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为何让老十四当大将军王,又圈禁老十三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11 21:49 2

摘要: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后,康熙为避免夺嫡之争愈演愈烈,特意将东宫太子一位虚悬,可为何收到传尔丹六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康熙却要在诸皇子中选一人出任大将军王,持黄钺节秉天子剑平定西北。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段特殊的剧情——

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后,康熙为避免夺嫡之争愈演愈烈,特意将东宫太子一位虚悬,可为何收到传尔丹六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康熙却要在诸皇子中选一人出任大将军王,持黄钺节秉天子剑平定西北。

要知道,平定西北并一定需要皇子亲征,而这种安排却会激化皇子间的夺嫡暗斗,既如此,康熙为何还会做出这种决定,难道仅是为了防止八爷党出手干预西北的战场吗?

而且根据剧情的发展,此时康熙也已经默定老四为继位人,难道康熙就没考虑到让老十四掌握西北的兵权,会增加老四继位的难度吗?

同时,传尔丹兵败之后,在八爷府所开的那场内部会议上,老八又为何要当场说出那番对圣意的揣摩:

“不管是谁当这个大将军王,他就是皇阿玛的继位人。”

难道老八就是想以势压人,逼着不敢自绝于八爷党的老十四放弃竞选吗?

而事后如愿出任大将军王的老十四,难道就没想过在如此关键时刻“西出阳关”,会失去地利的优势吗?

这篇文章就将以二月河的原著《雍正皇帝》为基础,为大家还原这场竞选大戏中的种种博弈与算计,其中不仅包括上述的隐情,还涉及到老十三被圈禁的另一个真相。

与电视剧《雍正王朝》略有不同,在二月河的原著中,老八和老十四并不是同一时间得知传尔丹战败的。

准确来说,老八得知这个消息的时间要比主管兵部的老十四还要早得多。

在原著中,正在兵部当值的老十四一收到西北兵败的战报,一面叫新任兵部侍郎鄂尔泰前去向康熙汇报,一面急匆匆赶去八爷府报信,打算争取到老八等人的支持拿到西北的兵权。

然而令老十四没有想到的是,他刚进八爷府,老八等人却早已在府内庆祝起了西北的战败。

表面看起来,这一时间先后上的差别并不能说明什么,但若是基于接下来的事情发展,这其中的先后又好像间接证实了很多事,包括老八预谋已久的算计。

原本老十四匆匆赶去八爷府,是计划来一手“以退为进”的——先做足姿态保老八带兵,等到老八“贤病发作”再顺水推舟。

孰料,老八不仅先他一步得知了兵败的战报,还在他没开口之前直接点明了“兵败与兵权”的关系,甚至当场又下了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定论:

见老八竟把西北的兵权与未来的皇位捆绑在了一块,还要拱手相让,一瞬间老十四心里满是憋屈与愤懑。

但为了不自绝于八爷党,只好强忍着心中的怒意不断自贬,又再三表态自己绝无夺嫡之心,愿全力助老八上位。

那天的会议,直到康熙派人传令急召老十四进宫这才被迫终止,而定下的基调则是力荐老八出任大将军王,若老八出师不利再由老十四顶上。

可诡异的是,老十四前脚刚离开八爷府,后脚老八却跟在场的鄂伦岱说了一段极其特殊的话,老八不仅笃定地告诉鄂伦岱老十四必然会当大将军王,还要求他随老十四出征西北。

到此问题来了——

既然老八清楚大将军王必然会落到老十四的头上,又何必当场说出西北兵权决定着未来皇位的那番话呢?尤其是根据种种线索,西北传尔丹的兵败也与老八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老八明知道自己争不过老十四,为何还要搞出这些小动作呢?

其实,这就是老八为夺嫡所做的谋划,甚至可以说是对老十四的算计。

当年,老八在竞选太子一事上失利之后,看似康熙并没有对八爷党下狠手,可暗中却用“帝王心术”狠狠摆了老八一道。

康熙之所以一边严词申饬老八,一边又提拔份属八爷党的老十四主管兵部,其目的便是想在八爷党的内部再“立”一个山头,利用老十四这个“党中之党”来分化老八麾下的势力。

而老八暗中谋划西北的兵败,就是想找个机会将老十四撵出京城,避免老十四在京做大做强。

至于老八为何会当众说出那个“兵权决定皇权”的论断,也不是想以此来逼老十四放弃竞争,反倒是为了卸掉老十四心底的提防。

毕竟远去西北虽然能手握兵权,可远离京城同样有可能让夺嫡对手“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其中的利弊得失老十四不可能不想,一旦老八明确摆明了不争之意,老十四反倒会心中起疑。

同时,让老十四手握兵权,老八心里还有另一重打算。

自竞选太子失利之后,老八就清楚康熙断不会把皇位交给他,最终的继位人不是老十四,就是老四。

由此老八不仅要防着老十四,更要防着老四。

将老十四支出进城,在最后关头他若能凭借百官的声势向康熙施压,逼康熙从善如流自然最好,可若是康熙执意于将大位传给老四,那他就只有武力夺嫡这一条路。

而武力夺嫡就需要有兵权,八爷党最大的短板恰恰就在于没有兵权。如果能让老十四掌握兵权,若康熙真传位于老四,到时他在内联络呼应,只等老十四率十万精锐兵临城下,就可以局势反转。

这就是老八在竞选大将军王一事上的谋划,只是可惜事情的最终发展却脱离了老八的掌控。

老十四打的算盘

相比老八在竞选大将军王一事上的暗中谋划,老十四在这件事上的打算,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赤裸裸又明晃晃的阳谋。

为何说是阳谋?

是因为老十四所打的算盘,身处局中的人都心知肚明——之所以会放弃地利的优势,去换取西北的兵权,就是动了学“晋国重耳”乃至“灵武即位”的心。

直等康熙去世,他便班师回朝陈兵国门,亦或直接在西北登基。

那么老十四的这种打算究竟值不值得,又划不划算呢?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当传尔丹于西北战败的那一刻,大将军王这个位置就注定会落到老十四的头上,对此老十四根本就没有选择。

其次,老十四选择出征西北,也真是谋而后定,看准了才迈出去的步子。

注意当时老十四在京的处境——

作为竞选太子一事的获利者,其实老十四心里明白他能以“黑马”之势杀出重围,不是他硬刚康熙的那句“难说”有多溜,而是康熙想利用他来分化八爷党。

被康熙利用,老十四没有不满更不会委屈,要是他对康熙没有任何利用的价值,那才是最可悲的事。可让老十四觉得委屈甚至恼火的,是他以这种方式出场,很难在夺嫡决战中胜出。

表面看起来,主管兵部的老十四俨然有了跟老八分庭抗礼的实力。

可老十四却清楚老八仍旧是八爷党核心的灵魂与精神的领袖,而他看似主管兵部,手中却没有呼之即来的兵权,即便他以“后起黑马”的身份,暗中培养了一些手下乃至心腹,可份属于他的这些势力却又脱不了八爷党的范畴。

由此,真到了夺嫡决战的那一刻,他既没有能力跟老四去争,也没有实力跟老八硬碰硬。

也就是说,看起来当时已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夺嫡之势,但实际上老十四这匹夺嫡黑马就是一个陪衬——

他不仅比不过势力遍布朝野的老八,甚至也比不过独来独往的冷面王老四。

在这种情况下,老十四为了让手里多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好为夺嫡增添点踏踏实实的底气,以放弃地利远离京师的代价,换取西北的十万大军,就不是一个鲁莽或者愚蠢的决定。

同时,老十四亲眼见证了老八在竞选太子一事上“由盛转衰”,自然清楚像老八那种收买人心来夺嫡的路子并不可行,反倒不如像老四那样踏踏实实做事,更能得到康熙的认可。

由此来看,老十四选择出征西北,除了获取兵权,也有拿平定西北之功来取得康熙认可的一层考虑。

这就是老十四在这件事上所打的算盘——进,以功劳赢取圣心;退,则以兵权武力夺嫡。

而他唯一担忧的,便只有失去地利的优势以后,时间与空间对他的限制。他怕康熙等不及他平定西北,更怕京师突变,他不能第一时间得到确凿的消息班师回朝。

正因如此,这才有了老十四策反鄂伦岱,并安排其返京的一系列剧情。

只是可惜,即便有这一系列的布置与准备,但在康熙的帝王心术之下,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康熙的帝王心术

在原著中,邬思道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也非常秒:

“人算不如天算,而天算之权在皇上那里。”

言外之意,看起来老八和老十四都在布局,可实际上真正在下这盘棋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康熙。

当时邬思道虽在四爷府足不出户,但对局势的把控却极为精准,他不仅猜到了老八的谋划以及老十四的算盘,甚至还判断出了老八漏算的那一步。

而那一步,就是康熙的帝王心术。

之所以邬思道会有这种判断,是因为他瞧出了康熙安排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的背后真实用意。

康熙为何非要派老十四去平定西北?

要知道,即便西北局势岌岌可危,急需一场胜仗,但也没有必要安排一个皇子“西出阳关”,皇子担任大将军王的意义,实际上就如剧中老九胤禟说的那样:

“阿哥带兵只是个坐橐儿的主帅,要紧的是运筹帷幄将士用命。”

而康熙之所以明知皇子带兵不过是个摆设,还非要如此大费周章,其实有两重用意:

其一,是对八爷党这股势力的进一步削弱。

虽说康熙利用老十四在八爷党的内部又立了一座山头,可老八和老十四即便各怀鬼胎,但终究又是一党。

这种情况下,真到了新君继位的那天,一旦“人气王”老八奋起振臂高呼,再加上主管兵部的老十四从旁策应,坐守京师,试问新君又如何掌握局势?

所以说,康熙叫老十四西出阳关,既是在削弱八爷党的势力与实力,也是在为新君继位做准备。

而在原著中,邬思道正是由此推测出康熙默定的继位人是老四,毕竟若真想让老十四继位,康熙又岂会在自己风烛残年,随时都可能咽气的情况下,将继位人远远打发到西北?

其二,康熙让老十四当大将军王,也是对老十四的一种保护。若留老十四在京师,随着夺嫡之争愈演愈烈,难保老十四不会对老四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

可老四和老十四终究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与老四跟老八的关系不同,尤其是老十四还是一个会用兵的人,只要老十四不陷得太深,未必不能成为老四登基后的左膀右臂。

这就是康熙为何要让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的背后真相,也是帝王心术的一次具象化展现。

回到这段开头,为何要引用邬思道的那句话,就是因为老八和老十四在这件事上皆认为自己算无遗算,唯独疏忽了康熙早将他们二人的谋划与算计看在了眼里。

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远赴西北之后,老八和老十四就进入了相互提防、相互戒备的状态——

老八不仅在老十四的身边安插了多个眼线,还刻意向其隐瞒京城内部的重要消息,包括康熙的身体状况。

老十四则担忧老八在京一家独大,关键时刻直接碾压老四取得最终的胜利,而他远在西北却鞭长莫及。

为此,老十四在策反了鄂伦岱之后,特意安排鄂伦岱回京给康熙送寿礼。

一来利用寿礼来算计老八,加速最终决战的开启;二来叫鄂伦岱及时将京城的消息传回西北的同时,暗中相助老四,以期老四能跟老八斗个势均力敌,到时他好坐收渔翁之利。

只是可惜即便老十四步步算计,而老八更是做好了武力夺嫡的准备,到了畅春园那晚,他们二人的布置全被康熙给一一规避了。

死鹰事件发生之后,自知时日不多的康熙直接打起了迷魂阵,一时间糊弄得朝野上下皆不知康熙的真实身体状况,等到了畅春园那晚,康熙更是将所有皇子全都拖在了宫内严密封锁消息,只有老四一人可以自由行动。

由此一来,别说远在西北的老十四无法得到确凿的消息,就连待在京城的老八,也根本无法将消息传递出去,启动他那个早已筹备多时的武力夺嫡计划。

以上,就是隐藏在康熙竞选大将军王一事中的种种博弈。

到此,我们再来看文章开头提到的另一个问题:康熙为何要圈禁老十三?

其实这其中的部分原因,跟康熙会让老十四当大将军王是一样的。

热河狩猎结束之后,清楚夺嫡之争早已暗流涌动的康熙,为了避免自己英明一世却晚节不保,对所有的皇子都存有一定的提防。

也就是说,康熙不仅提防着老八和老十四的里应外合,同样也提防着老四和老十三。

康熙之所以敢将西北的十万大军交给老十四,是因为这十万大军都是家在京师直隶一带的旗人,这些旗人根本就不可能陪着老十四造反。

只要老四能顺利继位,到时一纸诏书令老十四独自返京,老十四不管愿不愿意都只能俯首听令。

而老十三却不同,老十三的外公是喀尔喀蒙古大汗,一旦老四真有心谋反,外有老十三调来的蒙古铁骑,内有老四从中策应,康熙还真有可能被逼退位。

这才是康熙会圈禁老十三的另一个原因。

虽然康熙也清楚老四和老十三大概率不会谋反逼宫,可为了一世英名他却只能委屈老十三。

而对此,康熙也为自己找了一个理由:

“朕圈禁了他十年,就是怕他一时冲动闯下大祸,结果把你给牵连进去,有了这十年的教训,想他也会成熟起来,可以做好你的帮手了。”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

来源:卿心君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