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短剧在海外市场掀起热潮,这一文化现象正逐渐颠覆人们对欧美影视剧的传统认知。曾经被视为过时套路的“契约婚姻”、“先婚后爱”等剧情元素,如今却在欧美日韩的部分观众群体中大行其道。这类短剧往往以男主角从冷漠到痴迷的情感转变,以及女主角从被动到独立的成长历程为主线
中国短剧在海外市场掀起热潮,这一文化现象正逐渐颠覆人们对欧美影视剧的传统认知。曾经被视为过时套路的“契约婚姻”、“先婚后爱”等剧情元素,如今却在欧美日韩的部分观众群体中大行其道。这类短剧往往以男主角从冷漠到痴迷的情感转变,以及女主角从被动到独立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再穿插恶毒女配的阻挠和商业对手的阴谋,尽管情节同质化备受诟病,但其出海赛道却展现出了巨大的商业潜力。
据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短剧应用内收入达到约7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近4倍,下载量也实现了6.2倍的增长。ReelShort和DramaBox等平台作为先行者继续引领市场,而新兴玩家如DramaWave、NetShort和FlickReels也迅速崛起。然而,这一市场远未触及天花板,全球短剧渗透率仅在5%~10%之间,相较于国内市场60%的渗透率,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短剧出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题材的同质化导致抄袭泛滥,即便是头部平台ReelShort也深陷争议。内容瓶颈限制了用户增长,高昂的推广成本让平台陷入“花钱买吆喝”的困境。在“霸总”题材内部,“内卷”现象严重,不少小平台已经出局。然而,主攻北美市场的窝剧文化创意总监Saber_Z认为,海外短剧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各平台正积极拓展用户,提升用户粘性和下载量是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短剧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并非意味着中国影视文化的全面征服。相反,它填补了欧美下沉市场的内容消费空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体化内容消费和审美趣味愈发重要,中国短剧以其低成本、高效量产的特点,满足了部分欧美受众的特定观影需求。尤其是在北美,短剧的主要受众是40-60岁的家庭主妇,以及墨西哥裔、拉丁裔女性。她们对奈飞、Hulu等平台的高品质剧集不感兴趣,而TikTok提供的内容又缺乏剧情深度,中国短剧恰好为她们提供了情绪价值和排解生活压力的渠道。
然而,短剧出海也面临着题材单一的问题。在海外,最为风靡的短剧题材是“霸道总裁”,这与国内短剧多元丰富的类型形成鲜明对比。海外短剧平台为了规避风险和收益最大化,纷纷扎堆霸总赛道。但过分单一的题材导致新鲜感缺失,用户增长疲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平台开始尝试在霸总赛道内部进行精细化创新,如融入狼人元素、重生打脸等套路,但效果有限。同时,由于短剧创作团队对海外热点新闻、社会文化的陌生,导致题材创作受限。
不过,其他故事类型仍有开拓空间。最近,在欧美日本等多个市场,“后悔流”短剧表现不俗。这类短剧以女主重生或死后被追忆为情节主线,满足了年长女性受众对爱情关系中牺牲获得回报的想象。针对海外中老年群体的“银发题材”短剧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杭州掌玩网络旗下的FlickReels聚焦于中老年玛丽苏甜宠题材,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累计收入超过2亿元。
在日本市场,中老年群体同样具有巨大潜力。由于社会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在职场和情感上的需求被短剧所捕捉并呈现。周数据显示,登顶的两部短剧皆为国产银发题材的译制剧,迎合了日本老年人的真实情感需求。专注于日本市场的Ekflash JP导演汪小溪表示,日本短剧市场目前以大小姐题材的打脸剧为主,自制实拍剧较少,但日本人有良好的付费习惯,需要长线经营以培养观剧习惯。
海外男频题材短剧也处于探索阶段。北美男性观众占比逐渐上升,男频爽剧与中国赘婿、歪嘴战神短剧的核心逻辑相似,但会套上当地人更接受的叙事外壳进行本土化处理。中国短剧正试图通过多元化题材的探索,成为撩动全世界用户情感的全球性产品。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