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终于大结局,跟原著比改动太大,封腻味根本不是汉奸!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4 14:08 1

摘要:表面上看,家家户户尘埃落定,有人奔赴光明、有人终得团圆。可仔细一想,哪是什么真正的大团圆——有人永远留在了战场,有人彻底疯魔、亲手毁掉至亲,更有人至死都没能等到一句道歉。真正能称得上“善终”的,其实寥寥无几。

谁能想到,《生万物》这部被不少观众誉为“近几年年代剧天花板”的作品,最终竟以一个看似团圆、实则千疮百孔的结局收了尾。

表面上看,家家户户尘埃落定,有人奔赴光明、有人终得团圆。可仔细一想,哪是什么真正的大团圆——有人永远留在了战场,有人彻底疯魔、亲手毁掉至亲,更有人至死都没能等到一句道歉。真正能称得上“善终”的,其实寥寥无几。

和原著那近乎冷酷的笔法一比,剧版的改编明显手下留情了。它没有把人性最粗粝、最阴暗的那一面全部掀开给我们看,反而在缝隙里点起一盏盏小灯,哪怕光芒微弱,也执意要照亮一点什么。

可问题也在这儿:这样的柔光处理,到底是抚慰,还是一种对真实的逃避?

费文典这个角色,前后的转变堪称全剧最大的一波“反转操作”。

前半段,他是观众眼里标准的“负心汉”,软弱摇摆,既对不起绣绣,也辜负了苏苏。弹幕里几乎一片骂声。可谁能料到,大荒年间他带头开粮仓救乡亲,后来又劝费左氏放下执念,最后更毅然从军、战死沙场——一跃成了烈士。

一时间,不少观众眼泪止不住,说他“人设立住了”“终于像个男人”。但如果你翻过原著,就知道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书里的费文典后来当了官、另娶他人,临终却坚持与苏苏合葬,一生活在现实与虚伪的拉扯里。冷静、利己、精于计算,那才是文字深处的费文典。而剧版,则硬是把他从“人性的泥潭”里拽了出来,镀上了一层牺牲者的金光。

费左氏的结局,可能是全剧最让人窒息的一笔。

秦海璐演活了这个被时代与家门捆绑一生的女性。她没有经历原著中那种被侵犯的极致羞辱,却以另一种方式彻底崩塌——费文典战死前寄来那封信,感谢她为家族付出,劝她“放下”。可这封信,偏偏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家道败落、精神依托全失,她疯了。认错孩子、赶走苏苏,最后在一碗毒汤里结束了三个人的生命。

有观众感叹:“没想到是她来完成这个故事的终章。”她没有向外复仇,而是向内毁灭。比起原著中因受辱而报复的刚烈,剧版的处理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塌陷——没有血迹,没有哭喊,却更叫人喘不过气。

要说全剧最让人心疼的,恐怕就是苏苏与郭龟腰这一对。

原著中的郭龟腰又老又痞,苏苏也只是因为寂寞无力才跟他在一起,整体色调灰暗压抑。可到了剧里,他成了热心助人的老实人,两人相濡以沫、真心相爱,甚至还怀了孩子。观众刚觉得“苦尽甘来有点希望了吧”,转头就双双被毒死。

希望燃起又瞬间掐灭——这样的处理太残酷了。苏苏一辈子都想挣脱旧家庭的牢笼,眼看就要触摸到新生活的边,却依然被旧时代吞噬。也难怪弹幕里全是“意难平”“为什么不能对她好一点”。编剧仿佛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那个年代,幸福是何其脆弱。

铁头在剧版里,几乎可说是“被救回来”的角色。

原著中的他一步步黑化:侵犯傻桃、背叛银子,甚至间接害死她,读到最后只剩唏嘘。但剧中的铁头,尽管也有局限和挣扎,却始终向着光走。他成了实实在在的村庄主心骨,带着大家渡荒、抗日、搞生产。不少观众感慨:“这个铁头,才配得上大家的期待。”

他没沦为欲望的奴隶,反而成了能被救赎的典型。看得出,编剧是想借他传递一丝希望:再暗的夜,人也未必一定走向漆黑。

封腻味这条线,则是剧版对原著最明显的“再创作”。

书中他本是农会骨干,却在土改中滥用权力、报复乡绅、霸占女性,最终沦为新的压迫者。剧中则把他彻底改为汉奸——一出场就阔气嚣张、大口吃鸡,背地里却干尽绑架刺杀、拿孩子逼供的勾当。

观众气得直骂“比他爹封四还坏”。最终他被宁可金带队抓获,亲弟弟封没味大义举报,大快人心。

和原著中因阶级斗争迷失的悲剧不同,剧版把他推向了更清晰的“恶”的一边,用民族大义代替了人性模糊地带的纷争。有人说这样改“太直接”,但也确实让观众在乱世中看到了一道清晰的光。

宁可金称得上是全剧“洗”得最白的角色。

他从一个逃亡乡绅,一路成长为抗日英雄——带援军、打鬼子、擒汉奸,俨然成了守护神。原著可不是这样写的:他好赌家暴、活埋贫农,最终随国民党败退台湾,是个彻底被时代吞没的悲剧人物。剧版则把他塑造成了有血性、有担当的正面角色,也因此引来不少“编剧偏心”的调侃。

但必须承认,这样的改动,的确符合大众对“英雄叙事”的期待。烽火乱世,人们总是需要一些确信的符号。

绣绣与父亲宁学祥的和解,可以说是全剧最具争议的一笔。

她自幼被绑架,父亲却舍不得赎金见死不救,自此心结深种。原著里直到宁学祥被乱棍打死,绣绣都没有原谅他,只冷冷说一句“罪有应得”。但剧中,他们在抗日烽火中重新走近,一同经历生死危机,最终相拥和解。

有人看得泪眼模糊,说“亲情终究是亲情”;也有人完全不买账,批评这是“强行团圆”“洗白父权”。而这一争议本身,或许正是编剧想要的效果——原著写的是决绝的现实,剧版则给了一道理想的缝隙。没有谁对谁错,只是选择不同。

大结局播出那晚,社交媒体上也悄悄涌起不少讨论。有人感叹:“这几年能这么认真写群像、做时代的年代剧,真的不多了。”也有人直言:“改得太过光明,反而没了原著的厚度。”

你看,并没有一方能说服另一方。

而或许,这种争论也正是《生万物》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它既没有完全屈服于冰冷的现实,也没有一味涂抹理想主义的温情。而是在人性的灰域里点起一盏灯,允许观众自己去辨光、找路。

它不急于给你答案,而是陪你走一段路。剩下的,你自己想通。

来源:影视热评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