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以为这是部带有批判色彩的轻喜剧,没想到却越看越扎心——剧中那些官场困境:上级拍脑袋定指标、各部门踢皮球、老实人背锅、没资源却要创造奇迹……种种扎心场景,不就是地产职场的司空见惯的吗?
今年夏天,岭南的荔枝因为一部剧而备受关注。
一边吃荔枝,一边追《长安的荔枝》成为最近很多人下班后的状态。
本以为这是部带有批判色彩的轻喜剧,没想到却越看越扎心——剧中那些官场困境:上级拍脑袋定指标、各部门踢皮球、老实人背锅、没资源却要创造奇迹……种种扎心场景,不就是地产职场的司空见惯的吗?
老实人李善德
职场“背锅侠”的代名词
李善德本是上林署的一名小吏,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好不容易凑够首付借上贷款买上了房,本以为生活有了点点盼头,却在没多久就稀里糊涂接了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的苦差。
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岭南距长安五千里远,想要完成任务几乎不可能。这个烫手山芋,被踢了一圈皮球之后,最终落在没背景又不懂得巴结上司的李善德头上。
李善德,就是职场上那个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背锅侠”。
早在明源君刚入行的时候,就听地产圈一位老前辈说过,在房企,最好不要让人贴上技术专家的标签,这对个人发展不利。
为啥?因为房地产本身不是个技术驱动的行业,而是资源整合行业,技术派往往不如管理派的路子宽。技术派给人的印象通常是专业、敬业、耿直,说得难听点,有点一根筋。不懂得左右逢源,也不懂得圆滑世故。
这不就是当代“李善德”?同事和上司夸你博学多才,老成稳重,但升职加薪轮不到你,有锅要背的时候却少不了你。
不过,话说回来,转运送新鲜荔枝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最终还是让李善德做成了。技术派虽然混得一般,但却能成事。就像做地产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管得最好的,通常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人,偏偏是那种只懂得用笨办法的人。
领导一张嘴
下属跑断腿
圣人金口一开,想要吃岭南荔枝,就把底下的人折腾得人仰马翻。大家知道,这个想法太不现实,可就是没人敢提醒一下他。
正如鱼承恩所说的,“圣人口含天宪,他说什么,咱们做臣子的只有应承的份,你提醒他,莫不是,你比圣人还聪明?”
职场的领导们,虽然不像圣人那样至高无上,却也有存在那种只懂发号施令,不顾现实是否可行的人。
“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我只要个结果”。这类话,地产人恐怕没少听过。
给营销定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达不成就下课。逼得大家不得不想办法粉饰数据,甚至自掏腰包请“群演”。
工程规范要求“混凝土养护7天才能拆模”,为了赶预售节点,项目团队只能咬着牙让工人“提前三天拆”,风险隐患自己兜……
还有那种“带不动”的领导,只听得追捧,听不得劝告。对于这种领导,能留任身边的人自然也是懂得察言观色的老油条。
典型如剧中的赵辛民,明明心里想的是“刺史府上下,全靠我一人”,却时刻不忘把“刺史高明”挂在嘴边。绝对不跟领导过不去,坚决不抢领导的风头。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向上管理”,你可能觉得他太过虚伪,但不妨碍他“活”到最后。
跨部门协作
一个待解的千年难题
李善德在执行荔枝运送任务时,需要与多个部门协作,如户部、兵部、驿站等。然而,跨部门协作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推诿扯皮是常态,工作开展阻力重重……
对于地产人来说,李善德的遭遇无不感同身受。
地产项目开发,正是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的过程,开发、设计、工程、成本、招采、营销……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KPI,都有自己的节点,看似目标一致,实则各有各的算盘。设计想要效果好,工程想要易施工,成本想要少花钱,营销当然是希望项目好价格低……大家各有各的考虑,夹在其中的人无不心累的。
打个比方吧,房企都说要卷产品,也做创新,但当一个新工艺摆在面前的时候,成本担心会增加成本;设计担心无法保障结构、外观、功能和施工;运营担心节点达成;领导问,你如何保障安全和质量……
都说屁股决定脑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跨部门协作,如何寻求利益平衡点,如何打破部门墙?这在李善德时代是个难题,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亦如此。
“流程是死的,人是活的”
为了把鲜荔枝运到长安,李善德翻遍了《齐民要术》,试了“竹筒密封”“冰窖降温”“分枝水陆法”等方法,最后发现,所有“标准流程”都在说“荔枝离枝三日即黑”。
按照常规的流程,绝对没法把新鲜荔枝送到长安。但如果愿意给各个部门足够的“辛苦费”,就能让船队昼夜兼程,缩短运输时间。所有“制度规范”都在卡“跨州调役”,但如果给驿站吏员许诺“升职名额”,就能让快马一天多跑两百里。“流程是死的,人是活的”。流程叫你必须奉公守法,而现实却逼你偭规越矩。
比如找供应商的时候,领导总是嫌这家资质达不到要求,那家报价高了,挑来挑去,最终找了家综合条件最差的——只因为那是集团某个领导打过招呼的。
“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干得好的,往往不如说得好的
李善德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完成荔枝的运送任务,本以为从此仕途无量,却因不通人情世故,不懂阿谀奉承,得罪了权贵,最终被流放岭南。
而掌握话语权的右相和鱼常侍,仅凭三言两语就轻松抹去李善德的付出,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
这种怪现象,在地产职场也是司空见惯。那些卖力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因为没有话语权,或者不善邀功而被忽略。
成功的光环,只属于掌握话语权和善做PPT的人。
就像李善德最后说的:“我原以为,只要算得精、做得对,就能活下来。可这长安城,最不缺的就是‘正确’的人。”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