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还没为《生万物》里的鲁南烟火气动容?8月24日晚,央视八套这部爆款剧圆满收官,收视一路飘红;更让人惊喜的是,8月23日起央视一套午后剧场还开启了“四集连播”模式,这下没追上首播的朋友,终于能沉浸式补剧了!
谁还没为《生万物》里的鲁南烟火气动容?8月24日晚,央视八套这部爆款剧圆满收官,收视一路飘红;更让人惊喜的是,8月23日起央视一套午后剧场还开启了“四集连播”模式,这下没追上首播的朋友,终于能沉浸式补剧了!
作为一部“从鲁南土壤里长出来的剧”,《生万物》改编自日照作家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部分在日照取景拍摄。追剧时不少观众都在弹幕里喊:“这不是咱村旁边吗?”“这不就是咱这海边!”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剧中那些藏不住的“日照彩蛋”,看看你追剧时发现了几个?
片头剪纸藏非遗!
日照人过年都贴这个
《生万物》一开播,不少日照观众就被片头惊艳了——灵动的剪纸风格勾勒出人物与乡村风景,这不就是咱日照人熟悉的“年味符号”吗?
日照剪纸的“版图”可广呢,五莲、莒县、东港、岚山的剪纸各有特色。剧中腊月里,宁绣绣坐在炕头剪福字、剪“鸳鸯戏水”窗花的场景,简直是日照人过年的真实写照!
要知道,咱日照的剪纸可不是“小打小闹”:五莲剪纸从明末清初就有了,红彤彤的纸片在手里一折一剪,花鸟鱼虫都活了,2006年就成了省级非遗;更厉害的是莒县过门笺,不仅是国家级非遗,2012年还入选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妥妥的“文化名片”!
剧中“打春牛”火了!
这是日照600年的老习俗
看到第十集“打春牛”的戏份时,日照岚山的观众直接坐不住了:“这不是黄墩镇的‘二月二闹春牛’吗?”
没错!剧中封二、封大脚带着乡亲们“鞭春牛”,喊着“打春牛,懒骨退,勤耕地,好收成”的画面,和黄墩镇每年的热闹场景一模一样——耕牛身上系着大红花,“老把式”扛着犁试春,旁边还摆着草编、农民画展览,满是盼着丰收的烟火气。
这套习俗从明代就传下来了,600多年没断过,还是山东省唯一保留的“闹春牛”民俗,2024年底刚入选省级非遗扩展项目,这下通过《生万物》,全国观众都见识到它的魅力了!
编蓑衣的剧情看哭了!
日照老人的“老手艺”太戳心
宁绣绣嫁入封家后,跟着大脚娘学编蓑衣补贴家用的剧情,让不少日照老一辈红了眼眶——在过去,蓑衣可是农民的“万能装备”,下雨时披在身上挡雨,休息时铺在地上当垫子,耐用又暖和,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才慢慢被雨衣雨伞取代。
现在日照还有老人守着这门手艺,岚山区黄墩镇任家董旺庄村的辛本喜就是其中一位。他自己种穇草,一根根编出的蓑衣,不仅摆在“乡村记忆”馆里供人回忆,还吸引了外地客户专门跨省来买。2016年,“辛家草编手工技艺”还成了市级非遗,老手艺总算没失传!
一帧一景都是日照海!
这些地标你认出来了吗
追到第十九集“贩盐”剧情时,屏幕突然亮了——细软的沙滩、层层叠叠的礁石、一望无际的大海,这不就是日照人天天见的海景吗?
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镜头藏了好几个日照地标:金灿灿的沙滩是万平口和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的;画面里的木桥、木船,取景于肥家庄和任家台渔港。导演刘家成都说,一到日照看到大海,心情瞬间就舒畅了,难怪剧中原本的灰黑色调,到了海边就变成了蓝天碧海,看得人想立刻来日照赶海!
封大脚逛的集市在哪?
东夷小镇等你来打卡
剧中封大脚第一次看大海后,逛了个满是海味的集市——晒得金黄的海鱼、摊开的渔网、古色古香的翘檐小楼,这地方就是日照人常去的东夷小镇!
离海岸线只有600多米的东夷小镇,简直是“日照民俗缩影”:能看到渔家海草房,能逛龙神庙、戏楼,还能吃到鱼线面、海沙子面、海凉粉这些日照特色小吃。现在追剧的朋友,完全可以照着剧情来打卡,走一遍封大脚逛过的路,尝一尝各色海味美食!
方言一出口就破防!
这些“日照话”太有代入感
“俺这就去!”“你咋这么麻爪(惊慌失措)?”“俺知不道(不知道)啊!”剧中这些方言一出口,日照观众瞬间就有了“家的感觉”。
这些带着乡土气的表达,把鲁南农村的真实感拉满了。这次山东的“倒装句”又一次火出圈,不少观众看剧时都在弹幕调侃:“山东人说话果然自带倒装,没毛病啊这!”
从剪纸、编蓑衣这些非遗技艺,到大海、东夷小镇等特色景观,再到一口亲切的山东方言,《生万物》把日照的风土人情揉进了剧情里。不知道你追剧时,还发现了哪些没被提到的“日照印记”?评论区聊聊,一起为家乡打call!
记者:谢岩
来源:主流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