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叛师离道,背负万世骂名,只为人间太平!在《剑来》中,崔瀺叛出文圣一脉的情节堪称全剧最具震撼力的转折之一。这位文圣首徒为何选择背叛师门?他又为何在叛离后推行被世人诟病的“事功学说”?这一切都需要从儒家那场著名的“三四之争”说起。
叛师离道,背负万世骂名,只为人间太平!在《剑来》中,崔瀺叛出文圣一脉的情节堪称全剧最具震撼力的转折之一。这位文圣首徒为何选择背叛师门?他又为何在叛离后推行被世人诟病的“事功学说”?这一切都需要从儒家那场著名的“三四之争”说起。
1. 三四之争:叛离的背景
“三四之争”是文圣(老秀才)与亚圣之间关于人性本质的学术之争,文庙让文圣一脉与亚圣一脉分别在中土神州的两大王朝中推行事功和礼乐发展六十年以评定输赢。作为文圣首徒的崔巉,其所创的“事功学说”尚未成熟完善,却成了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
最终文圣一脉败了,且败得彻底,文圣的神像被搬出文庙并打碎,书籍遭禁,道统断绝。老秀才本人自囚于文庙功德林,不再传播学问。文圣弟子受落败结果牵连,境界都掉落一级。
2. 叛出师门:崔巉的选择
就在文圣一脉最困难的时刻,崔巉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叛出文圣一脉。他拒绝学宫大祭酒、中土文庙副教主等殊位,被迫远离他乡游历天下。表面上,崔巉的叛离是对师门的背叛,但事实上,他可能是文圣“性恶论”最忠实的信徒。他脱离师门是为了将事功一途走到底,不受文圣失败牵连,能够继续推行自己的学说。
崔巉选择了天下最小的一州之地——宝瓶洲,选择小小大骊谋划布局,推行其信奉的事功学说:洞悉人性,以利诱之,以法驱之。他成为大骊国师,逐步带领大骊由小变强、由藩属国脱离卢氏王朝。
3. 事功学说:崔巉的理论与实践
崔巉的事功学说强调功利实效,以法治国,类似秦朝宰相李斯的理念。他助大骊统一洲,如同李斯辅佐大秦并六国;他师从文圣,如同李斯师从荀子;两人都主张事功、集权、强兵和刑法。
崔巉在大骊王朝推行事功执政,使大骊朝堂所有官职凭战功获取,减少了修士凭借修为乱国的威胁。他以功过赏罚打造人人敢死、敢向山人出刀的大骊铁骑,驰骋一洲并逐步吞并一洲。
儒家正统道理纯正温和,类似身体健康时的食补。而崔巉认为临近末法的剑来世界病了,需要事功学的药治。尤其是面对妖族入侵浩然天下的威胁,事功学说特别适合“战时体制”的高效统一。
4. 复杂关系:与师兄弟的恩怨
崔巉叛出师门后,与文圣一脉师兄弟的关系变得复杂微妙。他对待师弟齐静春尤为严酷——在骊珠洞天欲断齐静春文脉,败给齐静春后跌境,甚至被指与齐静春之死脱不了干系。但最后被揭示,这其实是师兄弟间心照不宣之局,为迷惑或为宝瓶洲文武运道而谋局。
崔巉甚至设下书简湖问心局,引陈平安替顾璨入局,害得陈平安破道,形销骨立。他还因为自己的选择间接导致祖父崔诚神志不清,恢复后也未真正相认,带着遗憾与满足逝去。
5. 深层动机:为天下苍生的背叛
崔巉的叛离表面上看似欺师灭祖,但实际上有着更深层的动机。他担心剑气长城对浩然天下的怨恨,更担心那个可能的“一”——蛮荒天下妖族的入侵。崔巉对人性的变化充满了失望:“山下人人不敢死、山上人人求长生”。他坚信要应对三千年来之变局需要长远谋划,敢与将人分高低贵贱、视生命如草芥的周密(贾生)比谋略、拼生死。
甚至文圣老秀才也曾暗示:“三四之争,文圣一脉不可能赢也不能赢”。或许文圣一脉的失败和崔巉的叛离,都是为了儒家内部的团结和浩然天下的安宁而做出的牺牲。
6. 最终贡献:力挽天倾的叛徒
蛮荒天下入侵时,崔巉以一洲为一国,打造坚固的战线,率领宝瓶洲抵抗外敌。他与齐静春设局诱贾生一战,并接受齐静春修为,升入十四境。他发动山水颠倒,连接两段剑气长城,阻断妖族退路。战后复盘被认为人妖大战的关键就是宝瓶洲和长城,崔巉当之无愧战功第一。
最终在浩然天下战役中,崔巉散道于天地以抗蛮荒天下天道。凭借事功之法,以利相联山上山下人,成功将妖族阻拦在宝瓶洲外。文圣一脉在这场大战中厥功至伟,力挽天倾者并非史诗传颂的圣贤、神仙,而是文圣合道三洲定乾坤、是崔瀺借力败周密。
崔巉最终得到了文圣一脉和天下人的默默认可,这个看似背叛师门的叛徒,实际上为了天下苍生选择了一条独行不归路,舍己之身换来浩然“山下”的安宁与祥和。他的人生正如青神山夫人评价:“某个剑客的人品极差,但是被那名剑客当作朋友的人,一定可以结交”!
来源:国漫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