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开播!又一部33集历史大剧来了,演员阵容雄厚,想不火都难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10 13:17 2

摘要:爆款一波接一波,这一年国剧的排面已经被央视拉满!开年《狂飙》气势如虹——转头《三体》紧跟上,全网刷屏。有时候还觉得,这么密集播好剧,观众根本来不及喘气。暑期档一堆古偶剧轮番上阵,仿佛全是套路,审美疲劳怎么破?又进入9月,突然发现国剧又百花齐放起来。这种变化到底

爆款一波接一波,这一年国剧的排面已经被央视拉满!开年《狂飙》气势如虹——转头《三体》紧跟上,全网刷屏。有时候还觉得,这么密集播好剧,观众根本来不及喘气。暑期档一堆古偶剧轮番上阵,仿佛全是套路,审美疲劳怎么破?又进入9月,突然发现国剧又百花齐放起来。这种变化到底是潮流冷热循环,还是观众的选择变了?!

但屏幕上一细看,革命历史大剧却低调了不少,不如前几年那样霸气。对比前年《觉醒年代》火到朋友圈都在谈,无数年轻人都追着看。还有那部口碑硬核的《跨过鸭绿江》,收视率直冲2,似乎整个国剧多了一种胶着劲。结果近年来,这类主旋律革命题材疯狂刷屏的局面,再没有出现。高希希的《破晓东方》算是号召力十足,但终归没形成爆款效应。真要等到国庆才有革命历史大剧上场?央视不可能让观众这么干等吧?

网上最新爆出消息,一部33集革命历史题材大剧就要杀到央视一套黄金档!原来,这部《大道薪火》马上《父辈的荣耀》结尾就要接档,主演阵容也布得够亮,侯京健、王劲松都在列。幕后团队是熟练工,编剧和导演都是主旋律题材里的老熟人。故事核心几乎全是家喻户晓的名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人过去的豪情壮志,现在还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共鸣?再说是不是让人再燃一次革命情怀?

故事从1924年国共合作讲起,一直拉到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蒋介石带头对苏区发动围剿,一波三折,红军被逼离开中央苏区转入长征。长征漫漫,跋涉数千里,最终在遵义会议迎来了中国革命的大转折。光听标题和大致剧情,是不是感觉很“标准”?但细看,剧集依然有几处值得期待的看点。这一段历史本身足够大气磅礴,从四一二到分裂到长征,层层递进。每一次风雨飘摇,真的能让人心头一紧。谁再说革命历史剧没新意,大约是不太关注细节!

再来看人物成长。1924到1935,也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重要时期。那些年他先是在上海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后来国民党右派势力日益膨胀,摩擦愈发激烈。毛泽东病倒回到湖南,一边养病一边寻路。期间深入农村调查,写下《寻乌调查》等划时代理论文章,参与苏区治理。反围剿时,这套调查方法大派用场。长征后依然信仰坚定,遵义会议不止是生死选拔,更像是大棋盘落子。数年间,角色、命运、信念全被历史推着走,无论主角还是群像都被困在风暴中前进。

每当主旋律历史剧重新聚焦这一段,观众总会忍不住揣测,有哪几块还能打破定式?其实题材本身,只要真拍得好,都够让人热血。主创班底阵容也很有保障。编剧张强,就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作者,这部在业内口碑一直很硬。豆瓣8.4分,还拿过白玉兰最佳编剧提名,这货色过关吧?导演宋业明拍过《北纬三十八度》,豆瓣9分;还有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大进军》都出名得很。他还搞了军迷喜欢的《冲出亚马逊》,其实跨界挺广。宋业明这波操作,不管收视还是专业口碑都比较稳,说不会失手没人敢信!

仔细琢磨演员,其实新鲜感不小。这次重要角色没用之前的老搭档,唐国强、王伍福他们都没有出场。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前,主角都更年轻。侯京健34岁出头,正好卡在青年毛泽东那个劲头。大家可能都知他是青年毛主席的专业户。演艺圈里,极少有演员能把革命者朝气和沉重都掂量出味道。他不是南方人却专门练吃辣,据说辣到飞起,就为了演好那个“越辣越革命”小细节。专业之外,偶有点玩法接地气,总让人觉得亲切。侯京健演技成熟了一截,逐渐从形似到神似,一步步在长征路上演出角色的风骨。反过来说,其实他的形象与伟人还有点距离,这点不怕争议——有时表演还是讨巧好使。

王韦智一直是饰演朱德的热门,这几年几乎被央视剧组盯上。以前他跟王伍福合作,两人分别演青年、中年朱总司令。王韦智的外形和气质越来越贴合角色,但自我反思一多,有时也陷入了刻意演伟人的误区。什么“伟人劲”,观众到底怎么看?其实角色是不是一定要神化?没准演普通人反而打动人。王韦智的表演本来很细腻,他自己也纠结这问题,观众反而不必太执念。

张博,一直是历史剧里的低调实力派。在《三国》演过孙权,《大秦帝国》里演嬴稷,演技其实很稳。只不过,张博第一次演伟人,直接对标周总理。可话说回来,张博和朱亚文气质都偏儒雅,两人的戏路还挺重合。所以观众可能会对同一角色产生期待,也有疑问。张博一向演正剧要么特别温和,要么特别硬气,这次能不能拉住周总理那个“儒雅加坚定”,悬念还是有一点。

王劲松出场,不管什么人物总能让观众眼前一亮。他在历史剧里有种独特的文化气质,演正派带书卷气,反派也能撑场。话说演蒋介石这种角色,看的人总会有点带入感,甚至觉得历史人物也不是完全高不可攀。王劲松的表演,好时能让你沉浸其中;但有时候太用力就会让人有点跳戏,人物边界反而糊涂。究竟哪种效果更好,需要播出后看观众反应。侯京健与王劲松有没有正面交锋?不确定,但历史题材最容易出“飙戏”名场面。

主创阵容稳,平台也顶。央视一套的黄金档,哪怕剧情出不了爆点,收视基础都在。剧组还经受过洪水、疫情、流感、酷暑各种现实考验。100多天的紧张拍摄,辗转多个革命旧址,参与群众演员破万。这些数据不是随口一说,公开信息可查,第一手场景构建相当扎实。只要剧集不掉链子,收视表现多半碾压同档期。

国庆前后,这类革命历史大剧不仅仅是一时热点。黄轩、王雷主演的《上甘岭》,罗晋扮演侦察英雄,张桐带队《战旗如画》都在蓄势待发。可话又说回来,精品是不是能跑赢票房,成经典,这点谁也不能定论。比如《觉醒年代》一战成名,火出圈,暗示了主旋律剧可以通过“大群像”“扎实演技”走进大众视野。导演手法,结构布局这些都是后话,年轻人的追捧让这类剧有了新生命。

其实主旋律创作并不是非要规矩,剧情直白,观众才有共鸣。很多时候,历史这一块也能做得有血有肉,有悬念。只要内容耐看,不管是老观众还是年轻人都有机会理解那份承担和热忱。为中华崛起而流血,是不是还在当下共情?谁说革命历史只适合上一代?新剧不见得会延续老剧那种硬核的叙事风格,也许需要更细腻的处理,刚柔并济,观众才愿意熬夜下单。

回头说,《大道薪火》不光是写革命,更是把历史转折和人物群像全都照顾到。如果哪天这部剧再度出圈,横扫收视,那又能证明历史题材并不是观众的负担。主旋律拿出好创意、好演员、好场景,必然会成为大众话题。

但也有另一种声音,说不定“革命情怀”已经跟一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观脱节了。主旋律题材是否还能激发广泛热情,谁敢这么笃定?尤其是在剧集不断追新求变的环境下,创新和自由度也可能把主旋律推到新的转型期。没人能保证,每一次都会复制《觉醒年代》的神话。

这也说明了,主旋律历史题材剧的意义:只要内容扎实,有新意,观众自然认账,哪怕风格反复,也能让新的观众重新了解中国革命。这过程本身已足够有价值。至于《大道薪火》究竟成色如何,只有观众打开电视那一刻,才有答案。

历史、人物、情感,都在变。如果中国主旋律剧有一天彻底年轻化,那也未尝不是好事。

来源:霏霏推热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