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所有傲骨才子,难寻流水知音者,都会被深深打动

西瓜影视 港台剧 2025-08-24 10:10 5

摘要:在我看过的大部分港片里,充斥着黑帮、喜剧、赌王等等娱乐主题,但是《南海十三郎》,就像是疯癫过后的港片突然认真了起来。看完,真得被感动到了。

我很少看粤语的港剧。但是我第一次看完本片就感动到了!

在我看过的大部分港片里,充斥着黑帮、喜剧、赌王等等娱乐主题,但是《南海十三郎》,就像是疯癫过后的港片突然认真了起来。看完,真得被感动到了。

它好得不像港片。

它用110分钟讲完人的一生,评价直逼《霸王别姬》,我觉得它的剧本跟角色,是超一流水平。内核不差 !

感谢谢君豪——谢君豪有此片可封神!

他是唯一的“南海十三郎”,那种癫狂傲骨已然被他演得深入民心。

他34岁的这部巅峰之作,我到今天才看到。

第一次看他2006年演的《东京审判》,在里边演一个拒绝接受战败的极端分子——北野雄,没演出来的感觉,这个角色谁演都行。那时的谢君豪距离拍十三郎已过了九年。他的巅峰时代已经过去。

也感谢编剧杜国威——这次要记住他的名字,比记住这部剧的导演更长久。

它的叙事手法类似于另外一部杰作《海上钢琴师》,都是一个人讲述另一个人。

十三郎开篇就吊在房梁上,报警说他鞋子被偷了。

他这番话什么意思呢?

有点抽象——英国偷了香港,日本,当然偷了台湾。人只有两只鞋子,都被偷光,当然无法走路了。

说话总像在说剧本的十三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他是一个长得超级儒雅的少爷出身的角色。

他也有自己挚爱的初恋——莉莉小姐。

24岁的吴绮莉,成龙大哥确实审美在线!

她很标致,特别是个头。

兴奋过度的十三郎,跳个舞居然也产生了幻象。

没说的了!公子世无双!

他长衫西服都好看,中西皆宜!

我对你一见倾心……

可爱的十三郎,一直追心上人追到船上去。

天才也最不能免俗的爱上一个漂亮美丽的女人,但这女人与他无缘。

他为了爱情漂洋过海,从广东跑到上海——直到颠沛流离,称得上是个极尽浪漫的人。

看他好不容易回家,和老爹聚在一起的场景,我瞬间想起了《武状元苏乞儿》——太有周星星的味道了!为了女人落魄,老爹总是特别理解,这才是英雄啊!

可做爹的总会心疼儿子,所以老爹劝他:

爱情放出去容易,收回来难,应该量力而行啊……

儿子表面点头,其实这才是他最不愿意接受的!

安顿下来的十三郎很快得了贵人,名角薛觉先,专程来家里拜访,专程唱了一段十三郎写的剧本——这是天大的面子了。

我这个时候才看明白——《南海十三郎》讲的是编剧的故事。

谢君豪凝神听曲的几个镜头确有些神似张国荣,演得很有味道。

据说,97年台湾金马奖,谢君豪凭此片夺得金马影帝,PK掉了同样入围的张国荣。

无人提出异议。虽然我也喜欢张国荣,但这个奖的确要属于谢君豪。这部电影对他的影响不亚于《霸王别姬》对张国荣的影响,两个都是绝世人才。

这眼神演的真好!佩服谢君豪在影片中的表演!

之所以他和名角能合作得来,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志趣——都看得透,不会为了钱而创作。得益于此,十三郎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几次重看这段,都感到谢君豪在这部电影的确是神演!几乎没有演的痕迹,无论是在得意、落魄、疯癫等各种状态下的呈现,整个人物都是气贯长虹,水到渠成!比同年张国荣在《春光乍泄》的表演的确要优秀!

十三郎说词速度太快,记录的人跟不上,都被他毫不客气地骂跑了。

——天才总免不了恃才傲物,如果不恃才傲物,天才还有什么当头呢?你很难要求天才不狂妄、不高傲,因为狂妄和高傲就是他们天才的一部分!

再回到说书人——说着说着,就进了监狱。岂料,连警察也被吸引得过来听。

——每段粤剧都是对某个角色人生故事的浓缩,剧情收放非常自然。

十三郎和唐涤生里面的唱段欣赏不来——唱段太多了,完全不懂得如何欣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真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唐涤生是历史上的名编剧。演员潘灿良,非常有复古气质,还有几分像谢霆锋。

这应该是十三郎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师徒编剧,二人共创了戏曲盛世。

十三郎是一个好师傅,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只不过,当代的观众可以说不是文盲了,但都是娱乐教、消费派的教徒,谁还关注人文和艺术的本源呢?

理论是很好的,但是现在的创作已在迅速低俗化了。

况且,以前的电影是编剧的电影,编剧永远是人名表的第一位,所以人们看戏就能记住编剧和主角。

现在不是。现在第一位是出品人,然后是制片人,然后是导演和领衔主演,所以都不记得编剧——时代变了!

现在编剧地位低,碰到强势的导演,编剧干脆就是摆设。

文章有价这一段,又看得让人热血澎湃。

感人肺腑的台词!说到这里两人眼睛都亮了。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确实会让世人一代代记住,作者死但名声永存!

这其实是对中国历代文人理想的一种延续吧,又是古代文人一直尊崇并以此为荣的标志之一。

作为创作者,肯定是想自己的作品得到欣赏,有追求的创作者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后人铭记,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南海十三郎和唐涤生都是有艺术追求的人,他们对编剧艺术的目标不仅是卖座这么简单,而是赋予了文以载道、教化的艺术理想。

比起物质,他们更看重精神上的价值。

这二人谁能料到,故事的结局就是唐涤生英年早逝、十三郎半疯半醒晚年落魄?

这里师徒二人的对话就是在深化他们的性格,为他们的结局铺垫。从编剧的角度讲,这样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本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国难当头,在日本攻占广州之际,师父不惜放狠话赶徒弟去香港。

为什么如此不讲人情呢?

应该是从唐涤生讲文章有价那里开始——十三郎就感觉到自己或许才华比徒弟厉害,但心气完全不如徒弟!

你懂什么,阿唐的前途不可限量,跟着我,能有什么作为,我不配做他的师傅……

这些可爱真诚而古朴的品质,都是久远的东西了……

十三郎去了大后方,写慰劳军的剧本。

这段“大腿舞”酷似《三毛从军记》里的慰问团,所以不再感到吃惊——某种程度上,我们也需要“大腿舞”那种,但是这东西就像零食一样,不能把薯片当正餐来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应该就是伟光正。

但是无用,十三郎写的戏,观众都跑光了,都跑去看大腿舞了。

你想不负心中那份赤诚?战区劳军时还想对信仰坚守?

只剩一声叹息!

乌烟瘴气之风侵袭着士兵,十三郎大打出手,每一拳,伴着每一句破口大骂的话。

我们需要这种呐喊!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那么正气坦荡——他有他思想陈旧的一面,但不可否认,这种人就是中国的脊梁。佩服这种人,不枉此生!

混沌的人世没有安放他的地方,他的情和他的才太出众了,大部分的庸人无法理解。打完架,没人再找他写剧本。除了亲戚梅仙还想到他,给他提供一次机会。

但是,他很快发现他写好的剧本被改了,反应非常激烈。

好编剧都会有这反应的。

剧本,剧之根本!

落魄中他想回家,居然再遇初恋。

重逢的时候,初恋比初遇还美,还迷人。

这段戏的每个片段都很戳人:莉莉已经不再认得十三郎。她嫁的外国老公,拿他当要饭的,甩了一沓钱,命令服务生打发他走。

老公给服务生的钞票,这是转交的赔偿医药费,却被服务生私下占有,揣进裤兜那一个特写,真绝了!

奴性的嘴脸与欺软怕硬、逢场作戏演绎到位!这片子一点也不粗糙啊!

爱而不得的爱,使十三郎大受刺激。最终为爱情跳了火车,导致疯癫。

影片的风格就是喜笑怒骂型的,一切为了配合主角的痴狂状态。

战争平息之后,社会金钱利益之风盛行,来到香港的十三郎越发处于困境,国家的苦难更加剧了他的不幸。

为什么十三郎不肯留下来呢?

因为薛觉先见到沦为乞丐的十三郎之时,也难以掩饰厌恶之情!

他只是对往日时光仍存追忆之情,对作品的欣赏远大于十三郎本人。

所以十三郎不可能继续对薛觉先做回本我。

他宁愿选择和小乞丐一起。

说书的应该就是那个小乞丐。

小乞丐看到了这幅白纸画时,居然就看到了里边的雪山,看到了凤凰,还看到了融化等等。

这也是十三郎在潦倒的時候难得觅到的知音。

这幅《雪山白凤凰》究竟什么意思呢?

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个“空”字,白纸上的白雪山,白雪山上的白凤凰,那就是什么也没有,或者说什么也看不到,雪山白凤凰应该是人生如梦的一个意象。

考虑到这部剧讲的就是编剧的故事,这幅画讲的也许是编剧的艺术——好的编剧,不需要太多景去堆砌,而是应该适当留白,好让观者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想象力才是编剧的核心,才是创意的根本。

也许世间曾经有许多十三郎这样的雪山白凤凰,只是最后被时事锉磨为庸人。而他,以疯癫来保全自己的精神。

演到他和唐涤生的这段连词,真令人痛彻心扉。

唐涤生对沦为乞丐的十三郎毫不嫌弃,称其为师傅,并且称伯牙子期!

从观影过程看,十三郎唯一清醒的时光就是重逢唐涤生之时。

这段师徒相见、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五味杂陈!

当世界都抛弃他的时候,遇到唯一理解他,懂他的知音,十三郎那种想要逃跑又念念不舍的心态展露无遗。

本来师徒相遇,可能会重新燃起十三郎的戏曲创作和人生,阿唐却在当晚逝世。

十三郎大放悲声。

知音竟此昙花一现。

这是天妒英才,造化弄人!

出了疯人院的十三郎心念俱灰,他拒绝信基督,拒绝得长生。

回首望望疯人院里的这群天使——疯子即天才,天才即疯子。

对待天才需要保护。不懂得保护天才的时代注定没有天才——因为天才往往不屑于保护自己。

十三郎在寺庙栖身当了导游。这段主仆相对,又是万般滋味。

算起来,前边的名角、徒弟、瞎眼的仆人,都是有情有义的人。

这几个镜头据说被剪了。因为太敏感。

真是用心啊!

十三郎对自己剧本是那么坚持,对比此片上映,却仍避免不了一剪梅,真是别样致敬!

老爹当年英明,趁政权还没稳定下来赶快安排十三郎上车上船,晚了就跟他老爹一个结局……

可是跑到外边又如何呢?

十三郎还是正常人的生活都过不上。

得知父亲去世后的他哀恸欲绝,一切都不重要了,他最终选择还是走向了自由,流离于街头。

时代太多荒诞,十三郎无疑是敏锐的,他无法摆脱这一切痛苦,以至沉沦。

我们真比不得十三郎的硬气,在饿肚子的时候应该还是会妥协——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流浪的勇气。

包括张国荣,他能演得十二少,却不一定能演餐风露宿的叫花子。落魄街头不是人人都能演得好的。

不管怎么样,总之他是个天才。

不过,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早死;二是疯了,悲剧收场。

这是说书人的总结。

故事主题既简单又深刻(参考说书人的最后一句话):

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

我有很多年(包括现在),也不想与世俗妥协,似乎跟十三郎一样很孤傲。但是,“不想”跟“不会”,是截然不同的!

我终究也只是滞留在“不想”。

十三郎的结局就是死亡。类似《红楼梦》白茫茫一切真干净......

这一幕很惨。家园失,亲友散。真正是人生的大悲恸!

可怎么生活才是对的呢?

委屈求全以求自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无论如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吧。

雪山白凤凰的画儿,盖上了十三郎的脸。

我一个人终于忍不住哽咽抽泣起来——莫名的心酸,说不清道不明。那满心的悲恸是从来不曾有过的。这许久来,也没有这么伤怀过!

——人的死亡不可怕,也不一定不是圆满。可怕的是,悲剧的是生不如死,魂魄无所依。

所以对于十三郎来说,死亡其实也没什么,魂飞魄散,才是最好的结果。

这个片子就是失意人的悲歌吧,是有这么一群人,是时代也好是性格也罢,确确实实一腔热血涂在了地上,那种失意落寞!

你可以说他们固执傲慢,不通情理,自作自受,可这片子本来就不是在讲理性,而是在讲一种情绪。

我完全能感受到导演想传达的这种情绪,确实让人唏嘘。

这是说书人在说自己,其实应该是本部编剧在说自己吧……

结局拍得好!

说书人走出警局,居然又遇上十三郎!

梦中似是故人来?世间仍然有十三郎那样的人?

亦或是,凤凰浴火重生了?

这只是一种美好愿望,但是感染力太强了!

“十三郎”配合行人匆匆赶路,说书人紧紧追随过去……

是个非常有力的结尾,余韵悠长。

献给全港编剧共勉!

希望所有的香港编剧都好好看看,哪怕不好意思,现在编剧让你失望了。

其实,惟有《南海十三郎》可以担此共勉!或者是,它是献给所有曲高和寡的人,献给所有傲骨才子,难寻流水知音者共勉!我相信,所有满怀梦想、想要施展才华、有所作为、而不甘于平庸的人,都会有所共鸣,并被深深打动!

来源:在影视的边缘行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