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实的日军,究竟是什么样子——你会不会也被电视剧里的桥段“教育”得深信不疑?比如包子里藏手雷,一甩手就能炸死一排鬼子;又或是游击队员挥拳就能生撕敌军,衣服干净得像刚洗过,头发一根不乱。可现实总是拿生命和眼泪来做代价——烟火过后,谁还顾得上发型和整洁?咱们总说“
真实的日军,究竟是什么样子——你会不会也被电视剧里的桥段“教育”得深信不疑?比如包子里藏手雷,一甩手就能炸死一排鬼子;又或是游击队员挥拳就能生撕敌军,衣服干净得像刚洗过,头发一根不乱。可现实总是拿生命和眼泪来做代价——烟火过后,谁还顾得上发型和整洁?咱们总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最苦的,往往就是平头百姓和无数无名的年轻兵。
话说回来,其实很多人对那场战争印象都停在一堆泛黄的史书和影视剧里。可真实的日军——穿得整齐划一,眼神里透着一股不讲情面的劲头,远比想象中要强横。谁能想到,在咱们家门口,他们竟站得那么理直气壮?我曾翻过那一组彩色照片,关东军在野外工事前,一只只日本军犬扯着皮带,和士兵一样紧张。你能感受到那分肃杀。脚下是厚实的军靴,一排排带着棉帽的人,把脸埋进毛领子里,冷风刮过也纹丝不乱。
跟家里的老人口中“老鬼子凶悍得很”一模一样。他们的装备,就算放在今天,也让人挑不出多少毛病。头盔、手套、棉衣,每一样都规整干净。你如果碰到日军指挥官站在屋脊上,手里掐着军刀,半跪着往前望,背后是发亮的刺刀——满满一股自信,好像胜利理所当然。就连那一只只跟着的军犬,嘴角都在泛着白沫,狠得不像话。
再说他们的坦克。坦白讲,日军那玩意在大国眼里算不上什么钢铁巨兽,体积小巧到能拐进弄堂,但在中国,仍像猛兽出笼。照片里有一辆坦克,身上画着花花绿绿的油漆,你或许第一眼会觉得“稚气”,可这东西碾过的土地,没人能挡得住。那些年,我们忙着后撤补给,人家就在城头上一边挥手,一边喊叫,活脱脱一副看低世界的神情。
我始终记得一组画面:日军医务兵穿梭在阵地,每个人动作麻利得像舞蹈演员,女人柔弱的身姿也让人觉得透着一股坚决。好像经过多少训练,也不过是为了把侵略的战车开得更远一些。他们一边救自己的兵,一边也在逼着我们流更多的血。什么气球侦察、远程坐标,一步步压得中国军队喘不过气来。有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的热气球从自己头顶慢悠悠升起,连打都打不到。
这些外来兵,虽然也有他们的畏惧和脆弱,如同照片里胸前背着骨灰盒的日本士兵。那一个盒子,说不定里面装着兄弟、战友,甚至是遥远家乡的亲人。我常想,站在枪林弹雨中的他们,会不会一瞬间也咬紧牙关想家?只是战争没有选择,活着成了豪赌。只不过这场赌局,不是他们挑的,却让我们陪着流血。
还有那一幕,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日本士兵命令中国女人当众唱曲,二胡的断续,掩不住眼睛里的羞辱和愤怒。有人说,战争只是国家与国家的博弈。但实际上,背锅的总是最普通的人。你以为电视剧里“手撕鬼子”看得过瘾,现实没那么神奇。大部分兵勇挨饿挨冻,还得面对装备差距,能赢下一仗,全靠命硬。
坦克穿过浮桥,河堤边是一群正在补给的日本兵,眼里尽是算计和警觉。时常想,那些身影后面,是多少中国劳工在修桥搭路?他们哈着气,把衣服裹得严严实实,仍挡不住骨头里的寒意。说到底,日本也就这么点地方,却要吃下中国这样的大肥肉——按理说会撑破肚皮,实际吃进嘴里的鲜血和苦难,却是中国人自己的。
再来看他们攻城的样子。兵士推着曲臂重炮,几个壮劳力吭哧吭哧地逼着它上阵。长城、华北,哪里有防线他们都得过。他们排成列打战,谁也不掉队。有人说,直到珍珠港挨了美军那记闷棍后,日本才把精锐抽了部分走。中国战场才算有了一线喘息。否则八年抗战是否会更惨,谁记得清?
说到这里,想起熟人嘴里那些“电视剧里的日军,一碰就碎,咱也能鼓掌大笑”,但那都是编剧给的意淫罢了。实际上,当年我军的装备紧缺到什么程度?一挺重机枪得几个人共用,子弹紧锁弹匣里,生怕打不完。可镜头里,主角抱着机枪冲锋就像玩具,不怕烧膛不怕卡壳。看得人憋屈,也只能一笑了之。
战争结束后,有人试图原谅日本,觉得“那是上一代的事”。可那些被烧死强暴、被拿去刺刀练手的平民死难者、抗战牺牲的无数年轻人,谁又替他们答应原谅?我们无法替他们决定,只能替他们记着。日军有他们的制度、有他们被洗脑的忠诚,可他们的每一脚,每一次枪响,都叫中国人的骨头和血写进了这段历史。
许多年后,有一张照片,两名中国孩子被日本军官拉进镜头,装作“共荣圈的样板”,孩子的脸上——一个战战兢兢要哭出来,另一个强作镇定。其实谁都明白,这里面包着的,是他们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
我们常说,电视剧该有热血,但历史更该有敬畏。手里能捧茶看剧,可别忘了,八年抗战,给国家烙下的伤、给老百姓留下的泪,没有哪个剧能还原得尽。你说,今天的我们,该怎么看待日军?能不能原谅?怕是每个人心里,都答不上来。但有一点没变——你能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安心活着,不是理所应当,是无数人用命换来的。
这些话,算是一把唠叨,也许激动,也许沉重。你怎么看?留下你的想法吧——这段记忆,不该只在书上、镜头里活着。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