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有剧宣当男女主婚礼办,踏着婚礼进行曲,男女主盛装出场,借位接吻,复刻单手抱名场面,现场大喊“爸爸妈妈我出生了”。
有没发现,现在的剧平平无奇、不温不火,剧宣却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上周陈飞宇王影璐这对,不知道剧里有无CP感,剧外营业看得人恨不得眼睛瞎掉。
你别说,喜提的热搜#婚闹式剧宣#还蛮贴切,现在不就是把婚礼那一套恶俗搬到了娱乐圈嘛。
之前有剧宣当男女主婚礼办,踏着婚礼进行曲,男女主盛装出场,借位接吻,复刻单手抱名场面,现场大喊“爸爸妈妈我出生了”。
现在则更上一层楼,剧宣主持人宛如婚庆司仪,配角变证婚人,男女主穿礼服、抛捧花、牵红绸、撒喜糖,在领嗑员和现场观众起哄下小心的擦,用力的麦。
用嘴喂薯片;
用手量腰围;
脸贴脸猜水果。
台下观众的密集起哄声,不亚于婚闹时让伴郎伴娘亲一个时的兴奋。
而且这cp麦的,你们瞅瞅这……好看吗?
没有看见中间的圣女果,还以为两个瞎子在互相挠痒。
剧宣麦麦cp本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的剧宣,很多时候不讨论剧情,不跟观众真实互动,多是搞情色、跳抖舞、玩梗、预埋的热搜词条式提问。
不仅全是套路,还出现人传人现象,不同的剧全是同质化的宣传。
几十分钟看下来,跟刷短视频一样一无所获,只有为了上热点的命题作文式表演,噱头远大于真诚。
从传播面的角度来看,能理解这类吆喝、叫卖无非是想引更多观众去追剧,毕竟现在是个酒香也怕巷子深,黑红也是红的时代。
但这类预制剧宣真的能达到网罗更多受众的目的吗?还是说让路越走越窄了?
聊聊。
其实剧宣搞噱头麦cp,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细数起来古早只有更猛。
03版《倚天屠龙记》首播收视惨淡,电视台情急之下找了个豪华汽车旅馆,让苏有朋贾静雯泡鸳鸯浴。
照片曝光当天,娱乐版头条被“苏有朋贾静雯旅馆开房”刷屏,舆论质疑“武侠剧要靠色情博眼球吗?”后来结果我们也知道了,观众从谩骂到好奇,最后真香了。
如今回看,这一举动相当冒险,假如剧不好,他们目的达不到,反遭来一身黑。
用cp炒作招来观众,观众验完货觉得不虚此行,才会感念你们用心良苦。
一旦粗制滥造或货不对板,则成诈骗,博眼球事件,把人骗进来杀必然会舆论反噬。
比如同样在还原剧中名场面,袁冰妍亲成毅,丁禹兮手指借位吻杨超越,都曾被质疑过度营业,但两者体感完全不同,前者剧火了发糖,后者剧扑了发疯。
好尴尬的两人
归根结底,观众对剧外麦cp的容忍度,要看剧集和角色表现是否对得起期待,以及麦得是否得当、好看、节制,不惹人反感。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剧烂才爱走偏门,cp没张力,才爱线下演。
记得年初有起著名的麦cp翻车事件,可谓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雁回时》播出期间,因男主又争又抢,夜袭横店跑到陈都灵房车给她煮粉,引来路人围观赘婿诞生,结果男女主是真姐夫小姨子,创飞cp粉。
其实这部剧能爆,并不靠男女主cp,而是靠女主复仇剧情和女性群像。
何况前期由于男主呆若木雕的演技,男女主cp根本没起来,硬扶刘阿斗的,对剧集本身无太大加持,还引起了货不对板的负面争议。
奇特的正在于此,不管cp有没有雷,好不好嗑,剧情重心在不在男女主感情线,麦cp却成了女频剧的基操,甚至还形成了一套工业流水线。
男女主演不是从开播前后才开始互动,早在拍摄中的路透、花絮、小视频里已经“甜”上了,发布会真人已经亲密上了,没有半点羞涩、尴尬。
卢昱晓王星越穿得像是去领证
不是不能大大方方营业,而是现在把太多心思放在炒cp上,已经有些本末倒置了,还让观众背上贷款糖,后期发现根本还不上。
那内娱剧宣是怎么刮起这股妖风的?
虽然娱乐圈很早就有此类营销,但落到如今这等逢女频必炒cp的田地,印象中还是从黑马剧《九重紫》角色cp昭昭墨墨、真人cp昀牵孟绕引爆话题,让剧集和演员双双受益开始。
加上此前赵露思吴磊的吴露可逃,虞书欣王鹤棣的棣欣引力对剧和演员的加持,一起造成了好像女频剧不炒cp不能火的幻觉。
而这幻觉实际上倒果为因了。
以上三部剧都是剧火角色好,才带火了cp,而非cp带火了剧。
现在呢,剧没播,演员已经舞起来了,拍亲吻小视频,不知道的还以为明星在官宣。
还有,谁想出来的这种棒棒糖钓人的剧宣视频,是想让路人跑得更快吗,都油得可以炒两盘菜了。
剧宣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理解,观众对演员的强链接是建立在角色之上的,观众就算嗑真人cp,也是角色滤镜的投射。
剧里好磕,剧外都不用刻意麦,往那一站就能脑补,轻轻一麦就能提高人类幸福指数。
而那些角色滤镜稀薄的,反而一味让演员撒齁死人的工业糖精,到底谁喜欢这种刻意演出来的糖啊,谁不知道暗戳戳的糖更好嗑,似是而非的暧昧才好品。
cp不是不能麦,而是得麦得适度,更不能让人犯恶心,如果剧里cp感本就足,剧外适度卖,这叫福利,如果剧里烂,剧外加倍演,这叫本末倒置。
除了狂麦cp,还有一个观众忍很久的抖舞剧宣,发布会、见面会现场尬跳抖音热舞,几乎成了每个剧宣影宣的保留项目。
内娱这两年从年头跳到年尾,从甜宠剧跳到刑侦剧,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分剧目类型,场场乐此不疲的抖舞剧宣,还要从成毅在《莲花楼》宣发期间,跳了很火的《Queencard》作为粉丝福利,结果意外出圈说起。
成毅当时跳得像被人拿枪指着一样视死如归,跳之前像是鼓足了勇气,还叹了一口气,跳的时候像四肢刚长出来还在驯化阶段既视感,反差感十足,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观众看着还很有新鲜感。
比起大把撒钱做营销,跳个舞就能把剧宣推向高潮,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如何不教人眼馋。
之后的剧宣很符合我们对内娱的刻板印象,哪个类型火了,一窝蜂模仿复制粘贴。
如果说,最初的尝试有笨拙的真诚,之后再怎么笨拙,再怎么好笑,心里总不免猜疑是不是有刻意迎合的成分。
何况还有大批尬舞,演员尴尬,观众更尴尬,这一趴是非要有嘛。
本来不属于流量赛道的实力演员,到了这个地方,也得手指舞、扭腰舞、脸颊比心、三连拍四连拍,今天“李羲承进行曲,明天“大展宏图”。
此前姚晨委婉表达过对此种现象的质疑,她说,作为演员宣传期间去表达电影创作等专业层面的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要去做很多让自己蛮窘迫的事,比如跳舞、唱歌、录小视频等,好像这些跟电影没多大关系,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说这样可以更下沉,帮助宣传电影,也就照做了。
跳抖舞说是吸引下沉市场,那我们来看看效果如何。
《值得爱》播出前锣鼓喧天,王安宇王玉雯跳的“九万字扭腰舞”播放量破亿,结果播出后冷冷清清。
姚晨和贾静雯在《以美之名》剧宣时跳了“李羲承进行曲”,视频点赞高,评论区多在讨论姚晨身高和穿着,关联剧集话题无人问津。
拿我自己来说,刷到这些切片,也许会乐一会儿,但几乎不会被激起好奇心去追剧,原因是太多剧组都这样跟风宣传,这只是流程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流程式地短暂热闹一下。
但我们知道,舞跳得好、放得开,又能怎?跟剧毫无关系。
至于吸引的那些乐子人,顶多刷刷cut就算追完剧了,会花时间在长视频平台追剧的,会更看重剧情和质量,毕竟要在追剧上投入很长的时间,不想给自己添堵。
以上难道不是一种受众需求错位?
给人一种好像做了很多,实际什么都没做的竹篮打水一场空感。
同属这一需求错位的还有过度玩梗和热搜词条式提问。
就拿最近刚播完的《生万物》来说,它的剧宣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比如拍摄期间杨幂开启的绣绣TV,可以让观众看到拍摄现场的样子,印象比较深的一场是,各位演员看到杨幂化完老年妆的反应,能感觉到演员们对这个剧组的感情,以及对女主角绣绣的不舍。
拍的小视频也跟剧情、人设强关联,不是无中生有造话题,两爹互呸出圈后,拍的倪大红林永健对打视频,算是在跟观众进行剧外互动。
这些剧宣已经算相对正常的,但作为真情实感一直在追剧的人,真的很想听听各位演员是如何理解和演绎自己角色的。
想知道倪大红是怎么看宁财主的人设以及他后期的转变?杨幂会怎么回应观众对绣绣“圣母”的吐槽?
哪怕不回应争议,单纯解读一下角色的动机,比如怎么理解嫂子最后送走苏苏的剧情?
可惜的是,追剧期间几乎没有收到这样答疑解惑的推送,经常刷到的是玩梗内容。
见面会现场,有人提问倪大红《生万物》的爹是不是苏大强plus版?倪大红听懂了,但半天答不出来,静默了好久说宁学祥是天牛庙村的财主……大意想说这两个人身份不一样。
可以理解这样的热搜词条式提问,本意是想活跃气氛,让演员和年轻观众互动起来,也言简意赅,有热梗,好上热搜。
同时也说明问题设置的目的就不是想得到专业的回答,和演员真正的体会和心得,而是想出话题。
《生万物》播完后,刷到了迟蓬(大脚娘扮演者)的采访,感叹这才是我们想获取的有效信息,好久没听到这么言之有物、别出心裁又生动精准的人物理解。
她形容大脚娘的善良底色、原生态的爱,就像院子里的一块石头,是特别质朴的存在,又像一缸水,一眼就见到底。
她说,大脚娘没有自己的形状,这个家里头老伴、儿子、儿媳妇的形状拼完后,空的那块形状,她就补上去,去铺满。
怪不得剧中总是看到大脚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常见缝插针,哪哪都没有她的份,可哪哪又缺不了她。
揣摩完角色,迟蓬聊自己表演的心得时,又提到大脚娘是在景深里边的一个人物,所以她的状态特别重要,没必要使劲说台词显得戏过,表现得她就像生活在那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样就好。
一个真正有文化的好演员居然可以用这么多形容词来描摹一个在景深里的人物,一种追求纪录片式的表演,文化工作者的确得有文化。
这么说,难道是因为现在很多剧没有多少可阐释的空间,加上年轻演员普遍讲不出什么东西,才就势沉溺于跳舞、卖萌、扭胯、玩梗?
可是就算沉溺于此,如今也有些过了。
没有缘由的撒糖、婚闹,既和剧集本身的情节无关,也和演员在剧中的角色人设不符,败坏路人观感,到底取悦了谁?
玩梗、尬舞也不分场合、不分题材。
《狂飙》反派合照出圈后,改编自真实残忍凶杀案的《漂白》,居然营销起了肉联厂F4。
张译《三大队》路演时拒跳科目三,称还是想听一听现场观众对电影的深度解读,得到了在场的肯定和掌声,何况,本片是严肃的刑侦题材,让演悲苦英雄的主创们跳科目三也是离谱。
说到底,剧宣只是剧的补充,目的是要形式服务于内容,任何形式大于内容的宣传都是造假。
谁都知道,最好的剧宣是作品的口碑。
对口碑不自信才会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掩盖内容的短处。
怕是越热闹,越显颓势。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