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谍战剧《渗透》中有很多角色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长得像白展堂的“店小二”许忠义,长得像谢若林的“齐公子”齐思远,长得像松井大佐的“老大”陈明,唯一的遗憾,就是没看见我们更熟悉的吴敬中——按时间推算,那时候军统(保密局)东北区的区长,就是后来成为保密局天津站站
谍战剧《渗透》中有很多角色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长得像白展堂的“店小二”许忠义,长得像谢若林的“齐公子”齐思远,长得像松井大佐的“老大”陈明,唯一的遗憾,就是没看见我们更熟悉的吴敬中——按时间推算,那时候军统(保密局)东北区的区长,就是后来成为保密局天津站站长的吴敬中(原名吴景中)。
军统在东北的特务系统,就是文强在抗战胜利后重建的,以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代参谋长身份被俘的文强,在“渗透故事”发生的那段时间,是军统东北办事处处长兼东北保安司令部督察处处长、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军衔中将。
文强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一百三十辑发表了一篇《我在东北的特务活动》,还由其他人整理出版了《文强口述自传》,我们看文强回忆录就会惊喜地发现:《渗透》里的许多情节居然都是真的,其中有好几个人的名字不但很有意思,而且能跟历史人物对上号。
文强当然不是李维恭的历史原型,因为文强真是李维恭的历史原型,那么“齐公子”的背景也比不过他,许忠义跟他玩心眼儿,也会被活活玩儿死。
吴敬中当然也不是李维恭的历史原型,因为吴敬中要是李维恭历史原型的话,不但会把陈明和于秀凝哄得团团转,而且也不会对许忠义下死手。
我们看文强回忆录,就会发现军统东北办事处就是后来的东北区,这个机构与东北保安司令部督察处、东北行营督察处是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真正的一把手就是文强,他的三个副手就是副主任(或副处长)分别是陈旭东、陈仙洲、王力。
一把手是中将军衔,二把手是少将,除了这四个将军级特务,还有八个上校,那就是秘书、督察、军法官、人事科长、情报科长、总务科长、电讯科长、督察大队大队长。
蒋系特务系统的“秘书”跟其他单位的不同,权力大得离谱,比如军统局实际的二号人物,后来成为一号人物的郑介民(军统局最后一任正局长、保密局首任正局长),晋升局长之前就是主任秘书,保密局第二任局长毛人凤是“代理主任秘书”,反倒是那时候的“书记”地位不高,就是负责文件记录或负责缮写的人员,书记官能算中层干部,书记员就是职员了。
“齐大队长”在《渗透》中很嚣张也是正常的,因为在整个督察处,就数他人多势众兵强马壮:“督察大队又叫警卫大队,设大队长一人(上校),队长三人(编为一、二、三中队,阶级为中、少校),队员二百人,军士级及准尉级待遇,多具有高小到初中的文化程度。”
看了文强回忆录中的机构设置及人员名单,我们就不会为李维恭挂两颗将星而奇怪了——军统是有很多中将的,这一点笔者不止一次写过,还列过名单,文强也是在抗战胜利后就晋升了中将,而且他还是蒋系进入东北的第一个中将。
李维恭之死,一方面是被五个“学生”挤兑得生无可恋,另一方面也是被陈诚骂得无地自容,这倒是跟文强的经历有些相似:文强杜聿明、熊式辉(前东北行营主任)一系的人,还是戴笠的密友,这两个身份,注定他不为陈诚所容,随陈诚来到东北的国防部第二厅国际情报处处长叶楠暗中告诉文强,说陈诚抓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外事处处长、日俘管理处处长李修业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了!
文强见势不妙,也不肯坐以待毙,就通过程潜的关系调往长沙绥署,已经升任军统局正局长的郑介民还给他保留了一个“军统局设计委员会的中将委员”的头衔。
文强走掉了,督察处交由王力掌管,能跟电视剧《渗透》中陈兴洲、陈明对得上号的陈仙洲和陈旭东,也纷纷另谋高就:陈仙洲先去了天津,当了军统(保密局)天津站站长,陈旭东也离开督察处,当了军统东北区副区长(郑区长就是吴景中)。
陈旭东字昶新,文强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过他,这个人并不算很坏,在东北军的时候有“福尔摩斯”之称,抗战期间担任“军统局东北特别情报站站长”期间,确实没少干活,抗战胜利后的陈旭东对打内战和当特务抓人,都很不感兴趣,但也没有在抢夺逃跑机票时被人打伤或打死,我们在1975年最后一批特赦战犯名单中还能找到他的名字:“陈旭东,东北区少将副区长; 周养浩,西南特区少将副区长。”
在最后一批特赦名单上,不但有东北行营督察处副处长、军统(保密局)东北区副区长陈旭东,还有他的“老长官”文强,沈醉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见过他们:“我在战犯管理所和监狱见到过的熟人便有不少,外勤区站长等就更多了,如文强、章微寒、董士立、徐宗尧、邢森洲、岳烛远、黄毅夫、饶林、沈觐康、王乐坡、程浚、马策、毛宗亮、王一心、刘非、李俊才、陈旭东、刘茂欣、陈达、李人士、徐梦秋、袁晓轩、薛仁安、徐晋元、郭宗尧、曾坚、蔡慎初、李汉元、廖宗泽、何际元、东方白等数以百计的军统骨干分子。”
我们细看文强回忆录,就会发现即使把他当成李维恭的历史原型之一,也不是不可以的,因为有些事情确实是文强做的,至少他是参与了:“1946年12月至1947年1月前后,全国爆发了爱国学生运动,也就很快地传播到了东北地区。我曾会同长官部参谋赵家骧、沈阳市警备代司令彭璧生、宪兵第十六团团长沙靖等几度密商,决定采取所谓‘釜底抽薪’之策。我在这些破坏镇压爱国学生运动中,曾亲自传达执行命令,派沈阳警备司令部督察处处长沈忠毅率领大批特务爪牙,会同有关部门在东北大学进行侦察和搜捕,将为首的学生领袖速捕了五六人送交警备司令部继续侦审和囚禁。”
沙靖、沈忠毅,这两个名字,大家看着肯定很熟悉,但我们就不能说沈忠毅就是许忠义的历史原型,更不能将沈忠毅抓学生和许忠义保护学生混为一谈。
文强的“釜底抽薪之策”,自然就是收买和分化瓦解,而且也确实在沈在长春和天津抓捕了五六个地下党,其中一个叫刘甲樱的女性,其父亲刘承烈也是一个不小的人物(清朝秀才、兴中会、同盟会会员),父女二人被捕后,直到老蒋下野、国共和谈时才被释放。
熟悉的名字,真实的故事,看起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并非虚言,谍战剧取材于史料更是毋庸置疑,我们看曾经的中将特务文强的回忆录,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疑点,比如李维恭的历史原型是文强还是吴敬中,或者是不是这两人性格、经历各取一部分塑造而成,我们一时间还真难以下结论。
真实的谍战,可能比电视剧演的更惊险也更残酷,文强、沈醉、徐远举等将军级特务回忆录中的“军统酷刑”,如果如实展现出来,那就不适合很多人观看了,所以咱们只能结合特务回忆录来找剧中人的历史原型,这也是一种重温历史,同时还能引发一些思考:如果李维恭和《特赦1959》中刘安国的历史原型都是文强,那么许忠义顾雨菲陈明于秀凝等人能斗过他吗?如果当时督察处(室)的处长(主任)是吴敬中,他又会如何对付齐公子和许忠义?
来源:半壶老酒半支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