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死里逃生、捡回一命,老汤着实不是一般的命硬。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日本人烧杀抢掠、小鬼子为非作歹,以抗联战士的血性,自然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在《归队》最新的剧情中,汤德远从小鬼子的劳工营逃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
死里逃生、捡回一命,老汤着实不是一般的命硬。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日本人烧杀抢掠、小鬼子为非作歹,以抗联战士的血性,自然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令人意外的是,老汤回了一趟家,就再也不愿归队了。当老山东来到他家门前,老汤只能让父亲代为答话,而自己却躲在家里始终没有现身。
明明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为什么回了一趟家之后,汤德远就再也不愿归队了呢?
从表面上看,老汤的选择,是忠孝难两全的现实困境。在老汤回到家中之后,父母虽仍然健在,但却已物是人非。年迈的母亲,早已经是双目失明;进山的父亲,险些丧命在熊爪之下。
父母老弱多病、风烛残年,但自己却始终奔走在外,不能承欢膝下。在这样尖锐的现实面前,汤远德不得不被迫在忠与孝之间进行二选一。父亲越是表现得深明大义,老汤就越是无法割舍亲情。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生逢乱世、风雨飘摇,老汤比谁都清楚,每一次离家的远游,都可能是与父母永远的诀别。父亲虽然嘴上说着“想走你就走,家里事你不用惦记,山里人都皮实,你像这歇两天就好了”,但是哪一个父母不愿意子女陪在身边、相伴永远。
亲情,是老汤迈不过的关卡。
不过,在惦记双亲之外,老汤不愿归队显然还有着其他的原因。
在逃离劳工营之前,老汤早就和福庆等人商量好了一起逃出去、继续找组织。但是,由于肖铁林的介入,意外地改写了老汤和福庆的命运。
最终,安全撤离的只有汤德远一人。在回到 老家之后,福庆就成了老汤挥之不去的噩梦。他曾反反复复在梦里遭到福庆的责问,“老汤,你怎么自己走了?”
老汤是个有良知的人,所以他才会有自己的道德困境。在老汤的认知里,自己撇下福庆、一人苟活,终究是抛下了战友、对不起福庆。
独活,成为了老汤的精神负担。在他内心深处,始终认为是自己害了福庆。所以,他总是感到内疚和自责,像是穷途末路的项羽,老汤也无颜面对自己的战友,所以他只能祭出鸵鸟大法,把脑袋深深地埋进沙子里。
躲在老家,不问世事。对于老汤而言,只要自己不归队,就不用面对战友的诘问和良心的谴责。
逃避,虽然可耻,但确实有用。因此,当老山东路过他家时,他才会蜷缩在屋里,用掩耳盗铃的方式自我欺骗。如此一来,只要老汤不归队,就不用面对曾经不堪的自己。
在家庭羁绊和道德困境之外,老汤之所以不愿归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思想出现了动摇,信仰遭遇了危机。
肖铁林曾经说过,多年以前,汤德远也是意气风发、立场坚定。当时的汤德远,一直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发誓要把小日本赶回到东瀛的岛上。
然而,多年的抗日生涯过后,汤德远抗战必胜的信念早就被现实撕得粉碎。事实上,在艰苦卓绝、气壮山河抗战史上,东北抗联是一支最特殊的队伍。抗联创建时间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生存环境最为艰苦,因此,思想上出现动摇的抗联战士不在少数。
汤德远也曾相信抗战必胜,但是抗战的时间越久,他越感到长夜漫漫。肉眼可见的是,鬼子的炮楼越修越多、粮食越抢越狠,但抗联的地盘越来越小、抗日的志士越来越少。他从小汤变成了老汤,但鬼子的铁蹄依然霸占着肥沃的黑土地。
抗战胜利、打败鬼子,在老汤看来,始终像是镜花水月一般,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大于无声。老汤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于是对抗战的前景感到悲观。在亲眼目睹了无数人的死亡之后,他渐渐的心灰意冷,再也没有了往日澎湃的激情。
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老汤迟迟不愿归队,但鬼子的压迫还在变本加厉。总有一天,老汤终会发现,中国虽大,但无处为家。妥协与退让,只会让小鬼子更加猖狂。
何况,福庆没死、队伍没散,老汤迟早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归队,是用脚步丈量土地,更是精神层面的洗礼。
信仰,不是在顺境中的坚持,而是在怀疑中的坚守;英雄,不是天生无畏,只是选择了勇敢。
老汤的回归,就在不远处。
来源:烟花五月下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