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胡歌和杨紫的新剧《生命树》那张定妆照,脑子里第一反应是:这人谁啊?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胡歌和杨紫的新剧《生命树》那张定妆照,脑子里第一反应是:这人谁啊?
不是说他们不红,是根本认不出来了。一个像野外修水电的老技工,一个像高原站岗两年的女警。这种“认不出”不是贬义,而是一种久违的惊喜。
演技不提,眼神先入戏。
胡歌眼神里那种“我知道有事藏在雪山背后”的劲儿,杨紫那种“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女主角”的硬气,全写在了脸上——而不是精致的妆面里。
新华社一句“差点认不出胡歌和杨紫”,冷不丁就把《生命树》抬进了另一个维度:
这剧不是让你磕糖、追爽文的,是把你往风里扔,往人里掏。
有三个关键词:环境、人物、脱皮。
先说环境,拍摄地青海格尔木、德令哈、可可西里,随便一个地方都不适合“舒适拍”。正午阳光的制作团队这次明显是奔着“来真格的”去的,不搞绿幕,不靠后期,把演员往4500米的海拔扔,撒一把沙尘暴就开拍。
这里不是布景,是生境。
你想演个“住在无人区十年”的角色?那你真得像是风吹的、雪砸的、阳光晒的。
于是我们看到胡歌:眼袋、血丝、络腮胡,一股高原老汉子味儿就冒出来;
看到杨紫:干裂嘴唇、高原红、瘦到掉肉,完全不像都市剧里那个“甜姐儿”。
在这个环境里,还想演得舒适、拍得漂亮?别想了。
现在的国产剧最大的问题,是主角都像自己在演自己。你让谁演个医生,他还穿着idol滤镜说台词;你让谁演个扶贫干部,他像在参加时尚品牌公益广告。
可《生命树》硬生生让两个“头部演员”脱皮。
杨紫先说,直接破相式表演。
这姑娘以前演的都是锦觅、佟年、小妖、小妹、欢喜冤家。说实话,那些角色虽然口碑不错,但没什么离心力。她的“甜”是一种安全区,观众爱看,她也演得轻车熟路。
但这次,换了个职业、换了种眼神、换了条命。
她演的是白菊,一个在高原当辅警、带着悬案长大、后来成为保护区巡山员的女性。你看她眼神,不是“我有爱情”,是“我得知道事情的真相”。那种情绪,不是眼泪汪汪地诉说,是风沙里压着喊。
拍到高原时,血氧低、冻伤、咳血,她自己没当回事,一直跟着特警训练,学站岗、学追车,整套上岗流程跑完,身上起了茧,也没喊过累。
这不是什么“女明星真敬业”的噱头,而是她自己知道——再不脱掉偶像滤镜,她就永远是那张“甜脸”。
胡歌呢?
他是最会自我革命的演员。
从《仙剑》那个李逍遥火了之后,被车祸一击,伤痕成了他演艺的分水岭。
后来是《琅琊榜》里的梅长苏、《县委大院》的梅晓歌、《繁花》的宝总,角色是一个比一个厚重。
可你以为他该歇了?偏不。他这次在《生命树》演的是多杰,巡山队员,一个跟无人区生活了十多年、几乎脱离了人群逻辑的男人。
他不是那种“性格写在剧本上”的角色,而是那种你一眼看上去觉得这人藏事儿、藏一辈子。
台词少,眼神重;表情少,站姿沉。
为了这个角色,他学藏语、练体能、增重、拔胡子都不说了,最重要的是:他让自己不再“像胡歌”。
明星就怕这个——你一不小心就成了角色的最大阻碍。
胡歌知道,得先让自己从观众眼里“消失”,角色才有可能成立。
“差点认不出胡歌和杨紫。”
听上去像调侃,但你知道吗?这才是对演员最高的赞美。
不是夸你演技炸裂,不是说你台词精准,是直接告诉你:你整个人都“换了皮”。
这背后藏着什么?
是角色从不被理解,到让你信了;
是观众从习惯你演自己,到被你吓到认不出你。
在这个演技常被“假嗓门+假哭腔”污染的年代,《生命树》这种从根子上重建人物认知的剧,已经罕见。
它不是冲着“年度热播”去的,是冲着“你再不演点真东西,观众真不信了”去的。
结尾就说一句现在的观众,不缺剧看,缺的是“真东西”。
别再用滤镜拍雪山,别再用偶像演人民。
如果真有作品能让你一秒忘了演员是谁,只记得那片无人区、那个撑着风雪不倒的背影,那它就已经赢了。
《生命树》,能不能爆,另说。
但能让我们认不出杨紫和胡歌的,不多了。
这,就是好兆头。
来源:古风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