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一甲子!成都剧迷下周末可以相约《宝岛一村》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07 23:46 2

摘要:眷村的历史始于1949年,随着国民政府迁台,成千上万的军人及其家属从大陆撤退至台湾,在宝岛上建立了一片独特的聚居地——眷村。这些军人和他们的家属带着对故土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未知,开始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被岁月静静沉淀,台湾眷村便是其中之一。

眷村的历史始于1949年,随着国民政府迁台,成千上万的军人及其家属从大陆撤退至台湾,在宝岛上建立了一片独特的聚居地——眷村。这些军人和他们的家属带着对故土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未知,开始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

这段历史一直延续到2005年,当局决定集体拆除眷村。近60年一甲子的时间,这片土地也就见证了无数退伍军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变迁、情感纠葛以及时代的起伏。

话剧《宝岛一村》便是以这段充满乡愁的历史为核心,勾勒的一幅时代画卷。由赖声川与王伟忠联手创作,2008年在台湾首演,之后走遍了世界各地,演出超过300场。

话剧的主要内容,如果简要地说那便是,《宝岛一村》讲述了1949年从大陆逃到台湾的两百万官民中的三户普通家庭,在近60年岁月中的生活故事。这三家来自不同省份、不同背景的人们,在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眷村中生活,窗与窗之间隔着邻里间的喧嚣与情感依存。60年的风风雨雨,剧目一一呈现了他们在这片栖息之地上的悲喜交织,带领观众感知那个时代的浮沉雨情感的潮起潮落。

“许多年以后的人们,如果想知道20世纪末台湾的面貌,与其翻旧报纸或过去的影像,不如看一部赖声川的戏。”— 戏剧学者 陶庆梅

美国百老汇著名音乐剧编剧、作词人John Dempsey也曾高度评价《宝岛一村》,他说:“从许多方面来说,这部戏代表了我在今日纽约剧场中找不到的一切:它的庞大、广度、深度,真实的笑与真实的悲伤。”

17年来,《宝岛一村》之所以被众多剧迷与文化人奉为人生中不可错过的文化体验,正是因为它在笑与泪的交织中展现了生命最真实的情感。那么,为什么这部长达3小时的话剧值得你前去一看?今天,我们就从几个侧面,带你先来了解一下。

🌱

15年后,

《宝岛一村》重返成都!

上一次是在2010年,《宝岛一村》的门票一售而空。转眼间,15年过去了,这部承载了无数记忆的经典之作再次来到成都,赖声川也亲自发声说:“成都,我们不见不散!”

在8月15日和16日的周末,成都的剧迷们将迎来久违的机会——《宝岛一村》将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届时,我们可以又一次、细细品味属于那个年代的眷村故事。

🌞

编剧、导演赖声川

“现今最顶尖的中文剧作家”(英国BBC)

“世界上最被赞誉的中文剧作家导演之一”(《纽约时报》)

《杭州网》曾这样评价道:“不得不说,赖声川,真的很牛。他可以让你前一分钟哭,后一分钟笑,脸上的泪还没来得及擦干,嘴角已经迫不及待勾出向上的弧度。而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前提是,他实在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宝岛一村》的一大高潮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解严,众人返乡探亲的那一幕。

其中一户人家,在台湾出生的儿子代替亡父回到陌生的北京,面对从未谋面的奶奶双膝跪下时,却迎来了奶奶不留情面的巴掌。被打懵的孙子愣在那里,而奶奶哽咽着喊道,“这个巴掌是替你爸爸挨的!他说,只是出去玩玩就回的,可是一玩,就是40年!”

40年啊——话里充满了一个普通家庭在岁月流逝中对离别的无望与伤痛。

赖声川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感动,但他们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可以告诉你,那是时间!时间的流动在《宝岛一村》里很重要,所以你会看到,突然间,这些人都老了,这就是人生。”

🥀

台上三小时,

三代人的喜怒哀乐在一幕幕间流转,

边哭边笑,

看一群人如何交错支撑,

把他乡活成故乡。

1949年前后,蒋介石大约转移了80万兵力到台湾,加上国民政府的公职人员、随行人员等等,台湾人口增加至827万人。军人约占总人口的9.67%,几乎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现役军人。

所以彼时的宝岛,是一个高度军事化的岛屿。

80万国民党军和家眷突然之间涌上宝岛,急需地方安置。于是,国民政府就在台湾各处兴建了许多“军眷住宅”,格局很似一个个独立又密集的村落,于是便有了“眷村”的简称。

眷村也不是某一个村落,而是分布在各个城市的军事要地周围。据统计,全台湾的眷村总数最多时达到了886个,《宝岛一村》中的眷村,便位于台湾南部嘉义的空军宿舍。

🍂

宝岛一村98号、99号

以及在这两栋楼房子之间自行搭建的

半间小房子

这里居住的三户人家三代人的故事便是《宝岛一村》的主线,时间跨度从1949年一直行进至2000年后,讲述了在时代大潮中底层百姓的生活。

● 《海峡时报》评价道:“布景简单,基本上都是镂空、没有墙壁的房屋骨架,却能让观众完整意会场景的意义,使注意力集中在人类挣扎与生存的大故事中。”

眷村第一代的军人们,听着“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回大陆”,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一次次无声地摒弃。

不过,正因为彼此都是流落天涯的乡亲同胞,眷村的居民间形成了难以言喻的深厚情感。那份独特的人情味、房屋的格局、以及历史的烙印让眷村成为宝岛上无可替代的文化印记。

慢慢地,反攻无望,老兵们便被当局放养,薪资不足,生活的重担迫使他们只能走出眷村,走向外面的世界,迎接更加艰难的生活。

为了生计,手有一技之长的士兵,做起了修皮鞋、理头发、接电线、修水管、补轮胎等等工作。家里的主妇们也依靠卖包子、做缝纫、当保姆艰难维持生计,过着辛苦却坚韧的生活。

这一代眷村人,终被时代和政府遗弃,成了岛内最落魄的一群人。

他们在原本被定位为临时性建筑的眷村中,经历了生老病死,直至儿辈成家,孙辈也已诞生。等待了一生,却只等来时局的谎言、命运的玩笑、以及身份的谜团。

作为观众,你并非只是在看戏,而是陪他们一同走过他们真实、且浓缩的人生。当看到他们这一生,不禁会想,人生啊,它永远不会完全按照你计划的路线行进,却又总能在磕磕碰碰中走出自己的路来。尽管它不完美,可日子再长,也都要过完的啊。

🌟

所以与其说编导想给你看一场戏,

不如说,

他们想把这一代人的生活呈现给你。

所以《宝岛一村》,被评价为不仅仅是一部舞台剧,更是记录台湾历史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讲述了时代大背景下,普通人的颠沛流离、命运跌宕起伏,以及那挥之不尽的乡愁。

虽然它是对岸的故事,但人性是共通的。战乱中的离别苦与思乡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眷村的第二代青年又不一样。在岛内政治变动与亚洲经济腾飞的背景下,他们开始接触到开放的国际视野,逐渐萌生了离开眷村、飞出岛屿、追逐个人价值与财富的自由意识。

于是,他们开始去台北上大学、飞往美日闯荡、回到大陆和香港做生意,拥抱着更广阔的世界,渐渐远离了眷村。

在戏中,三家人中的一位父亲给小儿子留了一封信,信上写道:“愿你此生不像我们一样颠沛流离,愿你此生不知道什么是战争,愿你此生一切平安!”

2005年,眷村被拆除,眷村人的未来去向未定,亡者的灵魂归属也成了未知数。

还是这位父亲的信在深藏二十多年后,被大儿子在摇摇欲坠的墙缝里找到了。父亲写道:“生命就像奇迹,一切安排都不可预测、无从抗衡,无论是亲友、邻里或仇敌,能同行一程就是幸福。”

多么朴素的人生道理,但放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同样适用。面对宏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是那么渺小。人这一生,实际上由无数个瞬间构成,如果一生都能拍成几幕戏,那也足够了。所以,无论命运如何变幻,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韧,珍惜每一个与人同行的时光,或许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意义。

🤓

社会需要戏剧!

- 赖声川

赖导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研究过剧场史。他发现,在古希腊时期,剧场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建筑物,通常建在医院旁边。剧场、医院、体育场、神殿,这些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是人们身心疗愈的重要组成部分。

● 希腊雅典的阿迪库斯剧场,建于公元161年,至今仍是现代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地。

一出好戏,不仅有娱乐价值,还有创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体验与思考。当你坐在剧场里,你的生活经验、精神状态和思想开始受到挑战,你对生活的思考便被激发出来。

所以我们需要戏剧,因为它能治愈创伤,洗涤人性,还能给予我们更高的精神追求,激励我们追寻复杂问题的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剧场是一个人类得以滋养的地方。

在《宝岛一村》中你能获得什么养分,那是因人而异。但我相信,如果你看完三个小时的戏剧,你会认同我的观点——它能为我们每个人带来一股共同前进的力量。

因为我们已经回头回望过过去,从平凡普通的人群中拾起了历史的荒凉与虚无,我们就会对现在自己所处的当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如今的中国,没有战争,如此和平且安全,我们理应在这个时代中认认真真过好自己的人生。

戏中人说:“人啊,活着就要开心,尽量地开心,一群人要开心,一个人也要开心!”

不是吗?


《宝岛一村》

|演出时间|

2025年8月15日(周五)19:30

2025年8月16日(周六)19:30

| 眷村地址|

成都城市音乐厅·歌剧厅👇

● 最后想说,现在看戏剧,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消费,一种稍微高级一点的娱乐方式。坐在剧场里,感受这种独特的氛围,看着话剧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真的很容易沉浸其中!

- End -

来源:阿尔巴时尚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