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剧一开播,收视率直接飙到2.8%,同时段全国第一。更狠的是,口碑几乎一边倒地夸——“好久没看过这么‘沉’的剧了。”
大雪封山,一个老兵在马粪里扒拉没消化的玉米粒充饥——你敢信这是正剧?
这不是什么猎奇短视频,而是央视八套刚上新的一部抗战剧《归队》的开场。
没有口号,没有主角光环,只有刺骨的冷、饿到发昏的现实,和一个字:真。
据媒体报道,这部剧一开播,收视率直接飙到2.8%,同时段全国第一。更狠的是,口碑几乎一边倒地夸——“好久没看过这么‘沉’的剧了。”
为啥“沉”?因为它不演英雄,它拍人。
六个幸存者,四条归队线,没人知道能不能活着走到“八棵松”。他们不是冲锋陷阵的符号,而是会饿、会怕、会走散、会怀疑的普通人。可偏偏是这些人,咬着牙往回走,哪怕前路是雪原、是枪口、是死人堆。
你说他们图啥?
知见局认为,这剧最狠的地方,不是拍了战争的残酷,而是拍了“信念”怎么在最黑的地方发芽。
比如兰花儿,找回家发现村子烧了,娘被关在屯子里。她不敢露面,娘却偷偷藏饼塞给她——用鞋底夹着,躲过巡逻。母女俩刚见上一面,娘就挡枪死了。她没哭,转身开枪,跑了。
这一段,没煽情,没BGM,可看得人胸口发闷。
还有那支“分饼”的戏。饿了三天,一块饼传来传去,每个人都只敢抠一小口,最后回到排长手里,居然还剩大半。
你看,真正的精神,从来不是喊出来的。
更绝的是挖参队那段。老把头救了“老山东”和小贵,挖到“参王”,收留小哑巴,结果干粮被偷、水被放,有人开始怀疑哑巴。后来发现是二宝干的,还下了毒。一群人抢着吃,老把头临死前,第一反应不是报仇,而是掏出地图,告诉两个外人怎么出山。
人性有多复杂?恶能藏在笑脸下,善也能在绝境里扎根。
知见局觉得,这部剧之所以能“爆”,恰恰是因为它不走捷径。不靠流量演员撑场,不靠密集枪战吸睛,反而慢下来,讲六个普通人怎么在雪地里一步步挪向“归队”这个念头。
它像一场雪——落得安静,却能把整个大地盖住。
我们总说“铭记历史”,可怎么记?是背时间线?看胜利日阅兵?还是刷几条短视频感动五分钟?
《归队》给出的答案是:记住那些没名字的人,记住他们饿得啃马粪,记住他们分一口饼都舍不得多吃,记住他们死前还在指路。
这才是历史的温度。
现在的剧,要么太飘,主角开挂,手撕鬼子;要么太硬,全是战术推演、战略部署。可《归队》偏要“软”下来,拍人的体温,拍眼里的光,拍那种“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回去”的执念。
这哪是抗战剧?分明是一面镜子。
你我在城市里奔波,不也天天在“归队”吗?——归孩子的家长群,归老板的deadline,归房贷和体检报告。累不累?当然累。可为什么还在走?
因为心里有个声音:再撑一下,快到了。
这部剧最戳中年人的,或许就是这点——它不说大道理,却让你在老兵扒马粪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凌晨三点改PPT的那晚。
都是咬牙活着的人,谁又真的容易?
所以别再说“现在的人没信仰”了。信仰不是喊口号,是明知难,还往前走一步。
就像“老山东”说的:“不管这仗打多久,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这话放在1938年,是信念;放在2025年,是底气。
你我未必上过战场,但谁没在自己的雪原里跋涉过?
《归队》能火,因为它让历史不再遥远,让英雄走下神坛,让“坚持”两个字,重新有了重量。
评论区聊聊:你有没有那么一刻,明明想放弃,却还是咬牙挺过去了?
转发给那个还在坚持的朋友,告诉他——你不是一个人在走雪地。
关注“知见局”,看更多扎心又带劲的观察。
来源:知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