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准,狠,王晶再出牌

西瓜影视 韩剧 2025-08-27 21:35 4

摘要:近期,王晶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非常活跃,频繁爆料港圈往事,在"王晶笑看江湖""晶哥大讲堂-电影文化"等账号中分享娱乐圈内幕。这一举动惹来了不少关于影星粉丝的反对,也招揽了不少流量与曝光。

2025年08月27日 20:58广东

作者 | 杨帆

编辑 | 吴擎

在香港电影的江湖上,王晶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存在。他的作品数量惊人,产量高、票房佳,却始终被贴上各类争议性的标签。

近期,王晶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非常活跃,频繁爆料港圈往事,在"王晶笑看江湖""晶哥大讲堂-电影文化"等账号中分享娱乐圈内幕。这一举动惹来了不少关于影星粉丝的反对,也招揽了不少流量与曝光。

褒贬之间,王晶从来如一,他只管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当下媒介变革的浪涛,淘洗着文娱生态,一批批赶不上时代的人,被拍到“沙滩”上,而王晶仍以令人咋舌的高产与高效,留在这片“江湖”之中。几十年来,他保持着一年数部作品的节奏,题材横跨赌片、喜剧、动作片、网络电影,还有最新的文娱产品短剧和短视频。

回顾王晶在香港商业电影的牌桌上一场又一场的“局”,王晶从来都是最敏锐、出牌最快的人。无论潮水如何涨落,他总能在片场“出牌”,带着观众走进一个又一个充满娱乐感的故事。

王晶

对于不少影迷来说,王晶的电影代表着一种“港味记忆”。如《赌神》里,周润发叼着雪茄,西装笔挺,举手投足间尽显从容——这个形象几乎定义了香港赌片的巅峰,也成了港片文化的集体记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剧组并不看好这种“超级英雄式”的塑造,担心太过“戏剧化”。但王晶坚持:“我要观众记住赌神的眼神,而不是牌桌上的胜负。”事实证明,王晶赌对了。

与此同时,创作速度与市场导向,也让他招致了“粗制滥造”的骂名。甚至,“王晶出品”一度成为一个争议性的标签。

但外界的喧嚣纷扰,在王晶看来,或如隔靴搔痒,他在乎的,是“想要尽可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日前,在新近出版的自传《人生由我掌控》中,王晶剖析了如何“掌控人生”:“不仅要选对方向,全力以赴,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这句话,像是他半生行走江湖的注脚:既要掌控方向,又要随时准备顺应变化。

事实上,从王晶踏入影视圈开始,他就始终在这种矛盾中行走。

掌控的艺术

王晶最被人忽略的一面,其实不是他的高产,而是他在关键时刻对局面的掌控。很多人以为他是“快手导演”,流水线般拍戏,缺乏雕琢。但真正和他合作过的人都知道,他的掌控力往往体现在那些别人看不见的瞬间。

1980年,25岁的王晶和父亲王天林合作《千王之王》,父亲任监制,他担任编剧。戏才开拍,就遇上台风天,原本安排的外景戏全都没法进行。年轻的王晶没有慌乱,当场把剧本改写,把所有室外戏统统搬到室内继续拍,还决定连夜拍摄。那一晚,饰演“千王罗四海”的谢贤通宵未归,直到天亮台风停了,才得知妻子拉姑在医院生下了儿子谢霆锋。

《千王之王》剧照

这段小插曲,至今仍在香港电影圈被人津津乐道。对王晶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职业洗礼。他从那一夜开始,真正懂得了“速度”和“灵活”的价值——如何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拍摄,如何把突发状况变成一种推动力。正是这种临场的果断,让他日后形成了独特的工作节奏。

《赌神》里的掌控更为典型。片中周润发饰演的高进,西装笔挺,叼着雪茄,在牌桌上稳若泰山。今天人们把这一角色奉为经典,但在当年,这种“超级英雄化”的塑造颇受质疑。有人担心观众不会接受“赌神”过于戏剧化的姿态,甚至觉得太远离现实。但王晶坚持己见,于是才有了那句深入人心的台词:“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厚的牌。”在一个眼神里,他让高进成为时代的符号。

《赌神》剧照

掌控还体现在他对节奏的执着。王晶的片场常常像一座运转精准的工厂。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香港电影业,竞争极度激烈,档期、票房、观众口味全都逼得导演必须快、准、狠。许多导演在这种高压下迷失,而王晶却把“速度”变成了自己的武器。他甚至笑言:“我能用别人三分之一的时间拍完一部电影,还能保证票房。”这不是炫耀,而是对节奏的强大掌控力。

掌控并不是一味迎合,而是对市场和观众心理的极致敏锐。在新书发布会的现场,他说:“电影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工业化产品,是要面对市场的消费品。”这话在不少艺术电影导演听来,未免功利。但在王晶这里,却是一种近乎冷静的诚实。他不迷信“艺术殿堂”,而是看重电影和观众之间最直接的互动。

这其实和他的成长背景有关。父亲王天林是资深导演,王晶从小跟在片场长大,看惯了演员的犹豫、灯光的意外、剧本的修改。他深知电影不是完美主义的产物,而是千变万化的现场协调的结果。从年轻时起,他就学会了那种“稳、准、狠”的直觉。

王晶与父亲王天林

有人批评他过于功利,也有人质疑他对艺术缺乏敬畏。但王晶始终冷静回应:“观众愿意花钱买票,就是对电影最大的尊重。”他看似不在乎“口碑”,实则把最难掌控的市场反馈变成了自己的底牌。正如影帝梁家辉评价他的那样:“他不是一直拍‘屎尿屁’烂片,大家都是一边骂他,还是一边看他,还是有很多观众捧场。”

所以,王晶的掌控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种随时准备翻盘的灵活。他既能在《赌神》的牌桌上把角色塑造成符号,也能在《九品芝麻官》的片场随性放手,给演员自由。掌控对他而言,不是抓紧不放,而是把全局稳住的同时,允许灵感随时闯进来。

这正是王晶在电影世界里的“赌徒哲学”:他不是最懂牌理的人,但他永远知道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把牌打出去。

顺应的智慧

如果说掌控是王晶的底气,那么顺应就是他行走半个世纪电影江湖的柔韧。

王晶与演员的关系,常常被外界误读。有人以为他“捧红了”多少人,仿佛高高在上地操控一切。但在他自己看来,这更像是一种互相成就。

1987年,邱淑贞在香港小姐选美中落败,事业一度陷入低谷。王晶却一眼相中她,量身打造了《赌神2》等作品。电影里的“淑贞咬牌”成为无法复制的经典镜头,也让她迅速从新人跃升为一线女星。两人合作超过十部影片,不仅让邱淑贞走出了低谷,她也因此跻身“晶女郎”的行列。王晶顺势而为,他没有把演员变成“工具”,而是捕捉到他们的特质,让他们在银幕上自然生长。

这种智慧,不止一次体现在“用人”上。在刘德华早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偶像束缚时,王晶为他安排了《精装追女仔》《赌侠》这样的作品,用喜剧和动作混搭的方式,让他同时兼具偶像气质与表演张力。

结果,刘德华从单一的俊朗小生,逐渐成长为能在商业片与文艺片之间自由切换的“刘天王”。王晶不是唯一的推手,却是最懂得“如何给他舞台”的导演之一。

顺应,也是他应对时代变化的武器。21世纪初,香港电影因盗版冲击和市场萎缩陷入低谷,很多导演选择沉寂,等待时机。但王晶没有停,他干脆把重心北移,积极“北上”投入电视剧创作。

那几年,他拍了《小鱼儿与花无缺》《天下第一》等剧,汇聚林心如、谢霆锋、陈小春等内地和港台演员。外界讥笑他“降低身价”,等到这些剧在央视和各大卫视播出、收视率居高不下时,人们才发现王晶其实比别人更早一步顺应了时代。

《小鱼儿与花无缺》剧照

《天下第一》剧照

他对合作关系的顺应,体现出另一种清醒。王晶很少把“情谊”说得太浪漫。他说:“有情就好,保持适度距离与尊重就行。”这听上去冷淡,却是几十年电影江湖的经验总结。娱乐圈就是一个名利场,关系往往脆弱,如果过于依赖情谊,容易滋生误解和消耗。唯有把合作建立在平等与职业精神之上,才能长久。

顺应,不意味着放弃掌控,而是接受不可控的部分,找到与之共处的方式。正如他在新书里写道:“想要尽可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不仅要选对方向,全力以赴,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那颗平常心,就是面对变化的顺应。

与时代对话

在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中,王晶见证了港片的辉煌与衰落,也亲历了内地市场的崛起与传媒格局的裂变。他既是掌控牌局的导演,也是对时代对话的参与者。

步入花甲之年,王晶依旧活跃在电影与电视剧创作的第一线。相比黄金年代的高调辉煌,如今的王晶更显得冷静和务实。他不再以单纯的票房数字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对大环境的观察与应对上。

在他的判断里,当下的电影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院线电影的影响力不如从前,流媒体与短视频不断分割观众的时间和注意力,娱乐消费的逻辑已经和二三十年前完全不同。他在访谈中曾直言:“传媒永远在变化。以前是QQ,现在是微信、抖音、Instagram。不要固守模式,否则会被淘汰。”

王晶在《赌圣3:无名小子》中饰演罗四海

这句话透露出他对行业变化的敏锐感知。对他而言,任何媒介形态都只是阶段性的产物,长久生存的秘诀,就是不断适应。

他尤其关注观众的碎片化倾向。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观众习惯在电影院度过完整的两个小时;如今,大部分人的娱乐时间被切割成短小片段,随时随地用手机获取即时快感。王晶坦承,这对传统电影构成了巨大挑战。他敏锐地指出:“没有人愿意完全按照戏院的时间表来看电影。大家希望自己掌控两个小时。”

这意味着,过去那种导演与观众之间的“单向关系”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观众更高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面对这种现实,王晶并没有表现出保守或抱怨,反而显得格外冷静。他认为娱乐业本质上是社会中最脆弱的行业之一:“娱乐是社会最脆弱的部分,社会一旦不安定,娱乐是第一个被抛弃的。千万别把自己的地位看得太高。”

王晶对年轻观众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开放的一面。他没有把代际差异当作鸿沟,而是选择主动靠近。他直言:“最重要的是永远让自己是新人,随时准备学习。”

这不仅仅是姿态,更是一种策略。在他看来,新一代导演和创作者的手法可能并不复杂,但他们能精准打动年轻观众的心理,这恰恰是值得吸收的地方。对比一些自我设限、固守旧法的前辈,王晶愿意承认自己不再年轻,却坚持用“学习者”的身份面对时代。

对于未来,王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蓝图,而是强调一种持续的警觉和灵活。他提醒同行,传媒与娱乐的变化速度远超想象,“大部分人会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已经被淘汰。”

这种残酷现实,使得他对未来的思考更多是“保持敏锐”和“随时准备”。他甚至不排除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会被进一步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跨媒介的叙事方式。

然而,冷静之外,王晶依然保持着某种乐观。他坚信,无论媒介如何变化,观众对故事的需求不会消失。只是讲故事的方式需要不断更新。“社会在变,传媒也会随之而变。最重要的是随时准备好改变自己。”

今天的王晶,不再是单纯依靠赌片、喜剧撬动市场的导演,而更像是一位行业观察者与经验分享者。他的未来展望并不是关于某部新片的构想,而是关于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传播格局中保持自我与适应的平衡。在掌控与顺应之间,他似乎依旧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从香港到内地,从影院到网络,王晶的职业生涯仿佛一场永不停歇的进化。他既是精心布局的掌控者,又是顺应时势的变革者。在艺术与商业、坚持与妥协之间,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最会拍电影的,但我一定是最懂得如何在这个行业生存的导演。"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