勾连起我对“景物描写”的认知转变。
小时候看小说,总嫌开头的景物描写是浪费时间;后来越看越投入,在一边看书一边止不住哭泣时忽然明白,景色从不是无关紧要的点缀,它藏着情绪、裹着生活,是故事里最动人的“背景音”;直到自己写小说,才开始刻意去刻画那些曾以为“画蛇添足”的景致,盼着能让文字也生出画面的温度。
《乡村爱情》第一部,黄昏的斜阳洒在村头河面上,波光粼粼的暗黄色调里,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
每到夜色降临,后街总会传来大奶奶喊小叔回家吃饭的声音。全村喊孩子的人不少,可只有她的声音最响亮,不管我们在谁家院子里、村头菜地,甚至邻村树林里,都能一下辨出大奶奶略带尖锐的喊声。
记忆里更鲜活的,是晚风乍起、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房顶上飘着的袅袅炊烟,偶尔我们还会闻到烙饼,或者煎鱼的香味,那种独有的油香钻进鼻孔,饥饿感就会瞬间翻涌,不管小叔是不是和我们在一起,我们都会赶紧收了游戏准备回家。
《乡村爱情》前两部,正是把这种生活感拍透了,无论是风景还是剧情,都值得反复欣赏,甚至一帧一帧琢磨。
导演张惠中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们在选景时花了很多心思,那个村子早上几点起雾、太阳几点落在哪个位置、何时的晚霞色彩最浓,这些细节他们都提前摸清了,连当地的老百姓都惊讶:“你们怎么这么早就来,(拍戏)比我们农民还累!”
正因如此,前两部的每一个细微画面都是“活”的:清晨的薄雾里有赶牛的路人,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混着蛐蛐青蛙等大自然的环境音,大脚食杂店门口围着一群下棋的村民,小孩跑去大脚店里买饮料,王老七挑着扁担大街小巷里卖豆腐,长贵走在村里就和村民们寒暄;刘能一家三口在地里干活,长贵和大脚在河里洗被单,小蒙坐在山下小窝棚里望着谢永强带着霞光跑来,连桌上有使用痕迹的调味料(酱油瓶不是满满当当的,快要包完的饺子旁边,盆里的饺子馅只剩一点点),都透着真实的烟火气,透过屏幕仿佛能闻到柴火味、水蒸气,还有农家饺子的香气,根本不像剧本摆拍,更像一部乡村纪实片。
时至今日,这部剧已播出17部,对比之下,设备升级让清晰度高了,却没了当年精心捕捉的自然光影;演员即便精心保养,脸上也有了岁月的印迹;最可惜的是前两部的“乡村魂”丢了——群演没了,偌大的村子里,除了固定角色,再也见不到闲逛的路人、唠嗑的村民,没了走街串巷的生活气,只剩一味地“演”。想起当初为了一帧雾景、一抹晚霞都要早起蹲守的剧组,再看如今连表面真实感都懒得做的剧情,才懂那些藏在景物里的用心,不是“多余”,而是让故事扎根生活的底气,也是让观众能念了二十年的缘由。
所有的经历,从来都不是白费,你曾为细节倾注的每一份用心,或许当时看似微小,却会在日后悄悄沉淀,成为让人记住、让人怀念的底气——就像《乡村爱情》前两部里那帧雾景、那抹晚霞,让观众念了二十年。而这份“用心终有回响”的笃定,或许正是人生最实在的意义。
来源:剧集追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