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爱情》里的江德福,前前后后帮11个人“走后门”,但最后不管是组织评价还是身边人念叨,都说他这辈子“没污点”。这事儿看着矛盾,其实跟剧情里的细节一对照,就全明白了——他的“后门”,走得有分寸、守底线,更没坏了做人做官的根本。
《父母爱情》里的江德福,前前后后帮11个人“走后门”,但最后不管是组织评价还是身边人念叨,都说他这辈子“没污点”。这事儿看着矛盾,其实跟剧情里的细节一对照,就全明白了——他的“后门”,走得有分寸、守底线,更没坏了做人做官的根本。
先掰扯清楚,他到底帮了谁,又是怎么帮的。
自家仨孩子是头一份:大儿子江卫国,为了当兵绝食,江德福一开始怕他去前线危险,后来拗不过,给老战友韦大壮打了电话,“帮着照拂照拂”。结果江卫国去了边境,从普通兵干到旅长,全是在雪地里摸爬滚打拼出来的,江德福没再插手过;二儿子江卫东,本来没选上兵,江德福一个电话,给安排去了伞兵部队——那可是高风险兵种,摔断腿都常见,江卫东能留下来,靠的是自己能吃苦;闺女江亚菲,进部队当干事,后来升指导员,确实沾了江德福的光,但她在单位里敢说敢干,处理家属院矛盾有一套,没点真本事也镇不住人。
亲戚家的孩子也没落下:安杰哥哥安泰的俩孩子安辰、安怡,想当兵时正赶上政审严,江德福亲自去部队说明情况,做了担保人;安杰姐姐安欣的双胞胎女儿安然、安诺,出身受“右派”姐夫欧阳懿影响,当兵难如登天,江德福跑前跑后,不光让她俩穿上军装,还去了条件好的广州部队——欧阳懿后来对着江德福鞠躬,那是真感激,因为这机会在当时比金子还贵;最特殊的是江昌义,这小子冒认“私生子”,就为了求个当兵的出路,江德福明知是假的,可看在他是二哥的亲儿子、在农村没盼头,还是托关系给了名额。江昌义后来考上军校、提干,全是自己在部队熬出来的,江德福从没过问过他的前程。
算下来,加上江德福老家的几个远亲(比如帮着安排到岛上工厂上班的),正好11个。但这些“后门”,跟咱想的“徇私枉法”压根不是一回事。
再看他帮人时的规矩,剧情里写得明明白白。
第一,他从不“包到底”,只给“进门的机会”。江德福跟安杰说过:“我能让他们穿上军装,可能不能提干、能不能站稳脚跟,得看他们自己。”江昌义刚到部队时,因为文化低被嘲笑,是自己熬夜啃书本考上军校;江卫国在边境,带着兵巡逻、守阵地,好几次差点没命,这些江德福都帮不上,全靠孩子自己拼。
第二,他帮的都是“正经事”,绝不碰红线。剧情里有对比:老家有个亲戚找江德福,想让他利用职权弄点紧俏布料,倒腾着赚钱,江德福当场就翻了脸:“那是投机倒把,犯法的事,我死也不干!”还有一次,有人托他给犯了军纪的侄子开绿灯,他直接回怼:“部队的规矩不能破,谁犯了错谁受罚。”他帮的11个人,全是求“出路”——当兵、找份正经工作,没有一件是为了占便宜、捞好处。
第三,他帮人看“人品”,不行的绝不凑合。老家有个叫燕凤的姑娘,没读过书,性子怯懦,想当兵却吃不了苦,江德福直接劝她:“你这性子不适合部队,我给你找个工厂上班,踏实挣钱比啥都强。”他知道,硬把不合适的人塞进好地方,既是害了人家,也是坏了规矩。
最关键的是,江德福一辈子没拿权力换私利,剧情里全是佐证。
他当守备区司令时,家里用的家具是部队发的旧木桌、旧沙发,安杰想换个新的,他说“公家的东西够用就行”;孩子们上学、看病,从没用过特权,小女儿江亚宁考大学,全凭自己分数,江德福连考场都没去过;安杰的侄子想托他进部队医院当医生,江德福说“得考试,考上了才能进,我不能坏了规矩”。
部队里的人更服他:打仗时他冲在最前面,负伤留了疤;分物资时,他总让着底下的战士;家属院谁家有难处,他自己掏腰包帮忙,却从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剧情里有个细节:江德福退休后,老战友韦大壮来看他,说:“你这一辈子,手里有权却没滥用,不容易。”这话可不是客套,是真了解他。
说到底,江德福的“后门”,走的是“人情”,守的是“本分”。那个年代,熟人社会里,帮亲戚朋友搭个桥、给个机会,本就常见,但关键看有没有越界。江德福帮的11个人,全是为了让他们有个正经前程,没一件是损公肥私;他自己一辈子清廉,没拿权力换过半点好处。
就像安杰最后说的:“你这人,看似粗,心里比谁都亮堂。”他知道啥该帮,啥不能碰,守住了当兵的底线,也守住了做人的良心。这样的人,就算帮过不少人,也照样担得起“没污点”三个字。
来源:xx幸运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