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剧翻车?《归队》豆瓣差评如潮,网友:看一集,不打算追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7 18:23 2

摘要:一开始,各种平台宣传就没停过,说《归队》是央视八套黄金档重磅,1.2亿投资,胡军、蒋欣领衔,再加上抗战胜利80周年的噱头,谁都觉得稳了,肯定要爆。

一开始,各种平台宣传就没停过,说《归队》是央视八套黄金档重磅,1.2亿投资,胡军、蒋欣领衔,再加上抗战胜利80周年的噱头,谁都觉得稳了,肯定要爆。

拍摄团队还不惜成本,零下三十度的长白山雪地里,熬了三个月,胡军减重三十多斤,蒋欣素颜出镜,连枪械道具都请专家严格审过,剧情据说全是东北抗联真实故事改编。

光明网、中华网夸得厉害,说从小人物角度讲抗战,服化道细节值得点赞。

可真到播了,弹幕一刷,豆瓣一开,画风全变。第一天还能有个5.2分,第二天直接跌到3.8分。很多人一集看完,说不追了,评论区都在问:这么高配置,咋拍成这样?

拍摄环境确实苦,主角们的镜头也够真实,胡军冻得鼻尖通红,嘴唇开裂,可一到女演员,立马换了画风。

袁姗姗饰演的花儿,玻尿酸额头,眉毛精修,雪地跑一趟发型不乱,弹幕一片“半永久眉毛比枪伤还抢戏”,截图对比一看,确实有点割裂。

剧情里还铺垫了战士在马粪堆里找粮食,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拍出来就像猎奇节目,观众看了直摇头。

更夸张的是剪辑,四条线同时推进,场景切换飞快,前三集一共17个场景,每段三分钟都不到。刚刚有点情绪,突然就跳了,角色还没立住,故事又拐弯。

有观众说,看着看着就断片了,不知道主线在哪。

争议最大就是女主袁姗姗,台词咬字不清,表情松垮,演重伤倒地还有空护发型。

有人扒出她微博健身照,马甲线都快比男主还粗壮,和剧里饥饿行军的设定完全对不上。

有观众说,选她就是关系户进组,不然就是为了话题。

有选角导演说圈里对她是又想用又怕被骂,果不其然,这回豆瓣短评区全是“建议查查是不是带资进组”“央视剧拍成这样,观众不傻”。

吐槽她一集戏能让人弃剧,弹幕里花式调侃,现场比剧情还热闹。

不过,胡军、蒋欣还是有观众夸的。

有段胡军雪中长镜头,《人民日报》都转了,蒋欣的战地急救动作还被专业人士点赞,有人发起#归队细节控#,专门扒剧组还原抗联密营、日军归屯并户政策这些历史环节,觉得至少在还原历史上没糊弄。

但也有清华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的数据说,2024年主旋律剧,演员形象和年代不符的有63%。

这次《归队》不过是把老问题放大了。

收视率一点不低,首播快3%,腾讯视频热度破2万,第二天还是高位。但豆瓣分数一直在3.8-5.8之间跳,平台还被怀疑在刷分。

央视官微悄悄删了袁姗姗相关的宣传,B站上胡军个人cut单集破千万,典型的“口碑爆炸、流量均沾”。

有网友说,这就是流量演员+大制作的双刃剑,剧火了,争议也大。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抗战剧这行难做。真实与艺术怎么平衡,没人能说得清。

像马粪找粮这种细节,历史里确实有,剧里拿来用,观众觉得生硬,没带进去反而出戏。

选角更是个大问题,袁姗姗这种流量型演员,和剧里的时代气质不搭,观众一眼看出来,根本骗不过去,网上全在喊“关系户退散”,没有演技,资源再多都没用。

剧组想搞创新,尝试多线叙事,去英雄化,节奏没把控住,故事没讲明白,观众也不买账。

刚好同期播的《与晋长安》就被夸细腻,基层动员刻画好,归队反而因为场景跳太快、情感断层,被说看不进去。

李京盛也说了,主旋律剧不是镀金池,演员信仰感比胶原蛋白重要。

这波争议下,观众自发剪成重剪版,把袁姗姗戏份全剪了,说这样观感提升八成。

还有人拉出《亮剑》的老故事对比,王劲松演林彪七天减了十五斤,李云龙查哨细节成了教科书案例。

发现同题材别人能拍好,归队就更尴尬了。

有网友说,原本冲着胡军、蒋欣去的,看了三集,真的弃剧,没想到央视大剧也会翻车。

这事闹大了,制作方没正面回应,导演说剧本改了二十多稿,袁姗姗团队直接沉默,网上关于带资进组的猜测越传越广。

表情包都做出来了,花儿的108种死法什么剪辑都有,B站播放量能到五百万。

不过也不是全是坏消息,行业开始反思,有公司建立演员适配度数据库,平台也要求历史题材剧要请专家审核。

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同期纪录片《抗联密营》B站9.2分,大家对历史真实的需求一直没变。

人民日报一句话挺点题:真正的英雄,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归队》的争议,可能是个阵痛,但也逼得行业要升级。

技术再好,观众要看的还是故事、人性、真实。

流量再多,品质不行,观众一集就能看出来。

有人说,这剧让人看清了现在观众不是韭菜,遥控器、弹幕、二创都是表达态度的方式。

历史题材再拍,得敬畏真实,演员再选,得信服角色。

等到行业把观众当伙伴,演员把演技当底气,主旋律剧的春天,也许就真来了。

来源:影探阿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