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万物》大结局之后统计,该剧首播日酷云实时收视率超2.68%,欢网实时收视率超3.66%,单日全端播放量峰值破2亿,累计全端播放量达17.66亿,剧集实时收视率峰值达4.35%,打破近三年央八剧集实时收视纪录。
文/景然
《生万物》大结局之后统计,该剧首播日酷云实时收视率超2.68%,欢网实时收视率超3.66%,单日全端播放量峰值破2亿,累计全端播放量达17.66亿,剧集实时收视率峰值达4.35%,打破近三年央八剧集实时收视纪录。
从收视率来看确实不错,可是收视率不错的同时其口碑并不算好。
豆瓣开分7.5之后日渐下降,现下分数7.2但这还不是下限,而分数一直下降的原因就是随着观看人数增多,争议也日渐变多,因为但凡对于那段历史有研究或者从长辈口中听到过过去那段经历的人根本无法与改编后的剧情共情。
而夸这部剧把这部剧当成真实历史来看的年轻人越多越会引起真正历史捍卫者的反噬。
年轻观众可以觉得这部剧改编的更符合现代人价值观,也可以觉得这部剧人物更阳光的设定能让全年龄段都能观看,当成一个童话或者戏说故事来看都没问题。
但绝对不要把他与真实历史挂钩,因为跟原著一对比,剧版的漏洞太多太假太虚伪。
剧本身取自原著,所有人物也都来自原著,脱离原著的根基改编成玛丽苏一定会有很多问题,只要一比较就能清晰而判断出来。
01先说原著《缱绻与决绝》是作家赵德发“农民三部曲”中的开篇之作。
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发表于1996年,小说以沂蒙山区天牛庙村为背景,讲述了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四代农民与土地之间复杂深厚的关系。
作品荣获了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佳小说”长篇小说第一名。
对于这部描写山东历史的文学作品,当时山大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兵教授认为其文学价值可媲美《古船》《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经典,并称其为“中国当代文学无法绕开的翘楚之作”。
而知名评论家施战军也认为小说体现出“情不自禁的农夫本色”,而中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则评价道: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与生俱来、无以言明、剪不断理还乱的,土地即是农人的生命,是他们一切价值维系的根本。这样的主题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当然也不乏描摹,但却从没有这样地在生存、道德、信仰和伦理的意义上全方位地给予描写和揭示,而赵德发做到了。”
为什么当时所有人对这部作品评价都很高,就是因为这部作品足够真实足够犀利。
整部小说跨越了七十年历史进程,可以说将土地兼并、土匪横行、合作社、包产到户等种种变革熔铸成了小人物的血泪史诗全部真实写出。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赵德发做了大量准备,阅读了大量中外农村经济学、社会学著作以及中国近代史、当代史,他密切的关注有关土地问题的理论研究,所以这部作品的原著是真正的包罗万象,而且是以真实的历史记录为底。
02小说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刻画真实到近乎残酷,书中人物除了宁学祥封二其实封大脚对土地的态度也是一样的,他甚至“给自己的田地都起了名字,热衷于开辟土地”,用这些体现农民对土地那种近乎痴迷的眷恋。
赵德发本人表示:“人类自从进入农业社会,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旧时代农民对土地的那种依恋、缱绻,是后来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的。”
同样小说对女性命运的描写更是令人心痛的真实。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几乎都在性压迫中挣扎,有寡居妇人,有丈夫离了家的女人,有丈夫不行但想养孩子的妇人,还有被土匪抢走致使不能嫁给读书人的女主。
佃户女儿银子的命运更是具有代表性,她被迫以身体换取地瓜干,“服侍一次,换10条地瓜干,在饥饿面前,原本矜持的少女只能不断迎合”,这种赤裸裸的性剥削在旧社会农村根本是非常司空见惯。
甚至于到了新世纪的2000年,各种被拐走的女孩被村民庇护着成为繁衍和性剥削的工具都不算罕见,结果到了剧版里面所有男人都包括地主老财都是怕老婆纯爱的典范,这么荒缪的剧情居然还有人说真实?
原著小说详细描写了饥荒中农民“吃观音土”、“卖儿鬻女”的惨状。
历史资料显示,当时小麦亩产仅100~150斤,中农家庭全年以杂粮果腹,白面只有年节才能享用,这也是为什么十几亩地的封家会因为贫穷和饥荒保不住秀秀的孩子。
可是剧版当中很明显美化的太多,常年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各个角色偏偏还有着了不起的骨气,一个个带着新时代的精神,明明跟历史已经偏了十万八千里,居然还有人觉得这才是真实,何其荒缪?
《缱绻与决绝》1998年获得山东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文学作品奖,同年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2001年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对这部作品持肯定的读者,有很多就是从当时经历过来的老人,他们认可这部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价值。
这部作品并没有抹黑任何一个阶级,是真的实事求是,因为大环境恶劣一定会影响个体,这个不是单纯人性的好恶就能控制的。
因此在原著中无论是地主还是农民都有着自身的瑕疵弱点与眼界的局限性。
可是剧版封大脚“八抬大轿”迎娶被马匪玷污的绣绣,铁头郭龟腰纯爱银子和苏苏,宁学祥被银子拿捏,这种价值观,很多现代农村出身的观众你们上数三代,自家长辈都能具备这种价值观么?
包括对女子的贞节观甚至当代还有一堆人有所谓的某女情节,结果百年前的男人就开明到可以无视这种价值观,成为跨世纪楷模了?
如徐志摩鲁迅这等留过学的多少有些超越时代的价值观不稀奇,但剧中一个个村汉都有这种价值观难道不离奇?
而且即便是徐志摩也与原配生育有子,鲁迅也没有真正的还原配自由,整体都没能扭过大时代,结果在《生万物》中费文典、大脚、铁头、郭龟腰居然一个个都成了时代标兵,甚至他们的价值观放在现代都不算落伍,这对劲么?
让一群二十年代的农民和地主拥有20世纪的眼光和价值观,以此编出的故事还会真实?
04原著写大时代对普通人的碾压,这是个人无法逆转的,别说二十年代放到九十年代大改制,普通人不一样没有丝毫办法?
而在赵德发笔下土地承载的不是一个遥远的文化符号,而是粗粝的生存现实,小说中刻画角色对土地都有着过于亲密的依恋,可遇到大的历史变故时,又不得不决绝地放弃土地,这种“决绝”恰恰是作品要传递的核心情感之一。
如果不能理解就把思维放到九十年代,那些改制前对铁饭碗有着无限执着的人就是这样。
因此原著讲的很细,而电视剧或许因为篇幅或者因为大部分观众只会看热闹不具备更深思考能力,于是进行了大幅度的简化和美化,在时间跨度上进行了大幅收缩,整体故事线浓缩到1927年到1947年。
而且相比原著,剧版故事进行了极为玛丽苏的改编,对于描摹村民对土地敬畏与依恋刻画的较为表面,反过来对于恋爱情感和邻里之间的感情反而刻画较深。
在一个吃不饱饭的年代,人物关系却被刻意增添上了浪漫色彩,电视剧中的宁绣绣与封大脚“充满了浪漫与柔情”,封大脚几乎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浪漫英雄,可以说“这与原著中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原著中,宁绣绣不仅遭遇了家人的嫌弃,甚至也未能得到封大脚全部的理解与包容,可是这才是真实的过往。
同样这部剧引起争议的原因也是剧中对阶级压迫的残酷性淡化成了浪漫。
05在原著中很详细的描绘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可是剧版则是美化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用“农民逆袭”、“地主恋爱脑”等偶像剧套路,取代了历史的沉重与残酷。
这种改编本质上是用“农家乐滤镜”遮蔽血泪史,将本应展现土地与血泪的严肃文学作品,降格为一场披着乡土外衣的“玛丽苏”狂欢。
结果这还引起了一堆人的赞同,甚至觉得原著才不真实,而这也是该剧为什么被打低分的原因,因为它真的带偏了一群无知的人。
就像前文所说,时代的问题不因个体好恶能决定的,哪怕人品最好的地主同样无法逃离残酷剥削者的本质,原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把宁家的地来源做了说明。
原著中讲述宁氏的崛起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原罪的传说。
宁家先祖宁三为窃取刘罐子家的风水宝地,不惜令妻子与刘罐子发生关系,从而生下了“神童”宁参,宁参中进士后为家族置办了三十顷土地,结果令宁氏血脉背负着“辈辈不发长子”的诅咒。
其实用这个传说作为宁家开局就是暗示着大地主土地占有普遍的非道德性,从一开始宁家的土地就沾满了性别剥削与道德背叛的污垢。
事实也的确如此,对于垄断土地资源的地主层哪怕某一代人有良心,前面几代也一定充满了各种原罪,否则绝对不可能拥有整合庞大土地资源的力量,在一个无序的时代单纯的勤奋永远不可能跨越阶层。
因此能理解剧想表达的目的,就是想缓和当代夫妻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缓和贫富情绪,这些都没问题,可是将过于美化被拿来当反面例子的过往当成真实历史那就不能怪别人差评了。
06其实《缱绻与决绝》这部作品本身是对人与土地关系的深刻书写,是对前后历史的对照,是对过往带着瑕疵和弱点情感的追忆。
书中的主人公们对土地的确有着超亲密的依恋,可是遇到大的历史变故,又不得不决绝地放弃土地,毕竟顺势而为才是出路,也正是这种带着依恋和撕裂的“决绝”才是作品要传递的核心情感之一。
这种情感正如赵德发所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土地渐渐丧失了过去被‘尊’的地位,无数农家子弟决绝地背离土地,进城讨生活、求发展。”
而小说正是通过四代人不同的土地命运,来展现了这种缱绻与决绝的历史变迁:
第一代的宁学祥宁老财为保土地而不惜牺牲自己女儿。
第二代封大脚对土地充满了虔诚与热爱 ,辛勤劳动努力耕耘。
第三代后辈羊丫“发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决心不做农民处处寻找离开农村的机会”。
到了第四代,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天牛庙村外出打工,导致大批的土地荒废。
这种变迁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命运,更是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土地既是农民的信仰,也是束缚他们的枷锁,在这种矛盾中,人类的情感变得复杂而难以简单定义。
因此《缱绻与决绝》是一部需要勇气阅读的作品,它并不提供愉悦的幻想,而是呈现粗粝的现实,毕竟如果旧时代每个人就很好,那我们为什么要变革要不断的进行改制?
这部小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历史的记录,更在于它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而且如果旧社会真得跟电视作品中一样具备了新时代价值观,没有人性之恶欣欣向荣,很多农村的恶劣悲剧也不至于在近十年仍然还存在。
这部作其实是让我们理解土地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生存的依赖,更是尊严、信仰和生命的延伸。
它让我们看到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被裹挟着前行,如何在缱绻与决绝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可是电视剧根本没有体现出这些,因为主人公太玛丽苏,太神,一个个都是主导时代进程的精英。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逆转乾坤的能力,他们根本不需要开眼界增见识,不需要学习,不需要被时代敲打就很天赋异禀的具备了变身的要素,他们都是穿越者,所以看到觉得相比较原著而言剧更真实的评价,小景真的觉得会笑掉大牙。
最后作为看过原著的小景觉得这部作品继承了张炜、陈忠实开创的当代农村题材新现实主义道路,是一部对后来的乡土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
在今天这个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时代,《缱绻与决绝》这部作品用一段历史记忆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土地的重量,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和仍然依靠土地生活的人们的情感与挣扎。
而这种记忆的传承才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负责。
来源:景然观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