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进程中,在拼死搏杀的前线战场之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战场的主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隐蔽战线。
在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进程中,在拼死搏杀的前线战场之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战场的主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隐蔽战线。
他们,发出过西安事变中的密电,曾经获得德国进攻苏联的珍贵情报,也能够成为穿透伪政权的“尖刀”……他们沉默前进,没有出现在历史的前台,却可以像箭镞,像暗刃,能够率先破空而出,也能隐忍,深藏不露,悄然改变着历史。虽然有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但他们的功绩已经铸就无名丰碑。
△纪录片《英雄无名》
8月2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与国家安全部国安影视中心联合摄制的系列纪录片《英雄无名》正式播出,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节目共6集,每集25分钟,内容讲述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隐蔽战线,凭借智慧与勇气化敌为友、获取情报、肃特锄奸,在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获取德日重要战略情报、瓦解傀儡政权、打退国民党顽固派、保卫陕甘宁边区等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战洪流中立下无名功勋。
深度挖掘
多渠道史料收集确保历史真实
为保证史料翔实准确,主创团队系统梳理了大量抗战时期中共隐蔽战线的档案、电报、信件,深入挖掘当事人的自传和回忆录,不仅为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例如,加入中共隐蔽战线的日籍“同志”中西功,其自传在国内尚无中译本,制作团队特邀相关研究专家进行翻译与解读,使影像叙事建立在更为可靠的史料依据之上。
△中西功
围绕纪录片呈现,主创团队打造多样态短视频内容,贴近采访多位隐蔽战线英雄的后人,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97岁,留下珍贵口述史料,不仅挖掘出档案中未记载的鲜活案例与情感细节,更让英雄形象从“历史符号”变为有温度、有故事的“立体之人”,为纪录片注入了独特的人文厚度。
科技赋能
AI助力历史场景生动再现
在影像呈现上,该片创新性地运用AI技术,通过动画模拟、场景复原等手段,使部分难以直接呈现的史料得以形象化表达,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沉浸感。
纪录片依托隐蔽战线人物的真实照片影像,细致划分年龄阶段,对人物表情进行微画像,力求真实再现还原英雄人物的历史形象,让故去的英雄以自己的、或非常接近自己的形象“活”起来。针对事件发生地的场景复原,更是从建筑风貌到服饰装扮,力求再现真实入微。仅是针对一名日军军官的服装,就考证过日军在侵华期间的历次换装,各个时期、各个军衔的肩章、领章、袖标式样,甚至直观感受到日军到后来越打国力越衰弱,军装的质量也越来越差。
借助正在飞速迭代的新技术,AI视频创作与严肃主题纪录片的结合,得到一次成功的检验和有益尝试,成为打破历史纪录片空镜头叙事的有力手段。
叙事创新
构建沉浸式历史讲述场域
在叙事结构上,主创团队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述模式,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叙事策略,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讲述场域,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走进历史。每集纪录片聚焦一个核心主题,通过人物故事串联重大历史节点。这种主题式建构与人物切片讲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既保证了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又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关露见到廖承志和潘汉年(AI)
△情报干部朱军来到杂货铺(AI)
在叙述方式上,影片引入多重声音建构,旁白提供打破时空的叙事角度,串联人物故事与历史背景,以颇具“历史说书人”的讲述气质推动内容呈现。而依据回忆文章和回忆录中的大量叙事,纪录片对多达27位纪录片主人公和历史人物进行了声音再现,极大丰富了叙事层次和视角,更增加了历史纪录片真实的力量。
采用多屏棚拍场景搭建的方式构筑历史空间,实则是为 “过去” 与 “现在” 搭建了一座可触摸的对话桥梁。镜头在屏幕间的游移与聚焦,恰似在历史的褶皱中穿行。棚内的实体空间是观众的立足之地,而屏幕上的历史场景则是被凝视的对象,镜头在两者间的穿梭,仿佛带着观众亲历一场跨越时空的 “现场体验”。
△黄土岭战斗叙事空间
△熊向晖与董必武棚拍画面
纪录片通过深度挖掘史料、运用AI技术赋能以及叙事创新等手段,成功还原了中共隐蔽战线的感人故事和光辉形象,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既真实又生动的抗战诗篇。从统战工作到情报支援,再到敌后渗透,隐蔽战线的英雄们以智慧和勇气沉默战斗。他们隐身幕后,用无畏和牺牲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的事业需要一大批无名英雄。”
他们是烽火中的暗刃,是历史转折的推手,更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纪录片《英雄无名》
更多精彩内容
锁定CCTV-9
8月28日-9月2日
每晚19:22
纪录片《英雄无名》
敬请收看
来源:纪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