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寿亭在青岛经营时,日本商人藤井成为他最大的竞争对手。他利用藤井想抢占中国市场的心理,设计了一个圈套:假装要与藤井做一笔大生意,骗取了一批日本棉布。
陈寿亭的传奇经历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多面的乱世商人形象,绝非非黑即白的简单评价所能概括。
陈寿亭在青岛经营时,日本商人藤井成为他最大的竞争对手。他利用藤井想抢占中国市场的心理,设计了一个圈套:假装要与藤井做一笔大生意,骗取了一批日本棉布。
“我这可不是骗,这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陈寿亭对着合伙人卢家驹笑道,脸上洋溢着计谋得逞后的得意。这批“骗”来的布成为他后来商业扩张的重要资本。
剧中有一个令人不安的情节:陈寿亭得知日本商船运来一批低价布匹准备倾销中国市场后,并没有自己出面拦截,而是“巧妙”地将消息传递给学生团体,鼓动他们前去码头抗议拦截。
他自己则安居幕后,坐收渔利。这一幕让人后背发凉——这些热血青年如果遭到镇压或发生冲突,受伤的将是他们,而陈寿亭则无需承担任何风险。
乱世中的商人固然难以完全清白,但利用年轻人的热血与生命来为自己谋利,即便目标正当,手段也值得商榷。
陈寿亭与訾文海的竞争更是展现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他故意制作假布匹卖给訾文海,导致对方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挤兑银行的做法,让工人们在劝业银行每人开一个存折,存入一元钱,然后组织大家同时去取款,制造挤兑现象,最终导致这家银行倒闭。
一个当时的小工人可能只有一百块存款,挤兑事件可能导致他们一生的积蓄付诸东流。陈寿亭为了搞垮商业对手,不惜牵连无数无辜百姓,这种手段无论如何都难以用“高尚”来美化。
不可否认,陈寿亭有其人格魅力。他对锁子叔的感恩和孝敬确实令人感动。当年乞讨时,锁子叔给过他半块饼,这份恩情陈寿亭铭记一生。
发达后,他不仅年年供米,月月供柴,还为锁子叔老两口买下院子、雇佣保姆伺候,甚至门前晒太阳的老头们也每人获赠一个大洋,只为陪锁子叔唠嗑。
这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品质确实难得。但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可以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高尚,在另一些方面却又可能相当功利甚至阴暗。
陈寿亭的悲剧在于:“国家太弱,个人太强,这样会吃亏的”。最终他在日寇入侵山东,韩复榘不战而逃后,眼睁睁看着自己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吐血而亡。
陈寿亭不是非黑即白的平面人物,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多面的乱世商人。他既不是单纯的民族企业家,也不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游走在这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
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容易陷入简单化的善恶二分法,但真实的人性远比这复杂得多。陈寿亭有他的光明面,也有他的阴影,而这正是这个人物最真实、最引人深思的地方。
没有绝对的圣人也罕有十足的恶魔,读懂其中的微妙之处,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性与时代的复杂性。
来源:微读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