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张译饰演的检察官洪亮在看守所走廊独自徘徊的镜头出现时,这部聚焦检察侦查题材的剧集《以法之名》完成了对法治题材叙事范式的突破性重构。作为国内首部以检察机关第十一检察部为主角的剧集,它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撕开司法系统的隐秘褶皱,在案件侦破的悬疑外壳下,构建起对法
作者:汪子妍
当张译饰演的检察官洪亮在看守所走廊独自徘徊的镜头出现时,这部聚焦检察侦查题材的剧集《以法之名》完成了对法治题材叙事范式的突破性重构。作为国内首部以检察机关第十一检察部为主角的剧集,它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撕开司法系统的隐秘褶皱,在案件侦破的悬疑外壳下,构建起对法治文明进程的深度叩问。
一、题材突破:从"扫黑除恶"到"自查黑幕"的范式革新
该剧以"万海涉黑案"为切口,通过"不是黑恶一个不凑"的精准叙事,将镜头对准司法系统内部的腐败链条。不同于《人民的名义》中"好人抓坏人"的传统叙事,《以法之名》提出更尖锐的命题:当监督者成为被监督对象时,如何重建司法信任?剧中东平市检察院代理检察长李人骏的复杂形象,正是这种制度困境的具象化呈现。他既是扫黑行动的组织者,又是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这种角色撕裂折射出司法腐败的深层肌理——权力异化往往始于制度缝隙中的微小妥协。
制作团队历时三年走访四省十余个检察院,采访百余名检察官,将真实案件碎片化处理后融入剧情。如剧中看守所帽子的立案侦查直接呼应《刑事诉讼法》第19条,跨境追逃戏动用六国语言翻译团队还原国际司法协作细节,这些专业性细节使剧集成为"教科书级影视化注解"。最高检影视中心全程参与创作指导,确保每一场法律程序的真实性,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创作态度,让法治剧的普法功能与艺术表达达成精妙平衡。
二、角色塑造:灰色人设立体化与人性深渊的勘探
剧中几乎所有角色都呈现出道德模糊性,这种"全员灰色人设"打破了传统法治剧的脸谱化窠臼。张译饰演的洪亮既有职业倦怠期的迷茫,又有重燃使命感的觉醒,其在卫生间压抑哭泣的片段,通过肢体语言的克制表达,将角色内心的挣扎与不甘诠释得淋漓尽致。蒋欣塑造的郑雅萍则展现了检察官鲜为人知的情感维度:面对嫌疑人时的凌厉审讯与面对同事时的柔软关怀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多面性让角色更具现实质感。
反派人物的塑造同样突破常规。李光洁饰演的李人骏并非单纯的恶,而是被升迁焦虑与权力欲望裹挟的"制度困兽"。他在办公室反复擦拭奖杯的细节,隐喻其对职业荣誉的病态追求。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度开掘,使剧集超越了简单的正邪对抗,转而探讨制度环境对个体选择的塑造力量。正如剧中律师张文菁的台词:"法律应该是守护弱者的盾牌,而不是粉饰太平的面具",这种对法律本质的叩问,在角色命运的沉浮中不断回响。
三、叙事张力:类型融合与社会议题的镜像投射
该剧巧妙融合悬疑、反腐、职场等多种类型元素,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首集检察官乔振兴的离奇死亡与法庭翻供戏码,迅速建立起悬念机制;后续案件调查中频繁出现的匿名举报信与证据湮灭,延续了烧脑特质。同时,剧中对"人情司法""关系网络"等现实困境的呈现,使剧集成为观察中国法治进程的社会镜像。如"某检察长"利用职务便利掩盖真相的情节,直指司法系统内部监督机制的薄弱环节。
剧作的社会价值更体现在与现实的深度互动。剧中新增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单元推动了《社区矫正法实施条例》的修订研讨,这种"影视反哺法治"的现象,彰显了文艺作品的社会担当。而片尾字幕强调"所有司法程序均经最高检专家组审核",既为剧集专业性背书,也强化了观众对法治的信任。正如剧中反复出现的台词:"办案,办的是别人的人生",这种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让法治叙事超越了冰冷的法条,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原点。
在法治题材创作日益同质化的当下,《以法之名》以其题材勇气、专业深度与人性温度,为国产剧树立了新标杆。它不仅是一部揭露司法腐败的警示录,更是一曲制度自我革新的赞歌。当洪亮们在重重阻力中坚持真相时,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个案正义,更是法治文明的未来。这种对法治信仰的深情守望,恰是该剧最动人的精神内核。正如剧中所揭示的:真正的法治进步,往往始于制度内部的自我反思与刀刃向内的勇气。
来源:娱圈大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