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日,我不过写了篇名为《艺术可以丰富历史,但永远不能颠倒历史——电视剧〈生万物〉观后》的短评,劝大家别把血淋淋的阶级斗争当成茶余饭后的糖衣小品。谁料文章一出,魑魅魍魉倾巢而动:有人公然将土地革命污蔑为“打家劫舍”,更有人把脏水兜头泼向我,污言秽语从祖宗十八代一
前日,我不过写了篇名为《艺术可以丰富历史,但永远不能颠倒历史——电视剧〈生万物〉观后》的短评,劝大家别把血淋淋的阶级斗争当成茶余饭后的糖衣小品。谁料文章一出,魑魅魍魉倾巢而动:有人公然将土地革命污蔑为“打家劫舍”,更有人把脏水兜头泼向我,污言秽语从祖宗十八代一路追到私信。既然他们嫌我声轻,那便费些口舌、费些笔墨,把旧账翻出来,一条一条、一笔一笔,掰开揉碎,说个透亮。
01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最近,央视八套首播电视剧《生万物》。收视峰值达2.68%,爱奇艺热度9400,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9.7亿,意味着它几乎穿透了当代中国所有客厅。有人说,这是一部堪称史诗级的反映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电视剧。“史诗”二字,本应是血与火的回声,可这回,回声被调成了柔焦滤镜:血迹化作胭脂,火焰变成烛光。《生万物》改编自赵德发获人民文学奖的小说《缱绻与决绝》,讲述的是1926—1944年鲁南天牛庙村的故事。地主千金宁绣绣大婚之日遭人绑架,父亲宁学祥为保住土地拒绝营救,绣绣立誓“此生无父”,自污清白嫁给庄户人封大脚。乍看是父女反目、姐妹身份倒置的苦情大戏;细品,则是一部悄悄拆解土地革命、堪称“去阶级斗争说明书”的作品。
02 剧情解剖:当“跌落”成为最大的同情机制《生万物》的叙事策略,是用个人命运的“跌落”激发观众同情,从而遮蔽对阶级本质的认识。宁绣绣的两次“失身”成为关键转折点:第一次,被土匪绑票,父亲拒绝支付赎金——失去的是“家”;第二次,自污清白下嫁长工——失去的是“阶级”。镜头语言极尽温柔:绣绣从轿子里滚进泥水,满身泥点像碎钻般闪烁;封大脚用草绳把她背回家,夕阳将两人的剪影镀成金色。观众在这一刻被彻底拉入“她好可怜”的情绪里,忘了她原本姓宁,忘了宁家账本上记着的佃户血债。宁学祥的“父爱悖论”更是如此。
倪大红将老地主演成了“爱地胜过爱女”的悲剧父亲。剧中他最动人的一幕,是抱着地契痛哭:“地要是没了,宁家就完了。”弹幕随之飘过:“他只是想守住祖业,有什么错?”——看,剥削者被重新包装成“末代贵族”,他的眼泪把地契上的指印洗成了“文化乡愁”。封大脚的“工具人”命运同样值得玩味。封大脚在原著里是有怒火的:他爹给宁家扛了一辈子活,36岁时弯腰死在了水车上。剧里砍掉了这条线,只留下一个憨厚的背影,所有愤怒都被翻译成“爱情”。于是,长工的儿子爱上地主小姐,旧社会最大的阶级鸿沟被一句“他对我好”轻易填平。
03 人物重塑:谁被“人性化”,谁被“脸谱化”《生万物》的角色塑造呈现出明显的价值倾斜,通过差异化的人物处理完成叙事操控。地主群像获得充分的人性化复杂处理:宁学祥是“守业”父亲,宁绣绣是“落难公主”,宁苏苏是“替嫁圣母”。每个人都有一套完整的“不得已”叙事,观众被带着共情:原来他们也很可怜。与此相对的是农民群像的扁平化与污名化:封大脚被简化为“忠仆”转“暖男”;牛老大成为“贪得无厌”的佃户;王蛤蟆则是“告密”“耍赖”的泼皮。农民被分成三六九等,唯一的共同点是:没一个真正觉醒。更值得警惕的是对反抗者的改写。原著里铁算子是破产佃农,拉杆子只为“吃他娘的地主”。剧里改成“前清秀才后裔”,落草为寇成了“文化人对抗乱世”,再一次将被压迫者的反抗内部消化为“受害者”的无奈。
04 历史真实:被美化的残酷现实《生万物》呈现的1926年山东农村是“青砖大瓦房、石板路、顿顿白面馒头配大虾”的田园图景。然而历史档案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一场精心编织的幻想。山东省档案馆1935年《佃农契约》中明确写着“见东家行跪礼”的条款。复旦大学研究团队披露的佃户日记中,“命不如牛”的记载比比皆是,地主对佃户的婚配权、惩戒权构成严密控制网络。真实的历史场景应该是:茅草房、饥荒频发、朝不保夕。小说《缱绻与决绝》明确提到当时小麦亩产仅100-150斤,中农家庭全年吃杂粮,白面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剧中“绣花换粮”的浪漫情节,在物物交换占比70%且地主掌握绝对定价权的历史现实中,显得尤为失真。
05 导向本源:把“阶级”翻译成“命运”的政治美学全剧最危险的一句台词,出现在第28集。宁绣绣挺着大肚子对封大脚说:“咱们这一辈人,都是被命推着走,谁也怪不得谁。”一句话,把封建土地制度、高利贷、保甲长、土匪、官吏的层层盘剥之责,全推给了虚无缥缈的“命”。于是,革命不再是“活不下去后的造反”,而成了“破坏旧有温情”的闯入者。
这种叙事策略遵循着三步偷梁换柱法:第一步:把“剥削”降格为“无奈”——宁学祥向日本人交租,成了“保住一村老小”;宁绣绣收地租,成了“女人家也要活下去”。第二步:把“反抗”丑化为“戾气”——佃户聚众抗租,镜头永远给特写:红眼、青筋、口水,配上阴森的音乐。第三步:把“革命”静音——剧中土改工作队只在背景音里出现过两次:一次是远处的枪声,一次是村口贴的布告。没有解释,没有面孔,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
06危害警示:当历史记忆被重新雕刻《生万物》带来的不仅是历史观的扭曲,更是集体记忆的置换与现实认知的误导。对青少年历史认知的冲击尤为严重。B站剪辑视频《绣绣的苦难一生》播放量1200万,弹幕多是“土改毁了多少家庭”。一条高赞评论说:“原来地主也这么惨,历史课本骗人。”历史课本没骗人,只是敌不过影像催生的眼泪。对土地认知的误导同样值得警惕。
如今的土地流转、资本下乡,正需要农民对“地是自己的命根子”有清晰记忆。剧里把土地写成“枷锁”,恰好为新一轮“失地”扫清了心理障碍。文艺创作自身的异化更令人忧虑。当“人性化”成为唯一的政治正确,未来的长工将不再有愤怒,只会在地主小姐的绣楼前拉二胡。历史剧创作正在形成标准化模板:压迫-觉醒-翻身。这种套路虽保障播出安全,却将复杂阶级矛盾简化为善恶二元对立,用现代女性主义框架强行嫁接历史语境。
07影射现实:谁在投喂“岁月静好”的历史想象《生万物》并非孤例,而是代表了一种创作倾向。其背后有着清晰的资本逻辑和利益考量。出品方某影业,背后有三家上市地产公司支持;联合出品方之一,曾拍过《×家大院》《×府风云》;宣发公司,去年因“过度美化旧式家族”被通报。资本不傻,它知道观众需要“古早味”的乡愁,更需要“不吵架”的历史。一部剧,把血淋淋的土地革命炖成“家族起落”的心灵鸡汤,流量和股价一起上涨,何乐而不为?这种创作倾向与《康熙王朝》以来历史剧的人民史观淡化一脉相承。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我国历史剧创作已经逐渐放弃人民视角,转而聚焦王侯将相的个人雄才大略。
08必须做的三件事:对抗历史虚无主义面对《生万物》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创作倾向,我们需要积极构建对抗叙事。把档案搬上荧幕是当务之急。山东档案馆有2000分钟口述史影像,土改亲历者真人出镜,皱纹里还夹着当年的雪。只要剪成3分钟一条,发到抖音,就能对冲“绣绣的眼泪”。给长工一把真正的镜头同样重要。我们需要一部《封大脚前传》,拍他爹怎么死在水车上,拍他娘怎么跪在宁家门口求一口棺材。让观众看看,是谁先动了手,是谁先流了血。把“耕者有其田”写回课本更是基础工程。如今的初中生,很多人不知道“土地证”长什么样。把1951年华北地区第一张土地证印成插图,配一行字:“这张纸,让3亿农民第一次站直了腰。”
09 绣绣的眼泪,淹不死刘大娘的骨宁绣绣在剧里哭了47次,观众跟着哭了47次。但哭完之后,请记得抬头看看片尾字幕:“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历史没有巧合,只有血写的必然。那块被绣绣父亲宁学祥死死抱住的地,每一寸都浸着刘大娘丈夫的汗;绣绣跌落的每一滴泪,都洗不净那张卖身契上的指印。当片尾曲再次响起,请在心里留一个空位,给真正的史诗:不是公主落难,是佃户翻身;不是家族挽歌,是阶级解放;不是“万物生”,是“万户新生”。愿我们每一次换台,每一次点击,都能在历史面前,保持一点敬畏,一点清醒。别让荧幕上的倒错,最终倒错了我们的来路。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最好的年代剧,本应是让观众看见苦难中开出的花,而非把花种在虚假的温室里。”
来源:伏生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