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以法之名》中那位说话带着东北腔、眼神游移的检察官出现在屏幕上时,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位曾用《士兵突击》里史今班长感动万千观众的演员,这次怎么像换了个人似的?
"这真的是张译吗?"
当《以法之名》中那位说话带着东北腔、眼神游移的检察官出现在屏幕上时,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位曾用《士兵突击》里史今班长感动万千观众的演员,这次怎么像换了个人似的?
要说最扎眼的,还得数那台词节奏。审讯戏里他突然加快语速,像赶着去投胎;情感戏里又慢得像数豆子,看得人干着急。最要命的是那口东北腔——分明像极了被审讯的嫌疑人,而非掌控全局的执法者。这让我想起他在《士兵突击》里说"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时的笃定,每个字都像钉子砸进观众心里。如今倒好,台词像坐过山车,观众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
更让人揪心的是张译近年来的表演模式化倾向。从《狂飙》的安欣到《以法之名》的洪亮,他似乎陷入了"正义执法者"的强标签化印象。业内朋友私下吐槽:"现在看张译演戏,闭着眼都能猜出他接下来要抿嘴、垂眼、皱眉。"对比早期作品,那叫一个天差地别:《鸡毛飞上天》里陈江河的灵动狡黠,《追凶者也》中董小凤的荒诞喜感,面部表情丰富得像调色盘。如今倒好,总演同类角色,技术性重复成了家常便饭,看得观众直喊"审美疲劳"。
《以法之名》的剧本其实挺硬核,现实题材的锐度堪比手术刀。可当张译坐在审讯席上,那种与角色割裂的表演,让本该紧张的剧情变成了观众的心理拉锯战。这让我想起某位导演的话:"现在的演员太容易被封神,可神坛越高,摔下来越疼。"张译的困境,何尝不是中国实力派演员的普遍危机?商业成功、艺术追求、观众期待,这三座大山压下来,"内卷"就成了创作力消耗的代名词。
值得庆幸的是,张译已经意识到问题。他在华表奖获奖感言中坦言:"演到最多时先烦自己",宣布暂别影坛回归生活。这种自我剖析在获奖演员中极为罕见,也印证了他对创作异化的警觉。其实,真正的演员不该是流水线上的"演技模板",而应是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就像运动员需要定期调整训练计划,演员也需要不断清空自己,才能装下更多可能。
当张译选择暂别聚光灯,或许正是为了找回那份"清零"的勇气。毕竟,观众期待的从来不是又一个"影帝",而是一个能不断突破边界的表演艺术家。下次再见时,但愿他能带着重新打磨的演技,让我们由衷感叹:"这才是张译!"
来源:八卦工厂